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民俗文化有很多,现举例以下三种:

1、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

2、山东剪纸: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也是民间剪纸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剪纸种类繁多,用途不一,有春节时为了增强节日气氛的“门笺”、窗花、墙花,有正月十五的灯笼花,新屋里的顶棚花等。

3、面塑: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

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什么?什么习俗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有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还有扑灰年画和杨家埠年画这两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的酒桌习俗很特别,大概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我国因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大、地形地势多样、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民俗习惯和风俗文化,像语言就分好多种,山东人讲山东话,四川人讲四川话,甚至同一个省不同市区都有不同的语言。接下来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山东的民俗文化。

一、山东的民俗文化

山东的戏曲文化十分丰富,戏曲种类多样,有山东梆子、两夹弦、吕剧、柳琴戏等。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和鲁中;两夹弦流行于鲁西,伴奏乐器为四弦胡琴;吕剧又名琴戏,起源于山东琴书;柳琴戏伴奏乐器为柳叶琴。山东的鲁菜属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食物偏咸。因地域差异,鲁菜又分为胶东菜、济南菜和孔府菜三个菜系。

二、山东独特的酒桌文化

山东人大多爱喝酒,故形成了极具山东特色的酒桌文化。东家坐正对门口的位置,东家左边为主宾,右边为次宾。山东沿海有些政府不允许中午时分喝酒,但难免有上层领导视察等情况,便自制了山东特有的中酒杯来陪酒。入座后,每个人都需喝一杯倒满了的酒,名为门前杯,这酒需分六次喝完,包含了发达的吉利意思。第一杯酒喝完后,主陪带头领大家喝第二杯酒。

山东的民俗文化有很多,类型丰富多样,极具地方特色,有条件的朋友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山东,亲临其境,切身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你们一定会不虚此行!有一点要提,现在大多数地区的民俗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流失、损伤,我们要保护好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到不破坏它们,自己可以多了解民俗文化,自觉传承濒临流失的传统文化,因为这可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山东素来有着“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美称, 山东文化 源远流长,代代传承。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山东的民俗风情多种多样,经久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文化得以传承。那么,你知道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吗?接下来,跟着我来看看吧!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说起叫响全国的山东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剪纸最初是用来当作窗花,后来才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刘馆长说,“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从发明造纸之后就逐渐出现了。”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