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6年末,永济市户籍总人口约为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28万人,乡村人口约为26万人。
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永济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永济市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永济在南北朝时期隶属于泰州、蒲州,唐朝两建中都,蒲州成为六大雄城之一。清雍正年间设置永济县名。1994年
山西省永济市属于哪个市
山西省运城市。
永济,别名蒲坂。其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盐湖区;北接临猗县。永济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207.99平方千米。永济市下辖7镇、3街道、195个行政村、22个社区(2021年9月3日)。常住人口384653人(2021年)。永济市有鹳雀楼、五老峰、普救寺等风景名胜。前205年,建蒲反县,属河东郡;1728年,升蒲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
永济市属于哪个市
永济市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史为舜都,是山西的“南大门”,西临“母亲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眉岭、腹有伍姓湖、横贯涑水河。全市国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7镇3街道,195个行政村,22个社区,人口39.5万。
永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先秦时称“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将蒲更名为蒲坂;唐代时,曾建中都,为“六大雄城”之一,称“河中府”;明代时蒲州与我省的并州、平阳并列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33个都市之一。
地理环境: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介于东经110°15′00″~110°45′33″,北纬34°44′50″~35°04′20″之间。
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以黄河中心为界,边界线长50.27千米;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边界线长73千米;东邻盐湖区,边界线长36.2千米;北接临猗县,边界线长64千米。
市域东西长49千米,南北宽43.5千米,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市治设在市府西街4号,距运城市56千米,距省会太原市468千米,距首都北京市982千米。
百度百科—永济
永济在那里?
分类: 地区 >>山西 >>运城市
解析:
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城区街道办事处,人口43万。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历代曾有邑、郡、州、府、道、县多种建制。199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唐多诗人,宋多画家,明多将相,清多艺匠,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中、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永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奇特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北方道教文化名山五老峰、国宝唐开元大铁牛、中条名刹万固寺、王官峪、杨贵妃故里等文物名胜,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区。
永济交通通讯便利。南同蒲铁路贯穿东西,过黄河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接轨。“运风”高速公路境内长达60公里,向南过黄河与西安、洛阳相通,向北连接太原、北京。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闭路电视。
永济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主要街道七路八街,建筑布局合理,设施功能齐全,实现了统一供水、统一供热、统一污水处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园林绿化单位达到80%。目前,永济正在朝着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永济市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把永济建成为山西南部绿色食品基地和轻工旅游城市的宏伟奋斗目标,制定了“你发财、我发展”的“低门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成立了永济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通过加强市政、交通、通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永济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成就。
永济是个好地方,欢迎您到永济来!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的车牌号是什么?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的车牌号是:晋M,行政级别是:县级市,人口约:约43万人,人口密度为:352人/km,面积约:1221平方公里,邮政编码是:44000
简介: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城东街道、虞乡镇、卿头镇、开张镇、栲栳镇、蒲州镇、韩阳镇、张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