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艺术形式画龙点睛之作。读者翻阅印刷体书本、文献,陷入扑朔迷离的考据解谜;不时分心于页缘手写眉批,对话笔迹透露研究生的孤傲自卑退缩、失恋女的好奇热情苦追。读者越急于追看解谜,越苦于男女调情打岔拖慢进度。结尾豁然领悟,原来解谜是借口,谈恋爱才是正经事。在人生中人们追成就,在小说中贪结局,可是却提醒我们要享受当下,别无其他。

书里,失忆的男人被掳上一艘神秘的船,怪异的船员带着他进行毫无目的地却又屡屡预示他命运的航行;书外,石察卡笔下的每一桩背叛、争斗、屠杀都在真实世界中一一发生,而柯岱拉看似颠三倒四、漏洞百出的译注,竟也个个暗藏玄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是非常高的。

《S. 忒修斯之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何?

读过的人告诉你,信息量太大,头有点疼。

我曾经一天两三本恐怖小说的阅读速度,周末两三天啥都没干,纯看《希修斯之船》才只看了90几页。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小于向电子书宣战的本来目的。这确实是一本扫描就几乎解不开完整谜题的设计。

我会在避免剧透的情况下介绍我的体验和我正在经历的新式玩法,不喜请折叠留给别人点开。外观质感体验

小说作者设定在1949年完成这本书,现在是2014年,旧化和发霉程度可想而知。这本书很好的做出了泛黄和散发难闻气味这点,我曾在图书馆做义工,这个味道能闻出来是仿的,但仿造很真实。

全书空白处的笔记是纯手写,包括鼻尖刮蹭和墨水消耗不同阶段的笔触也完好保留。只要你不去摸,这就是像在看一本别人的书,一下子把你拉回那个从图书馆借书抓紧在限期钱看完的气氛,做的可圈可点。

网上流传先看一遍小说,再看一遍第一阶段手写字,再看第二阶段手写字等等的方法,并不实用,而且我觉得不够烧脑,就拿了个本,记录每两页的时间线,先看正文再看对话,根据蛛丝马迹构建时间线来还原在看到这一页时,作者心态,两个陌生读者心态,以及当时的时间节点。

这需要你脑中有一个多维时间线来保存这些推理,写下来也要写很久。我在这里感谢我那胡思乱想的女性思维能让我获得完整体验,就像一边打电话一遍逛淘宝一遍想今晚上吃什么似的。

以及偶尔信息量过大的头疼,这个时候我会写下来。

荐书——《S.忒修斯之船》

推荐《忒修斯之船》,悬疑小说

译者:颜湘如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豆瓣评分:8.1

简介: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超越了“书”的传统定义。打开盒子,书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23个材料各异的附件,它们都是破解整个故事谜团的重要线索。此外,还有穿插于正文之间的来自当时不同读书之人的笔记,他们的隔空交流,也是整个故事的一条线索。

有人说,电纸书终将取代纸质书。而这本书的出现,像是在向这种观点宣战,它坚定地告诉大家,纸质书的未来将有无限可能……

虽然我才刚刚开始读,不过我很喜欢这种极有创意形式,这让每个读者就像参与破案一样,深入其中。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英文足够自信,推荐读英文原版哦。因为中文版的手写笔记,字体的差别太小了,这无疑给破案增加了不少难度。

枫影夜读 #13——《S. 忒修斯之船》

以前因为经常搬家的缘故,不太敢买实体书。现在虽然不搬家,却也形成了优先购买电子书(Kindle版)的习惯。不过总有些书是非纸质版不可读的,比如 上一期我们介绍的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插图很多且质量颇高。以及2013年美国的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与 J·J·艾布拉姆斯(J. J. Abrams)联名创作的无法被电子化的作品——《S.》。

J·J·艾布拉姆斯是一位有名的电影导演、制作人和编剧。他参与导演和编剧的作品包括2009年的《星际迷航》(Star Trek),2015年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2019年的《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等等,还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剧《迷失》(Lost)也是他参与编剧并执导。一提到 Lost 读者朋友们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位擅长挖坑不填的选手。而《S.》这部多线叙事,层层嵌套的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天坑,可惜虎头蛇尾,浪费了这个好想法。

本作就故事内容本身我给两星或三星评价(满分五星),但设计巧妙,文本之外的加成较高,所以两星给本作的设计巧思,全书评价为四星。本文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剧透,如果还没有读过本作的朋友建议读完再回来看。

<center>剧透分割线</center>

珍是波拉德州立大学(Pollard State University)一名大四的学生,有天她在学校图书馆捡到一本书,名为《忒修斯之船》(Ship of Teseus)。作者名叫 V.M. 石察卡(V.M. Straka),是一个已故的作家,石察卡是他的笔名。他生前身份扑朔迷离,死后还有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试图发现他的真实身份。珍捡到的这本书,“原主人”叫埃里克(Eric),他就是这样一位研究者,16岁就开始读这本书,并在其中留下了许多划线和笔记。珍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为其吸引,于是也留下了她的笔记,然后把书留在原来的地方交还给埃里克。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在书本的空白处用文字交谈。

所以《S.》这部作品,大体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忒修斯之船》这本小说本身,二是珍和埃里克在书中留下的手写笔记。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形式新颖,代入感很强。黑色的印有“S”符号的函套是唯一印有《S.》的真实作者和相关信息的地方。取出本体,这是一本刻意做旧的《忒修斯之船》,作者名为石察卡,出版社是飞天鞋出版社,全为虚构。书脊上还贴有图书馆常用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标签——813.54意味着这是一本美国英语的虚构作品(American fiction in English)。

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借阅用书”,泛黄的书页、图书馆的借阅盖章,珍和埃里克的手写笔记,这种超越文本的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书中夹带的多个附件更加强化了这种体验,就像在故事中的波拉德大学图书馆捡到了它,见证了笔谈二人从互不相识到相爱的故事。

我的阅读习惯是划线,偶尔批注笔记(笔记一般只在Kindle),所以初读本书的《译者序》(Translator's Note and Foreword)时,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划线和批注有一种由衷的亲切感。再跟随虚构的译者 F. X. 柯岱拉(F. X. Caldeira)叙述的她与作家石察卡的渊源及作家之死,结合珍与埃里克的第一次互相留言的幽默对话,以及书中夹带的附件,很有见证真实故事的感觉。

比如第一份附件是在《译者序》中,F.X.C说“石察卡在寥寥几次可验证的公开声明中确认了,他也认为作者身份的争议被误导……”。珍读到这里,划线并留言给埃里克:“是哪些?你有复印件吗?”于是埃里克附上了一张石察卡写给葛兰的信件的复印件。在你阅读这张复印件的时候,你的手指所触,目光所读,就完全是珍的体验啊!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优点和特色。

《译者序》里提出了石察卡身份之谜,译者F.X.C.去拿《忒修斯之船》的手稿是最后一次见石察卡,见证了他被绑架消失的瞬间。后来大家都认为石察卡已死。于是《忒修斯之船》小说作为石察卡的最后一部作品,就颇具解谜线索之意味。小说第一章引出了一个失忆的男主角 S.,他一心要找回自己的身份,可谓与石察卡的故事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快 S. 被一个陌生的大汉捂住口鼻迷晕了之后带上了一艘可怕的船。

故事到这里感觉非常不错,节奏把握很好,谜题有了,悬念也有了,无论是小说主体还是手写体笔记都发展得很顺利。但是,从第二章开始,两条故事线全面崩塌,情节冗长,叙述无趣,内容晦涩,不知所云,加塞了许多看似高深莫测,实则意味不明的隐喻。也因此我想给小说本身打出不推荐的评价,加分项全靠创意。

我们先说创意编排的部分。《忒修斯之船》的故事线主要在小说本体,道斯特创作时也是把小说作为独立作品先写出来,所以这部分我们像看普通小说一样阅读就行。不过小说译者 F.X.C. 的注解部分经常颠倒黑白,暗藏谜语。所以小说本体也有两条线,译者注解的这条线我们需要结合珍和埃里克的手写笔记来解析,因为不管是作家、译者还是故事背景都是虚构的,有太多场外信息需要手写笔记补充。

但即使手写笔记这条线本身也有多条时间线。最早埃里克的笔记是铅笔痕迹,珍的初次留言用的是蓝色珠笔,埃里克的初次回复是黑色钢笔,后来还有红色、橙色、紫色、绿色等多种不同的颜色,用于区分不同时期的留言。虽然留言时间不同,出现的位置却可能在一起。所以你就可能在小说开头的一页读到珍和埃里克后期的故事,最初阅读有种多了一团迷雾的兴奋感,但是读多了之后就感觉衔接不上,令人懊恼。

所以有人推荐这本书要读六遍,每次只读不同的部分,比如第一遍只读小说原文,第二遍读铅笔字的笔记之类。我只读完了一遍简体中文版,英文版只简单浏览了一下,我认为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大可不必读上六遍,徒然浪费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探索哪种方式最适合自己也是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我尝试过两种读法,一种是一页页顺序阅读小说本体,读到翻页处情节告一段落就回来读手写笔记,大体上小说与笔记同步阅读。另一种是一次过读完小说的一章,然后再回过头来,从头读一遍手写笔记。

两种读法各有优劣,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第一种顺序阅读。这种读法的缺陷是,小说情节多数时候不会在翻页处告一段落,我总是要翻过去多读两段然后再翻回来看笔记,小说本体的流畅性常常要被打断。这种迫不及待要抽离小说本体,去读珍与埃里克的故事的感觉,在夹带附件的地方更加明显。

第二种读法则照顾了小说本体的流畅性,但是读手写笔记的时候,那种类似视频网站弹幕的陪伴感却被削弱了不少。不知道诸位读者是否曾有过上课时偷偷递小纸条的经验。小时候因为某些活动课的关系我们会换教室上课,曾因此机会跟坐在我的位置的同学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换了一段时间书信,比递小纸条更好玩。所以当我读到本书的开端时,小时候的感觉再次袭来,十分令人怀念。对我来说这就是《S.》最大的优点(因为故事写得太烂了),所以如果不能得到手写笔记的陪伴,那此书势必要大打折扣的。另外正因为小说本体写得不知所云,所以即便小说的体验被打断了也没多大关系(叹息)。综上,我个人推荐顺序阅读的方式来体验本书。

《忒修斯之船》这部小说,一开始的主线和悬念应该是 S. 试着找回自己的记忆。但是第一章里他遇上似乎认识自己的女人“索拉”之后,很快就被人迷晕囚禁于一艘神秘的古船,船上一堆呆滞的水手,嘴巴被针线缝起来,十分诡怖。唯一会讲话的大块头则是暴力的代表,口音也很奇怪,类似方言,含糊不清。

S. 试图逃离这艘船,结果在暴风雨中被冲上岸,遇上了大游行,特务和爆炸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一群游行的人被通缉然后逃亡。本来他又一次遇到了索拉,但是场面混乱没能追上,还导致自己卷入爆炸案中。S. 与众人一起逃亡的这一段写得张力十足,我认为是本书情节描写最好的部分。

最后以伙伴全部死亡、失踪,自己跳下水又回到那艘恐怖的船上告一段落。到这里,作者揭示了船上的时间比陆地时间流逝得更慢的超自然现象,所以 S. 每次遇到索拉都觉得她好像又老了一点。接下来故事的走向有了急转直下的变化,紧张的情节没有了,开始了大量不知所云的隐喻。S. 刻在船上的文字也出现了超自然现象——刻出来的文字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S. 一直抱有的好奇心是大块头不让他进入的船的底层,他终于还是想办法进去了,发现了一个像书房一样的房间,可以用纸笔尽情写作。然后 S. 就被针线把嘴巴缝起来了,一转身变成了一个身手过人的特工,一个使毒高手。这一部分是全书最无聊的部分,也是最不知所云的地方。船的隐喻,大游行的故事,索拉的作用,刻字和时间流逝的超自然现象,直到读完全书,都没有解释。

“忒修斯之船”原本指的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悖论:如果把忒休斯船上的木板一块一块全部换掉,那最后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在 S. 的故事里,他每次遇到那艘神奇的船也确实看到它被修补了很多地方,几乎全部换过,但是如上所述,船在小说中并未言明寓意为何。

可能因为我无法读懂《忒修斯之船》这部小说那藏得极深的寓意,所以我给小说本体的打分很低,开场不错,但狗尾续貂(让我想起 J.J. 艾布拉姆斯的美剧《Lost》)。

另一条故事线则是珍和埃里克通过笔谈表达的爱情故事。以前在 评价《偷影子的人》 时我曾经说小说家偷懒的时候就会说某某爱上了某某,因为爱情是无法解释的。在《S.》的这条爱情故事线中,珍和埃里克两人也在尚未见面的情况下,直接表白成功(因为有不同时间的笔记穿插在一起,这种感觉比实际发展看起来更突兀)。接下来的故事涉及珍和埃里克两人各自小时候的故事,现在因为追查石察卡的线索而遇到的危险等等。平心而论,在阅读信件的时候我觉得体验蛮有趣的,但是故事本身很一般,综合体验跟阅读《S.》完整作品是一样的,形式有趣,内容普通。

本作的原版是英文,由Mulholland Books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次年台湾的寂寞出版社出版了繁体中文版,译者是颜湘如。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同一位译者,只是做了一些本地化处理,比如人名、地名的简体标准化(比如新华社翻译标准),修改部分措辞。三本书都名为《S.》,副标题: Ship of Theseus,简体译为《忒修斯之船》,繁体为《希修斯之船》。

本作原文多用缩写,用词晦涩,又因涉及暗语解谜,页数需要和英文版保持一致,翻译起来非常困难。是以中文版的高质量翻译令人叹服,向译者表示敬意。中信的简体版读来流畅,手写字迹娟秀,看着很舒服,比繁体的好看太多。但简体的问题是珍与埃里克的笔迹十分相似,除了颜色以外难以分辨。在英文版中,两人的笔迹相差很大,埃里克的部分全为大写,容易分辨。

繁体版的包装是一个翻盖的大匣子,比较占空间,且附件被放到独立的袋子里,而简体则跟英文一样都是函套设计(Slipcase),附件夹在书页中。其实阅读过程中附件出现的位置是有用意的,所以简体版的做法更佳,收纳也更方便。

中英文版都在做旧上下足了功夫,不论是纸张泛黄的效果,不小心留下的咖啡的渍印,书写过程中被抹到的钢笔、珠笔的痕迹,还是写错了字划掉重写的线条,都非常逼真和亲切。

最后是简体版附带了可以作为书签的小绳子而英文版没有。这点挺贴心的,不过一开始我误以为是附件类型的东西一直不敢动,哭笑不得。

初读本书我的评价很高,所以当时想着读完简体版再买英文版回来对比一下。但读到尾声时却为其故事之平平无奇而感到为难。最后我还是趁着还没读完先下单买了英文版,不过我并不建议读者朋友购买多个版本。

如果想尝试不同的阅读体验的读者,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试。但是不要期望读到一本有趣的小说就是。另外中文版的本地化做得非常不错,质量很高,英文版则因为手写体及多用缩写的的缘故,较难阅读。所以如果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想要集齐全套的话,同样也不建议购买英文版和繁体版。

三颗星给故事内容,一颗星给设计巧思。

《S. 忒修斯之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何?

《S. 忒修斯之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内容较为多,读起来比较“费脑”。

01.    第一个故事

《S. 忒修斯之船》里面含有三个故事,在这里先介绍第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石察卡自身的人生经历。失忆的男人从河中被救起来之后,完全忘掉了任何事情,只有口袋中留有一个“S”符号的字条。后来渐渐了解到,这个与一个组织有关。石察卡最终还是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开始过上了与众不同的生活。这便是文章的主线故事,另外两个故事都是穿插在其中。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这个故事有时候显得比较莫名其妙,有些生硬。

02.    第二个故事

《S. 忒修斯之船》里面含有三个故事,在这里先介绍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石察卡和柯岱拉。之前已经提到了石察卡加入了S组织,这个组织里面都是作家,写了不少的文章,印象深远。后来石察卡感觉到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便决定把自己最后的书稿亲手交给柯岱拉。在此之前,二人也从未见过面。可惜的是,最终二人还是没有见上面,由柯岱拉完成的全书。这个故事有时候逻辑有点矛盾,把秘密揭露出来,却毫无触动,未免也有点奇怪。

03.    第三个故事

《S. 忒修斯之船》里面含有三个故事,在这里先介绍第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可谓是紧紧相扣。两个人对这本书进行解密,一步一步揭开谜底。二人也在其中,增加了对彼此的好感,最终在一起了。这个故事与之前两个故事相比,则没有什么很大的玄机,整个故事就比较平平淡淡,结局大家也都能猜到一二。

综上所述,《S. 忒修斯之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整体还好。

《忒修斯之船》一刷读后感

      某月某天,在聊起最近的阅读收获时,挚友兴奋地说,买了一本新书,关于破案类的,而且这个书刷新了出版社的印刷技能,要刷五遍才能看个明白。本人也是一个好奇猫,这种新鲜事儿当然想第一时间看个明白,于是《忒修斯之船》来到了手中。

      初见。外观做得仿古模样,书有4厘米厚,是让人害怕的长篇(本人阅读速度慢)。翻开浏览,全书共十章,还有一章插曲,里面夹杂着各种信件,卡片和小玩意,书白中穿插着五颜六色的笔记,这里要注意是手写式的笔记,果然是对印刷界的技能刷新(觉得印刷排版挺麻烦,不知道印刷界是觉得小菜一碟还是提高了技能)。

      阅读前准备。先在互联网上看看前辈们的经验,以便更好得开展阅读。书名解读,忒修斯之船——亦称为忒修斯悖论,是一种同一性的悖论。假定某物体的构成要素被置换后,但它依旧是原来的物体吗?有点意思,题目直接提供思考性。阅读进程,共分五个阶段,先原著,后续是不同颜色组合,最后根据自己的阅读领悟能力破案。对于阅读速度慢的人是一种折磨和挑战。最后,好奇大于折磨,做好计划,一天一章,最多也只允许两天一章。

      开读。作者是石察卡,一位存在于1949年的作家,本人孤陋寡闻,第一次相遇。来到译者序,据介绍,是唯一一位知道作者本人的人,作者在本书的第十章写作过程中离奇被杀害,作者身份迷雾重重,以及凶手是谜语。主要内容,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主角出现,被俘虏到了主要的道具——船上,然后在海上——岸上——海上反复来回,工作,记事,具体详情略过,最后的高潮部分,原来的船已经支离破碎,灰飞烟灭,男主角胜利,但出现了另外一条船?是不是对题目的呼应?直至结局,一开始的两三章书很难投入,觉得剧情缓慢,没有什么观赏性,直到看到插曲章节,觉得从敌对面描述的男主又几迷人,另外加入了时空问题,对结局产生了兴趣。阅读过程看了所有备注,感觉备注看不懂,带着太多历史知识和对石察卡的推测。看完主题部分感觉故事也就普普通通。

      总结。一刷不要看备注和书中的附件,那不是作者的东西。按照书的规划,要让人有兴趣阅读五次,对于本人来说引入性差了点,可能本人理解能力有限。嘻嘻。

      以上是所有感想,如果点赞的人超过100,决定开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