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饱和度的问题,在于环境内黄色和皮肤黄色饱和度被一齐上调了。在这里我向题主推荐不要简单的在PS里面使用饱和度,曝光度,对比度这种普遍性的调色方式。因为这些选项是无差别对全图进行修饰,而且完全可以被其他方法替代,最好不要使用。就日系风高饱和而言推荐蜷川实花的人像,可以发现尽欢环境色大饱和,但日系风格还是始终保持白色皮肤的特征。构图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在膝盖处把模特切割是不太恰当的。人像背景尤其这类大光圈小清新风格的片子,尽量避免其他元素乱入。毕竟大光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突出人物本身,弱化背景影响。

如何评价这组过曝高饱和风格人像?

在标准的基础上饱和度和色调都分别降低两个和一个,反差拉到最大,锐度接近最小. EOS 5D Mark III为我们提供的照片风格共包括自动、标准、人像、风光、中性、可靠设置和单色7种预设风格,另外我们还可以创建自定义风格并将其另存为3中自定义照片...1973

如何解析一张人像摄影作品??

你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用光、构图、影调、景别、主题内涵

用光:这幅作品中采用的是什么光,自然光还是灯光,顺光,逆光,顶光,底光还是侧光,侧逆光;作者这样用光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是什么

构图:根据作品构图具体分析,一般不用说的太深,明白把被摄主体放在九宫格的那个位置上大致能有什么作用就行

影调:也就是整张照片的色调,冷色还是暖色,传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气氛

景别: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作者采取的是那种景别拍摄

主题内涵:这是最重要的,这张照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是艺术理念,甚至它的社会意义在没有接触到人像摄影以前,我也拍过不少人像照片。在每次拍摄之前总要警惕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注意构图.,别把照片拍歪了。一定要把脸上的曝光过一点,这样显的好看等等。一些模式化的提示,似乎这样就能拍出好照片。慢慢的我也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拍摄方式,甚至有些喜欢上了它。通过四周课程认真细致的图片研究,我对摄影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人像摄影方面,当我把我的理解在电脑屏幕上打出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叫我头痛的难题,那就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打出来,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必须找到一个平台,或是一个载体。我在一堆又一堆的人像摄影中苦苦的寻找着,最终邓伟拍摄的世界名人的照片打动了我。我决定用他的摄影作品作为我最后一周图片分析作业载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为了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邓伟前后联系了三年。1994年底,他接到了拉宾总理办公室发来的传真“如果您的时间合适,拉宾总理也有时间,我们希望能安排一次在特拉维夫的愉快会面。”拉宾总理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在去领奖前的忙碌当中,特意留给邓伟十几分钟的拍摄时间。 当邓伟如约来到拉宾的办公室,他正在会议室开会。邓伟选好了一个靠窗的角度,支起了相机。背景的选择是肖像摄影的造型元素之一。在布置背景时,邓伟有意搬开了影响主体形象视线表达的许多小纪念品。他注意到一旁有一个阿拉伯人送给拉宾总理的礼物、是落在橄榄枝上的和平鸽。他把它放在了画面的背景处,认为它是人们共同渴望和平的精神实质的外化。 瞬间抓拍的成功在于激发拍摄对象的兴奋感。在为以色列总理拉宾拍照时,可能是连续工作的缘故,他显得精神有些疲惫。因为邓伟知道他是一位有着28年军旅生涯的老兵,于是大声提醒道:“您昔日驰骋疆场的军人风采哪里去了?”拉宾被问话刺激得亢奋起来,他脸上的倦意一扫而光,肌肉收紧,目光深远。在拍摄的过程中,他就那么挺直了身子、一动未动。(摘自--<<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看世界>>) 在邓伟写的图片说明中,我明白了在人物摄影中两大要素。一是策划,二是控制。所谓策划就是在拍摄前一定要计划好,要揣测人物的心理,性格,从各个渠道了解他,然后做出一个自己对拍摄对象独特的判断。我认为策划这一步,是人物摄影中最自由的一步。因为它几乎不受限制。你可以用所学到的全部的美学知识和摄影理论来完成你眼中这个人物的塑造。控制是服从于计划的,计划好后的一系列工作是非常烦琐和多变的,如果摄影师不能有效的控制的话,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是白费。我在观看邓伟的作品时还发现邓伟对作品中的细节刻画十分注重。通过细节来突出人物神态最终拍出一张带有灵魂的作品。这张照片在细节刻画上可算是精彩至极。那一行行模糊的公式,抛物线,衬托着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那祈祷式的姿势。仿佛从艺术角度阐释了这位大物理学家一生的追求。现在回想起我以前拍摄的人像照片,可以说没有任何细节刻画。至多是摆了几个哗众取宠的样子,现在怎么看都觉得空洞无聊。我认为摄影与美术十分相似,它们都是对事物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在评价标准上我想抛去风格和不同的审美见解,剩下的就是看谁的作品表达的更充分了。作品的充分与否在于对作品主题的刻画是否深入。细节的刻画决定着深入的程度,细节越精致,主题就越充分。对细节的创作和把握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它需要摄影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除此之外还要有敏锐的,对生活的观察力。我坚信一个没有生活的摄影师永远只是一台死板的摄影机。关于生活实在是太深奥了,确实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好好的钻研它。在这四周的图片研究课中,我们对摄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我想在今后的摄影道路中还需要我们更好的去摸索,去发现。

高调人像的拍摄技巧

在控制曝光时,我们应当让照片的大部分处于中间调,低调(暗部)和高调(亮部)都较少。这是最常用也最稳妥的曝光方案。

但在商业人像摄影中,你往往可以看见完全不符合上述曝光规律的高调照片。

这类照片整体亮度高,阴影很少,甚至根本不存在。整张照片充满了明快、愉悦、积极的正面情绪。

如果你观察高调照片的直方图,你可以看到,它的大部分色调都处于高光部分,甚至全部都集中在最右侧。

高调照片迎合了人类潜意识中对光亮的喜爱,能使观众产生愉悦的'心理,被广泛运用在商业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中。

1. 高调人像的优势

正如上文所说,高调照片迎合了观众心理,容易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而高调人像还有两个重要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能将观众注意力吸引到头发、眉眼、嘴唇等深色低调区域上,而忽视掉人物脸上的微小瑕疵,如几个浅色小痘痘。

当然,如果拍摄对象满脸麻子,或者有几颗大黑痣,那还是不要拍高调人像了。

高调人像能有效掩盖脸上的微小瑕疵

第二个优势更明显:高调人像,能使人物皮肤看起来更白。

如果人物皮肤不够白,可以用后期软件稍微处理一下,用 PS 或者 LR 把皮肤的红色和黄色饱和度调低就行。

反正你也不用拿这照片去参加摄影比赛,不用担心后期过多被取消评奖资格。把人拍好看最重要,不是么?

2. 构图原则

高调人像中,白色、淡色调将占据画面大部分,而黑色、深色调只占小部分,但这小部分深色却正是画面最富有表现力的主体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高调人像视为负空间构图:深色低调部分是主体,而浅色高调部分是负空间。(点此了解什么是负空间构图)

既然可以将高调人像视为近似负空间构图,那么高调人像需遵循的构图原则,也和负空间构图略有相似。

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画面的黑色低调部分不能太多,否则负空间不够“负”,负空间构图的效果也出不来。

从外,尽量减少主体以外的画面深色低调部分,也是使主体更突出的重要举措。

背景中,不要出现过多深色物体;人物尽量穿白色、浅色衣服,以免分散观众对眉眼、嘴唇、头发的注意力。

左图的深色衣物,严重分散了对脸部的注意力3. 小心阴影

拍摄高调人像时,一定要注意用光和调整人物站位,避免留下阴影。

在高调人像中,阴影会显得分外明显。如果在人物脸部留下过多阴影,这张高调人像无疑是失败的。

下图就是一个没有注意控制阴影的反例。

在高调人像中,一点点阴影都会很明显

所以,在拍摄高调人像时,一般用大正面光或散射光,使人物得到均匀的光照;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辅灯或反光板补光。

4. 微微侧脸

拍摄高调照片时,人物保持面对镜头,微微侧脸的姿势是最佳选择。

这个姿势不像侧脸那样容易产生阴影,也不像正对镜头那样,五官在正面光下显得很平,还显得脸大。

正脸容易显得五官很平,脸还大

5. 曝光控制

不要过曝,不要过曝,不要过曝。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高调不等于过曝。

由于之前所说,高调人像是近似负空间的构图,白色背景占画面大部分,如果白色背景过曝的画面会很刺眼。

我将一张高调照片略微提高曝光度,大家来看看效果。

人物本身倒是很明显,可画面大部分过曝,不仅细节缺失,还非常非常地刺眼,让人看着很不舒服。

高调人像的曝光控制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尽量增加曝光值,使画面看起来更高调明亮,又不能让白色部分过曝。

建议使用平均测光,然后手动适当调高 ev。如果你的相机有高光警告功能,毫不犹豫地开启它吧。

这个功能简直是为拍摄高调照片而设的,能在液晶屏上即时显示出画面有多少过曝部分,便于我们调整 ev。

如果你的相机没有高光警告功能,那就多拍几张不同 ev 下的照片,取其中最亮,但同时背景没有过曝,还保留一定细节的那张吧。

6. 试试黑白

高调人像是最适合拍黑白的题材之一。

在很多情况下,你很难保持背景和衣着都是均一的白色。毕竟,没人会把家里布置得和医院病房一样。

在这种无法保证背景和衣物纯白的情况下,试试拍黑白吧,效果会好很多。

棚拍人像摄影如何判断过不过曝?

楼下哥们说得对看直方图是可以的,现在相机上面一般都会有曝光预警功能,根据拍摄不同风格的照片来精准的设定光比,光距,光位,如若要求严格精准可以借用测光表来控制光比和曝光量,有时候单看相机的显示屏是不能准确的分辨的,再有就是输出到电脑上每款电脑的显示屏都会有所差异,联机拍摄也是一种办法,在有些高调人像中会刻意过曝留取少部分细节,还是咬完全根据所拍摄主体和拍摄环境的对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