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历史名人介绍:

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玡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3、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

陕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璀璨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就诞生于陕西。而到了近代,陕西更诞生了无数历史名人,仅仅传奇的黄埔军校一期生,就有高达41人是陕西籍,陕西籍的将领,成为了国民党军中黄埔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埔军校

杜聿明

杜聿明应该是国民党军队中最具知名度的陕西籍将领了。1904年生于陕西米脂的杜聿明,在二十岁的时候,受到革命影响,和堂兄、同乡关麟征等11人一起,从陕西出发,取道北平、天津,到达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也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杜聿明

作为根红苗正的“天子门生”,虽然阴差阳错,杜聿明并未参加北伐战争,但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晋升却并不慢,1933年时,杜聿明已经作为担任师长,并率部参加了热河抗战。

蒋介石和杜聿明

全面抗战爆发后,杜聿明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桂南会战等战役。并在桂南会战中,率第五军作为主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1942年,杜聿明率中国远征军进去缅甸作战。在缅甸中国远征军先胜后败,尤其在率军撤退之时,杜聿明听从了蒋介石并不合理的命令,导致远征军在野人山损失极为惨重。

昆仑关大捷

解放战争期间,杜聿明成为国民党方面唯一一个在三大战役中,独当一面指挥两个战役的国民党将领。虽然杜聿明指挥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均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但在侧面也体现了杜聿明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最终在淮海战役中,担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1981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淮海战役被俘的杜聿明

胡琏

在国民党军队中,出身黄埔军校,又均取得不俗成就的,有两个姓胡的人,分别为“西北王”胡宗南和“金门王”胡琏。胡琏是黄埔四期生,而胡宗南则为大名鼎鼎的黄埔一期生。

胡琏

在大陆期间,胡宗南的地位是远远高于胡琏的。但是,在国民党军队中却流传着“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说法,从中也可以看出胡琏的军事才华和军中的认可。

胡琏

1949年10月,国民党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面对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往往一溃千里。然而就是在这种局面之下,在10月24号的金门战役中,解放军在进攻大金门的登岛作战中,却遭受了极为罕见的失败,登岛部队三个多团近万人大部牺牲,一部被俘。

胡琏

而率领国民党军队取得金门战役胜利的,就是号称“金门王”的胡琏。虽然金门战役并不是一场关键战役,解放军的损失远远称不上伤筋动骨,但是,能在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之际取得战斗胜利,本身也是胡琏军事才华的证明。

胡琏

胡琏,1907年生于陕西华州赤水镇,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胡琏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军阀混战、中原大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最终被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担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等职。1977年病逝于台湾,享年70岁。

陕西历史名人有哪些?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璀璨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就诞生于陕西。而到了近代,陕西更诞生了无数历史名人,仅仅传奇的黄埔军校一期生,就有高达41人是陕西籍,陕西籍的将领,成为了国民党军中黄埔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埔军校

杜聿明

杜聿明应该是国民党军队中最具知名度的陕西籍将领了。1904年生于陕西米脂的杜聿明,在二十岁的时候,受到革命影响,和堂兄、同乡关麟征等11人一起,从陕西出发,取道北平、天津,到达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也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杜聿明

作为根红苗正的“天子门生”,虽然阴差阳错,杜聿明并未参加北伐战争,但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晋升却并不慢,1933年时,杜聿明已经作为担任师长,并率部参加了热河抗战。

蒋介石和杜聿明

全面抗战爆发后,杜聿明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桂南会战等战役。并在桂南会战中,率第五军作为主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1942年,杜聿明率中国远征军进去缅甸作战。在缅甸中国远征军先胜后败,尤其在率军撤退之时,杜聿明听从了蒋介石并不合理的命令,导致远征军在野人山损失极为惨重。

昆仑关大捷

解放战争期间,杜聿明成为国民党方面唯一一个在三大战役中,独当一面指挥两个战役的国民党将领。虽然杜聿明指挥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均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但在侧面也体现了杜聿明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最终在淮海战役中,担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1981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淮海战役被俘的杜聿明

胡琏

在国民党军队中,出身黄埔军校,又均取得不俗成就的,有两个姓胡的人,分别为“西北王”胡宗南和“金门王”胡琏。胡琏是黄埔四期生,而胡宗南则为大名鼎鼎的黄埔一期生。

胡琏

在大陆期间,胡宗南的地位是远远高于胡琏的。但是,在国民党军队中却流传着“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说法,从中也可以看出胡琏的军事才华和军中的认可。

胡琏

1949年10月,国民党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面对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往往一溃千里。然而就是在这种局面之下,在10月24号的金门战役中,解放军在进攻大金门的登岛作战中,却遭受了极为罕见的失败,登岛部队三个多团近万人大部牺牲,一部被俘。

胡琏

而率领国民党军队取得金门战役胜利的,就是号称“金门王”的胡琏。虽然金门战役并不是一场关键战役,解放军的损失远远称不上伤筋动骨,但是,能在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之际取得战斗胜利,本身也是胡琏军事才华的证明。

胡琏

胡琏,1907年生于陕西华州赤水镇,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胡琏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军阀混战、中原大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最终被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担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等职。1977年病逝于台湾,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