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

不讲礼貌的事例

原来以为上了幼儿园,睿睿小朋友的坏脾气能收敛一些,行为能规矩一些,结果这一个多月的幼儿园生活虽然多多少少对他有些正面的影响,但是感觉小家伙现在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越来真没分寸,越来越没礼貌,有时达到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当然并不是说因为上了幼儿园而变成这样,而是觉得幼儿园里的规矩似乎对他的约束作用不大,尤其是在家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不教训确实是过不去了!

在家里,除了妈妈,其他人几乎都享受过被睿儿驱赶的待遇。特别是对爷爷,睿儿从小到大就没怎么亲近,打小就不喜欢爷爷抱,稍大一些还总嫌爷爷“脏”,因为爷爷开的是修车店,每天与各式各样出了问题的自行车打交道,手上沾的油污有很多已经没办法清洗干净,睿睿小朋友一岁多刚刚会说单字时一看到爷爷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命令”爷爷洗手,“脏,洗!”几乎是每天他对爷爷说得最多的话,洗了又洗还叫“脏脏”,不肯要爷爷抱;两岁后懂事些了,对爷爷的态度却一直没有改变,反而是在行为上越发的抵触,一看到爷爷回来,就嚷着“不要爷爷,爷爷走!”,轻则推开爷爷不让呆在他呆的地方,重则直接将爷爷关在门外;有时妈妈忙着没时间陪他,让爷爷陪他一会儿,他总不让爷爷进门儿,爷爷只能在门口远远看着他,可一旦被他发现,总是尖叫着用力把门关上。不明白为什么睿儿会对爷爷有这么深的“成见”,爷爷发自内心地疼他爱他,但他却不领情,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对爸爸,睿儿一直也不太“感冒”,虽然父子俩好的时候也能打成一片,可是大部分情况下小家伙也总不喜欢爸爸陪他,现在更是见到爸爸就赶,尤其是妈妈在的情况下,基本上不让爸爸靠近,总是不耐烦地让爸爸“走开”;只有在妈妈不在时,爸爸用些招数吸引小家伙和他一起玩儿,俩人才能和平共处一会儿,可是妈妈一来,爸爸就得遭遇被赶的命运了。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有时小人儿发脾气使坏闹得太过份,爸爸生气地沉下脸拿出鞭子准备“教训”,小家伙居然也黑着脸反抗,顺手操起手上的东西用力爸爸砸过去,汗!还真是没大没小,不打不成器!

睿睿小朋友这种不礼貌的行为,现在发展到不关是对家人,对邻居或其他熟识的人居然也常作出出其不意的举动,让人尴尬不已。有时邻居看到睿儿在玩耍,喜欢来逗逗他,可是小家伙一看到人家过来,没有礼貌的邀请也就罢了,直接“砰”地一声用力关上大门,让人哭笑不得,莫名其妙;爷爷奶奶或爸爸的朋友有时过来玩儿,人家还没进门呢,小家伙先让人吃一闭门羹,搞得人家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让家人颜面全无。记得刚学会走路那会儿,小家伙虽不会说话,但在行动上可有礼貌啦,特别是对老人,不管是认识不认识的,到我们家小家伙都会搬出椅子请人坐,有时还会塞吃的给客人,总是让人家感动一大把。睿儿的太奶奶过来我们家,一到门口,小家伙总是主动拿出拖鞋递上,还搬着椅子热情地招呼老奶奶坐,招呼老奶奶吃饭,曾无数次让老奶奶感动得泪盈于睫,很开心感动于曾孙这么小就能这样孝顺;可是现在大些懂事些了,居然礼貌上反而变得越来越差,老奶奶来了也要把门关上,真不知他这关门的习惯是从哪儿来的。

曾无数次教育他小朋友要讲礼貌,客人来了要说“你好!请进!请坐!”,引用了很多他喜欢的卡通人物的故事和书本上正面的教材分析给他听和他讲道理,并用他对别人作出的行为反过来加之他的身上作为事例来引起他的共鸣,小家伙表面上总是回答知错了明白了,下次不会了,可是事情一来又故态复萌,屡教不改。“巧虎”里好的没学到,反面的教材反倒成为他的“座右铭”,学得维妙维肖,真是晕啊!在这个似懂非懂的年纪,让他这样胡作非为还了得,将来形成习惯了可不好,“三岁定终生”这话可一点儿也不假,一定要慢慢加以引导,树立起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了,必要时让小PP吃些苦头也是没办法的事,总之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不礼貌的小猪》故事

内容:

有一只非常傲慢无礼的小猪,妈妈总说它“你总是这样任性,还没有礼貌,以后会吃大亏的。”可是,妈妈的话不管用呀,小猪不听,最后还是趁着猪妈妈哄猪宝宝睡觉的时候偷偷溜出去玩了。

开心的小猪玩的汗流浃背,在树荫下遇到了乘凉的驴,驴很热情的和小猪打招呼:“小猪呀,这么热的天气你要去哪儿呀?”小猪却坏笑着说“我才懒得告诉你这个长耳朵的怪物。”

驴很生气地说“我好心问候你,你竟然这样回答我!”小猪却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后来相继遇到乌龟、青蛙的关心,小猪却骂乌龟“只会慢吞吞地挪动”,骂青蛙“嘴大的可笑”,自己反倒奇怪:“今天大家怎么都惹我生气呢?”

这时候,小猪看到了一片田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翻过篱笆,准备吃里面可口的蔬菜,丝毫没有注意到“当心有狗”的木牌。

正当它要开始吃的时候,一只大狗冲过来了,吓得小猪赶紧跑.一路上又遇到了青蛙、乌龟和驴,向他们求救的时候,青蛙说“正在忙着缝嘴巴”,乌龟和驴子也不救它。 最后狗追上了小猪,狠狠地咬了小猪。

当小猪遍体鳞伤的回到家的时候,妈妈问它为什么没人救它的时候,小猪无言以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故事的教育意义:

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没礼貌的孩子没有人喜欢,懂礼貌的孩子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尊重。

扩展资料: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第一次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中国古代关于失礼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二: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