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子年龄幼小,孙策去世时孙绍不过是一个孩童,年龄在10岁左右,孙权当时的年龄在18岁左右,从年龄上来说孙权更适合继承江东主公的位置;

2.内部势力错综复杂,当时孙策虽然表面上平定江东,但是士族大族还没有臣服,根基不稳定,孙策如果执意让孙绍即位,很可能成为江东世家大族的傀儡;

3.孙权能力出众、威望很高,当时孙权虽然也不过18岁,但是为人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崇尚侠义喜欢供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常参与孙策军内部的决策。

为何孙策去世前把王位给了孙权,而不是儿子孙绍?

为何孙策去世前把王位给了孙权,而不是儿子孙绍?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小霸王”孙策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孙策,这也是“狼人”,比冷酷的人要冷酷一些。 他父亲孙坚去世后,孙策带着自己弟弟的孙权,在敢于被狼群包围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为自己打下了基础。 即使是孙策的这个能力,他也绝对能对抗“小霸王”的称呼。 不幸的是,英雄英年早逝,只有二十六岁的孙策死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孙策去世之前,为什么不把基业传给儿子孙介绍,而是传给弟弟孙权呢?

孙策虎住在江东,临终时为什么把基业传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其实孙策也真不容易。 他的父亲孙坚在三十七岁时被伏击,之后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只有十七岁的孙策肩负了重担。 在这个现代社会,高中生的孩子,父亲死后不仅荒废了,反而振奋了精神,承担了自己肩上的重担。 但是,孙策最后走上了与他父亲孙坚相似的道路。 孙策在狩猎中被刺杀,之后病逝。 和他的父亲不同,当时的孙策作为长子,成为了东吴的家人,但现在肩负孙策重任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的孙权。 其实,孙策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

首先,孙策的子孙介绍难成为重任。 其实,历史上关于孙绍的记载非常少,在孙绍的具体生卒年之前没有详细记载。 由此可见,孙绍在世的时候,他没有感到任何惊讶。 根据孙策的死亡年龄推测,孙策去世时只有二十六岁,孙绍当时的年龄很可能只是每个人的位数。 在这样的年龄,真的是战争时代,很难承担一方大将的责任。 孙策也没时间,看着自己的儿子慢慢成长。

其次,自己弟弟的孙权确实比自己的儿子强很多。 那年孙策平定了江东一带,只有15岁的孙权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阳羡的地方官。 孙权在任期间不仅展现了自己的理政天分,还积累了很多理政经验。 甚至当时的汉使者在打算使用东吴时,也向孙权表示赞赏。 但是,中弟孝廉、形态奇伟、骨体不一定,有很大的贵贱之表。 在那样的弟弟面前,孙策哪里有不安的地方呢?

另外,从阴谋论来说,孙策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 如果当初孙策主张告诉自己儿子位置,虽然你弱臣强,但这个臣子还是有继承权的臣子。 那么,自己儿子的位置还稳定吗? 与其后面的弟弟焦躁不安,让自己的儿子倒戈,不如就这样给自己的弟弟一个座位。 这样的话,弟弟可能会凭借自己的慧眼识人,让儿子一马当先。 但是,从后来孙绍一生的轨迹来看,孙策的决定是正确的。 孙权称帝后,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改为上虞侯,爵位世袭。孙策虎住在江东,临终时为什么把基业传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所以,公开给我,交给孙权,都是孙策上的选择。 从大局上考虑,传给孙权显然对东吴的发展更有利。 因为孙权不仅能力优于孙绍,在朝堂的影响力也大于孙绍。 年幼无助的儿子和年长有基础的弟弟,孙策当然知道该选谁。 就个人而言,比孙绍明显更有能力的孙权,是安于自己侄子之下吗? 人心最经不起考验! 也就是说,从孙绍的个人安危来看,孙策也舍不得拿自己的儿子冒险。 毕竟,即使成为富翁,比起坐在刀尖上幸福!

孙策为何要将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儿子?

孙策要将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儿子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孙策去世之时,他的儿子还很年幼,并不能够挑起东吴这个重担,孙策是历史上有名的英年早逝,他在年仅26岁之时就已去世,虽然他当时才仅仅26岁,不过他已经有着一个儿子,名为孙绍,但孙策都才仅仅26岁,他的儿子就更加年幼;二是当时东吴局势复杂,孙策并没有独揽大权,而且他也不能够完全控制朝廷重臣,如果他要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君王,朝廷之中的许多重臣自然不会答应,再者,孙权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孙策死时方才二十六岁,其儿子孙绍还年幼,孙氏一族虽已得江东之地,但江东新定,民心未稳,还有很多琐事需要去处理,孙绍太小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如立少主,必人心浮动,众人未必会归心于少主,甚至有可能会乘机反叛,同时又是孤儿寡母的,难免会为权臣所欺压。江东新定,外部还有其他诸侯对江东这块地盘虎视眈眈,如立少主,少主年幼无知,江东犹如没有主心骨,外人来攻必定难以抵挡,江东基业便有可能毁于一旦。

二是孙策作为孙权的亲哥哥,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孙权,他知道孙权是个大才。孙权早年便一直跟随孙策处理事务,孙策就曾感叹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权。孙权十五岁的时候,便被孙策放到地方上去历练,而孙权也确实争气,很早就能与其父兄其名。孙策在临终前肯定也是综合考虑了一下的,要想保住孙氏基业,只有传位于孙权,孙权当时已有名气,只有传位于他才镇得住江东的局面,而孙权本人又聪慧贤能,把基业交给他,不但可以保全江东基业,而且很有可能会得到发扬光大,不过孙权最后也确实没有让孙策失望。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孙策决策的正确性,虽然孙权没有统一三国,不过他却带领东吴走向过辉煌。

孙策为什么把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孙绍?

三国时期成鼎足之势的三大势力中,东吴可谓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政权了。它割据江东后,便依靠着长江天险一直固守不出,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以草草收场告终。

于是,人们在感叹东吴的不思进取时,常常会指责只擅长治国理政的孙权,而怀念曾经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一手打下江东基业的"小霸王"孙策。

如果江东孙家是"兵圣"孙武后人的传说属实的话,那么或许孙武关于行军打仗的基因全部被孙坚、孙策继承了,而孙权则在治理国家和平衡各方势力等方面有着出众的才能。

孙策的英年早逝使得原本处于积极拓展态势的东吴只好放弃对外征讨,将精力放在稳定内政上,孙权继位后,他谨慎的态度和复杂的局势拉了江东发展的后腿。那么,孙策为何宁愿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却也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其一,孙策逝世时其子年纪尚小,贸然继位难以服众。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这两大当时最为强盛的势力在北方的官渡战场对峙,而南方刚刚取得江东的小霸王孙策正意气风发、锐意进取,面对大好局面,孙策整顿军队准备北上偷袭曹军。不过,孙策还没来得及整装完毕,便被前些日所杀的许贡的儿子和门客偷袭受伤。

因为伤势过重,孙策不久便撒手人寰,而这时,他才年仅二十五岁。

提到孙策的配偶,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倾国倾城的大乔,而孙策纳其为妾,是在建安四年(199)的十二月,这离孙策的去世仅有不到四个月,所以孙策的长子孙绍自然并非是大乔所生。那么,我们哪怕算孙策十六岁就生下了长子孙绍,那孙策去世时其子也只有九岁而已。

所以说,孙策不将江东交给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长子孙绍还年幼,倘若是他继位,那么朝臣、宗室恐怕是不会对他心服口服的。毕竟,即使是孙权继位之初,朝中都有着"诸将宾客为礼尚简"的现象,当时,只有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才使得人们渐渐对孙权尊敬了起来。当时江东刚刚平定,孙策自然会让更能服众的孙权继位。

第二个原因,便是孙权本人十分争气,有着不错的能力。

孙策刚刚打下江东时,孙权年仅十五岁,他最初是被派到地方上当县令来磨练自己,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不凡的理政能力,也因此逐渐知名。据《江表传》记载,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

也正因为孙权如此优秀,每当孙策带着他参加与众臣众将的聚会时,都会笑着对他说:"此诸君,汝之将也。"言下之意,这些人迟早都是供你差遣的将领。孙策去世后,十八岁的孙权担当起了江东之主的重任,他逐渐在朝野中建立威信,并招贤纳士,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比之下,孙策的儿子就有些碌碌无为了。

原因之三,便是选择家族晚辈中更年长者继位是孙家的传统。江东孙氏的最初奠基人无疑是以勇烈著称的孙坚,他在汉末乱世中靠着勇猛得到了诸侯们的敬重,讨伐董卓时,他也是一马当先,将华雄诛杀。不过,因为起家时势力弱小,他只有投入了四世三公的袁术帐下,后来,袁术派他征讨刘表,他死于暗箭。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已经十七岁,但其余部还是被交给了年纪更大的侄子孙贲。可见,孙家并非是按照父死子继的规则传位的,当家主去世后,其位一般不是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在年纪更大的同宗子弟中择优传位。

可见,孙策不传位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孙权,不但有着自己的考虑、也是遵从了家族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