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个都是开口音。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散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每读起都有一种兵临城下,舍我其谁之感。

南宋为什么能守住大散关?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1131年5月,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将吴玠收拾残兵, 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劝吴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吴认为:"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败了来犯的金兵。次年五月,金没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入寇。没立出凤翔,折合自阶、成、凤州出大散关。当时,吴乏粮,故兵无斗志。吴与弟吴璘召诸将,以忠义相激励,并歃血而誓,使兵众感奋。乌鲁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阵,宋军更战迭休,大败折合。这时,没立郎君正攻箭关,吴选兵奋击,使金兵两路不得会合,大败而去。十月,完颜宗弼(金兀术)自熙河移兵窥蜀,引兵众十万人,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吴派吴璘、雷仲等,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三十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此役宋军大胜。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夜泊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句,全是名词组合,起到异常奇妙的艺术效果。并说明这种写法的妙处。

承教了,使我觉得自己的诗文积累不够啊。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种叫“通感”的艺术手法,指人的感觉在触、味、听、视、嗅觉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简单的例子是看到葡萄就牙酸,这是条件反射,也是感觉之间的相互转化。

我以为,这两个句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这里的名词给我们充分的想象对象,然后我们的想象力自然发生了联想,这就有了奇特的艺术效果。而且这句话中,夜雪中的雪是有下雪的动词性意义的,而秋风一次更是给了我们动态的感受。记得一个说如何画风的故事,风是无形的,而我们却在想象中把它视觉化,于是有了轻风拂柳的画面。这里当然就有了劲风烈马的景象,再加上大散关、铁马,这些充满军旅气息的词,更给了我们铁马金戈的感觉冲击。

这样,奇特艺术效果的产生还有一个因素是前后的对比,前者更趋于静(即使是下雪,给我们的还是静的感受,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使然),后者却更趋于动(即使是静,那也是极壮烈的动之后的休憩或者对于昔日壮烈的追忆又或者是对未来的想象)。这里艺术上的多义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这样看来名词性的组合,最后带给我们的是想象的巨大空间和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