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 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珊瑚是怎么形成的?

珊瑚礁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

珊瑚在夜晚进食,一些细小的触手会从珊瑚虫的骨架里伸出来,抓住浮游生物。

珊瑚是怎样形成的

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珊瑚。

珊瑚的特点: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

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³,黑色珊瑚密度较低,为1.34g/cm³。性脆。遇盐酸强烈起泡。无荧光,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扩展资料

石珊瑚中的浅水石珊瑚分布在浅水区,一般从水表层到水深40m处,个别种类分布可深达60m。绝大多数是群体。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

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

在热带或亚热带区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都有浅水石珊瑚生长。但是由于地理障碍(巴拿马地峡在600万年前已形成)这两个海区的浅水石珊瑚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系。

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

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珊瑚

珊瑚是怎样形成的?

珊瑚很美,它们有的像一株株树枝,有的像一个个晶莹的高脚酒杯,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花……这些美丽的“工艺品”正是海洋中的动物珊瑚虫的杰作,它们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堆积而成的。

珊瑚虫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低等动物,大多数的珊瑚虫外胚层细胞能分泌骨骼,这些骨骼是由外胚层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形成的,它们堆积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好看的珊瑚。由于珊瑚虫群体生在一起构成的形状不同,所以它们的骨骼堆积起来的形状也不同。

珊瑚虫喜欢生长在水流速度快、温度较高、比较干净的浅海,它们极易繁殖,它们可以在死去的珊瑚残骨上继续繁殖生长,由此使珊瑚一年年长高变大。小小的珊瑚,让人不可小瞧!

石珊瑚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这些珊瑚岛礁围绕在沿海,如同海边的天然防浪长堤。石珊瑚还能用来盖房子、筑路、烧制水泥呢!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是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堡礁。直到近年来,科学家才发现,大堡礁其实是由大约2900个独立的礁石系组成的。大堡礁像一条长带斜卧在那儿,长达2000多千米,东西最宽处达150千米,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它大部分礁石隐没在水下,露出海面的成为珊瑚岛。500多个珊瑚岛,星罗棋布散落在海面上,使那里成为海洋生物生活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