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地方传统音乐桑植民歌,情感淳朴、真挚而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现存1万余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家界地方传统是什么民歌

张家界地方传统民歌—桑植民歌,主要来源于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日常生活种创造所得。其特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张家界位于我国湖南地区,如今不断的被开发已经成为有名的旅游景点。张家界地区很有文化特色,其中民歌就是其中一种。那么张家界地方传统民歌是什么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01

张家界地方传统民歌是桑植民歌,主要来源于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日常的生活种实践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并且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02

桑植民歌至今为止已经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

03

桑植民歌特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桑植民歌词特点:有半句体、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以及穿歌等形式。

04

音阶调式方面特点:桑植民歌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阶。

05

此外桑植民歌其唱腔具有原始的粗野性,这是桑植人民在长期闭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个性,演唱多用收腔、甩腔、抖腔等润腔形式来呈现,丰富多彩。

张家界传统戏曲叫什么名字

张家界传统戏曲叫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是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在土家族大山号子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舞台表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男女不分腔,有导板、滚板、散板、叫喊、哀子等板式变化。

张家界阳戏的起源发展

张家界阳戏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发祥于永定十三都,在刚开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剧种,只是由民间音乐加上唱腔组合而成的草台戏,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家界阳戏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戏剧,有着固定的唱腔和演出的题材。

张家界阳戏起初大多为乡民为了祈福、驱鬼辟邪而演出,在演出之前有着宗教的仪式,但是随着阳戏的发展,娱乐功能逐步的加强,也削弱了宗教迷信的作用,阳戏在这种祈求到民间娱乐的过程中不断的演绎不断的蜕变,一直到清朝中期达到成熟,对舞台、音乐、唱腔、化妆、服饰、道具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张家界地方传统音乐是什么民歌?

张家界地方传统音乐桑植民歌题材丰富,有振奋人心的号知子,也有清新活泼的小调,还有革命红歌,儿歌等等,比较有名的有《打起花道灯好快活》、《四季花儿开》、《布谷》、《冷水泡茶慢慢浓》、《太阳出来照白岩》等等。

音调歌词:在音阶调式方面,桑植民歌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阶,如“四声羽调式”、“四声徵调式”以及带偏音“4”(清角)或“7”(变宫)的音阶等。

在歌词方面,桑植民歌常用比喻、比兴等文学修辞手法,并有大量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衬词、衬字、儿化音来点缀,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

演唱方式:桑植民歌的演唱,以桑植方言为主,重卷舌音。其唱腔具有原始的粗野性,这是桑植人民在长期闭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个性。演唱多用收腔、甩腔、抖腔等润腔形式,使得桑植民歌在刻画音乐形象、揭示歌者内心世界、传递人物思想情感、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魅力,并使得桑植民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张家界都有哪些民歌?

1.美丽的张家界

2.四季花开

3.四季花魁

4.啊!武凌源

5.茅岩河号子

6.马桑树儿搭灯台

7.滴格儿调

8.高山高岭逗风凉

9.太阳出来晒山坡

10.三根丝线晒三尺长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