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之后依介子退休于此而得名。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介休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3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744平方千米,总人口41、9万。城镇化率64、3%,居山西省各县市第三位。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
介休名字由来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为平周县,属西河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平周县废置。
三国时,界休属并州西河郡,邬县属太原郡。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介休城为刘渊军攻破。此后,北方发生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地域主属变换不定,县邑建置时有时无。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复置介休县,属吐京镇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复置邬县,属并州太原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被六镇起义军攻破,介休县治也被攻破侨置平阳郡界。北魏永安年间(528~529年),介休县侨置汲郡界(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属司州五城郡。
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年),孝静帝派朔州军人驻介休城镇守,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县境侨置定阳郡平昌县,寄驻介休30多年。北齐天保年间(550年)之后,邬县废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属介休郡。
隋开皇初年,撤销介休郡,平昌县属西河郡。开皇十年(590年)县境西南析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598),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隋义宁元年(618年),复置介休郡,县属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介州,县属河东道汾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属西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属汾州。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河东路汾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孝义县。
介休的来历是?
介休的来历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有关。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战国时期属魏国。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新莽时期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北周大成元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
介休市简介如下:
1992年国务院批准介休撤县设市,仍隶属于晋中行署。1999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地理坐标东经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
介休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3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744平方千米,总人口41.9万(2016年)。城镇化率64.3%,居山西省各县市第三位。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文明史逾2800年。介休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汾阳、孝义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是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清明(寒食)节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级示范点、山西省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市、山西省造林绿化先进市、山西省林业生态市、山西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市、中国中西部可持续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 、阿里巴巴“千村万户”试点县市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 、第十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论坛举办地 、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介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请给大家讲一讲山西西省介休市名字的来历.时间
新石器时代介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了。
春秋时代,晋鄂侯六年晋文公、襄公时随地为大夫士会的食邑。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分境内的祁氏之田为7县,境内始置邬县,封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县治在今东湖龙乡邬城店村一带。
西晋时代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介休城为刘渊军攻破。此后,北方发生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地域主属变换不定,县邑建置时有时无。
扩展资料历史背景:
明代,全县实行坊里制,在城为坊,近城为厢,在乡为里,每坊里各编为10甲。各里设户长。按甲征收田赋,摊派差役。全县为45坊里。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史记事合甲并里,将45坊里合并为24坊里。
清初,仍沿袭明制,顺治九年(1652),将24坊里又合并为12坊里。
位置境域: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侧。地跨东径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北起义安镇任家堡村,南至绵山顶端艾蒿坡;西起义棠镇圪塔头村,东至张兰镇南窑头村。
东北与平遥、汾阳接壤,西南与灵石相连,东南与沁源毗邻,西北与孝义相望。东西最宽处38.5千米,南北纵长38千米,总面积744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0.47%。
介休市的来历
公园前697――628年,晋文公也就是重耳因为内乱多次逃亡,因为粮食被偷,重耳被饿得奄奄一息,跟随他逃亡的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看他饿的不行了,就割下了大腿上的一块肉,熬成了汤给重耳喝,重耳知道以后非常感激,说一定要奖赏他。他回到了王位之后,奖赏了每一个跟随他的人,但是却把介子推忘了。
过了好些年他才想起了介子推,有点不好意思,赶紧寻找介子推,后来知道介子推在锦山上隐居,因为重耳想快点见到介子推,所以他听了小人的话,在锦山三面点起了大火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可是大火无情的烧了三天三夜,把介子推烧死在大山里,重耳很伤心,把介子推去世那天称为寒食节,寒食节的头一天称为清明节,当地地名也改为介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介休市。
介子推以忠孝文明为纪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哪里?
介休。
介休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1992年撤县设市,面积744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镇3乡227个行政村,5个街道26个社区,截至2019年底总人口44.2万,是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晋中市域副中心城市,是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纲要确定的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1、追随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
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2、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3、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参考资料来源:介休市人民政府-介休概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