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六尺巷位于哪个城市?
桐城市。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条小巷,名叫六尺巷。小巷不宽,最窄处,若是对面有人来,你得仄身才能通过。
不过,六尺巷又被称为最宽阔的街巷。相传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与邻里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吴家建新房想占用张吴两家中间的巷子,张家向朝中为官的张英求援,却收到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话语;吴家看到张家举动后也主动让出三尺。
自此,“六尺巷”包含成为谦和礼让精神的代称。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中。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
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哪个城市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最早是我国清朝时期建造的产物,当时的清朝宰相叫张英,其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据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于是双方发生了纠纷,并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后来写信给张英,想让宰相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其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被乡里人称之为“六尺巷”。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六尺巷位于安徽的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市的西南一隅。
六尺巷位于“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1999年,桐城市政府拨款在“六尺巷”遗址上复原了一条象征性巷子,属于现代化的产物,现为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而来。
当地特色:
丰糕是安徽桐城的土特产,是一种节令糕点。每年腊月,那些丰糕作坊便忙碌起来。他们将籼米洗净后用水浸泡一天以上,待米骨浸软后用小钢磨磨成米浆,再按一定比例加入老面、酵母或浑酒做粬,搅拌均匀后发酵。
待发酵起泡时加入白糖,再揉搓成面团,放在模具里做成糕坯,并在其表面撒些青红甜丝,再放入蒸屉,大火猛蒸四五十分钟,待空气中弥漫着透人的甜香时就可以出笼。
出笼后的丰糕雪白如玉,状如圆盘,松泡绵软,中间点缀着红丝,犹如雪中红梅,象征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格外喜庆。圆形丰糕的“丰”与“糕(高)”寄寓“丰收,丰满,高贵,高寿,高兴,圆满”等愿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哪个城市?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
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1999年,桐城市政府拨款在“六尺巷”遗址上复原了一条象征性巷子,属于现代化的产物,现为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旅游信息
门票:六尺巷景区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公交:乘坐桐城市1、2、3、4路公交车在市府广场下。
自驾:桐城火车站距景区3千米,桐城汽车站距景区1.5千米。沪蓉高速桐城出口,206国道桐城城区段。
六尺巷位于现在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现在的安徽省桐城市,在西南一隅。
六尺巷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建成,巷道的两端立有石牌坊,牌坊的上面刻有礼让二字。六尺巷出自一个典故,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了。
六尺巷都是由鹅卵石铺成的,全长一百米,宽度为两米,东起西后街巷,西到百子堂,六尺巷的北边是吴氏宅,南边是张英宰相府。六尺巷是一个文化载体,其典故包含的礼让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凸显的是官方对民众的态度,可以说是当时处理官民关系的一个范本。
六尺巷位于现在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哪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角,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六尺巷,建成于康熙年间,“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位于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来自于清朝宰相张廷玉的历史典故。张廷玉身在朝廷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为道路的问题和邻居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廷玉妻子就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说了此番事情。
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廷玉妻子就不再追究了,让出了三尺地方,邻居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方,于是,六尺巷就这样成名了。
扩展资料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修复恢复是根据原来的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处的恢复面貌修旧如旧。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六尺巷位于哪个城市 六尺巷简介
1、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2、“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3、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4、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六尺巷的典故是什么?
六尺巷的典故是康熙年间,关于一场邻里之间的土地纷争。
民间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相传这是康熙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人来信,信中说家乡有一吴姓邻居,家里修房盖瓦要占用两家之间的缝隙之地。双方一个是高官一个是望族,都寸土不让,闹到了衙门,县官也不好左右偏袒,于是家人写信要朝里的大官为自己撑腰作主。
大学士张英的格局就是不一样啊,大笔一挥,点醒了家人,立即退让三尺。而望族吴姓也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的典故告诉我们:
心胸开阔,恭谦礼让是一种美德,俗话说得好,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今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的六尺巷,已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要让和睦谦让的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