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简述一下山东人文历史

山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山东人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

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山东自然地理简介。

山东东西长721.03公里,南北长437.28公里。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15.96万平方公里。省会为济南市。

山东最初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山东”始作为政区名称。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

以上内容参考 山东省政府——历史简况

山东有多少年的历史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

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

“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

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

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

山东历史悠久么多少年了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

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

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或云关东六国。

此时山东与关东意义相同。

如《管子》书就有“楚为山东之强国”语。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用山东提法,如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又有“山东之国”、“山东豪俊”、“山东大扰”等说,皆指崤函以东地区。

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

秦汉一统之后,关中与山东(或关东)在政治上的对立消失,山东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广、狭两义。

广义的山东是沿袭战国时的旧概念,狭义的有专指齐鲁地区的意义了。

《史记·酷吏列传》载:御史大夫齐地苗川国薛(今山东寿光南)人公孙弘说:“臣居山东为小吏(薛邑狱吏一作者)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又《史记,儒林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齐鲁之有山东之称,当滥觞于此。

至于山东成为行政区划,是又经历了数百年演变过程的。

山东地区的历史沿革、行政归属,夏殷时代不可详考,但当时是方国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归夏、商统治。

西周至春秋时期,该地仍是方国林立,除齐、鲁两大国外,主要的还有曹、滕、薛、郯、莒、纪、莱、谭等,还有宋、卫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山东地区被齐、鲁两国控制。

战国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属楚、赵外,都被齐国统一。

秦统一六国后,山东地区被置为郡县,如齐郡、琅邪、东海、东郡、薛郡等都在山东范围。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

汉武帝时削弱封国诸侯王势力,初置十三郡州,山东置青、兖、徐三州,下置郡、国、县。

之后数朝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但基本变化不大。

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山东地区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统辖山东地区。

至此,“山东”一名始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之名称。

元代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后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至清代才将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

此后沿用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