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是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一篇感旧伤怀之作。这首诗中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就像古人所说的“睹物思人”、“触景伤情”,诗中充满看似极淡但细品极浓的感伤情调。

1、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用四节分别勾画出游山、青春、月照、怅惘的情绪过渡。而情绪意念的转换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空间的大幅度移动,从长城到洞庭再到山林,透过无限感怀与情绪,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力,又揭示出诗人独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体验。

2、从语言上看,既不刻意制造音尺的等距离划一

席慕容《山月》所要表达的思想?

《七里香》中收录的《山月》

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

山风拂发 拂颈 拂裸露的肩膀

而月光衣我以华裳

月光衣我以华裳

林间有新绿似我青春模样

青春透明如醇酒 可饮 可尽 可别离

但终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

却总不能将它忘记

更不能忘记的是那一轮月

照了长城 照了洞庭 而又在那夜 照进山林

从此 悲哀粉碎

化做无数的音容笑貌

在四月的夜里 袭我以郁香

袭我以次次春回的怅惘

《无怨的青春》中收录的

《山月--旧作之一

在山中午夜松林像海浪

月光替松林剪影

你笑着说这不是松

管它是什么深远的黑透明的蓝

一点点淡青一片片银白

还有那幽幽的绿映照着映照着

林中的你在你的林中

你殷勤款待因为你是富豪

有着许许多多山中的故事

佛晓的星星林火传奇的梅花鹿

你说着说着

却留神着不对我说那一个字

我等着用化石般的耐心

“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是什么意思?

出自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梦江南二首·其一》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译文: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

赏析:此词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突出美景优美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对偶句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更加突出心中的悲切。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梦江南(二首) (晚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赏析句子“山月与僧来”

钱起《山斋独坐,喜玄上人夕至(一作见访)》

舍下虎溪径,烟霞入暝开。柴门兼竹静,山月与僧来

心莹红莲水,言忘绿茗杯。前峰曙更好,斜汉欲西回。

这就是“山月与僧来”的出处,描写了一种清幽、闲适的环境。古诗中“僧人”往往代表着远离俗世、修身养性,而此处的“月”则暗示天色已晚。

单看这一句好像是作者内心闲适、旷达。但全诗的最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前峰曙更好,斜汉欲西回”,就算这地方这么好,但我还是不愿留此,我向往的还是前方。这可能与作者早年数次赴试落第有关。

文同的<新晴山月>的赏析,越具体越好~~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卷荷池,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新晴山月 文 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释】①及,有的版本作“夜”,统观全诗,还是用“及”更妥。②病雨,受到雨的损害。③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

【简析】

文同这首咏新晴山月诗,用他表弟苏轼的一句话说,就是像王维一样,“诗中有画”。而要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最好先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首联是主画面,也最富诗情画意。特别是“漏”这个动词,简直妙不可言。常建有“松际露微月”,意境虽然相近,而“露”远不如“漏”来得空灵洒脱。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月光的描写,非常明显是受此影响,将这一美妙的意境演绎为一段最富诗情画意的散文。“画”这个动词也用得不错,拟人化的运用,使月有了人性。

颔联将自己也画了上去,这如画的美景,诗人能不钻进去吗?不但钻进去,而且徘徊流连,连睡意都没有了。颈联再添上荷塘,微风荡漾,荷叶舒卷,别具情趣,也使画面有了动感,更富立体感。

但诗毕竟和画是不一样的,光有色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声音,这样才能做到有声有色。这首诗写“声”很有讲究,采用的是由低到高,逐渐增强的手法。起先是微风摇曳松枝的细响,然后加上明显的山果坠地声,最后添上诗人自己苦吟和络丝娘鸣叫的合唱,一首月光交响曲进入了高潮。《荷塘月色》在写蛙声时对此也有所借鉴,由于心境不同,变化较大些。

其实,苏轼“诗中有画”的评说,从今天来看,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是诗中有电影,或者诗中有电视,因为只有用影、视的表现手法,才能将这首诗完美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