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丝绸、陶瓷、玻璃器皿、 肌肤、水、石等物的轻重、软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质的特征,给予人们以真实感和美感。

2、现代美术提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适用而美观的生活用品。

3、现代商业美术提供了商品标志,包装装潢和商业广告。

美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再造中国”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主题:20世纪的中国美术则是这一主题的“形象实践”和“形象阐释”。虽然20世纪的“中国”具有多重含义,或者说是一个在相互关联的整体中充满差异、矛盾和歧义的概念和对象,但是,我们仍然能从20世纪的美术作品中,看到两种最主要的中国形象:第一种是与封建中国对立的“现代化中国”和“社会主义中国”;第二种是与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相承续的“文化中国”。

在美术领域,对第一种中国中的“现代化中国”的“形象实践”,首先是由康有为,陈独秀的语言实践启动的。康、陈两人对西方写实艺术的推崇,对传统文人画的贬斥,为徐悲鸿引入西方的写实主义作了准备。在“再造中国”的意义上,写实主义之所以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相匹配,根本原因在于写实主义与“五四”时期学习西方,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历史情境紧密相关。对于那些有志于改造中国的人来说,写实艺术的价值,首先是因为观察和描绘世界的方法是“科学的”;其次则在于写实艺术以人为主要描绘对象,具有直面现实和人生,直接于预社会生活的力量。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写实主义美术,同时为现代中国的启蒙和中华民族的救亡给予了形象上的有力支持和表达的话,那么在20世纪下半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写实艺术则以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义,在中国美术界占据一统天下的独尊地位,其目的是为第一种中国中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不断提供形象的阐释,并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其给予创造性的表达和再现。从今天的立场看,不管它的阐释、表达和再现是深刻的、直实的、真诚的、还是肤浅的、虚拟的、虚假的(后者如文革美术),它们都已是20世纪“再造中国”的形象实践史中真实的存在,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不同时期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王式廓的《血衣》就是以受苦农民对地主阶组残酷压迫的控诉,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合法依据和道义支持的。可以这样认为,美术中“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实践是颠覆性的,它不仅以封建中国为革命的对象,而且也以西方的资本主义,前苏联的修正主义为真实的敌人,正是在这种情境中,社会主义美术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阶级关系、新的等级秩序、新的英雄和领袖,当然也包括新的神话,虚假的现实和假想的敌人。

如果说王式廊的《血衣》为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合法依据,那么,罗中立的《父亲》则以其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性,回答了邓小平时代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1978年之后,“再造中国”的一个特点是“社会主义中国”与“现代化中国”的真正合而为一。这样,一直被“社会主义中国”视为洪水猛兽的西方现代美术,在80年代的中国各地风起云涌,并迅速演变成为“’85新潮美术”运动。中国青年一代艺术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推崇,模仿和借用,在象征的意义上,凸显出了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美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在20世纪“再适中国”的形象实践中,是沿着两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个方向是在前面谈到的给“社会主义中国”和“现代化中国”以形象表达和阐释,并为其建立一套意识形态上自我同一的形象象征体系;第二个方向则是在美术自身领域中,或保留、承续,或革新、发展具有辉煌的五千年文明的“文化中国”,从而使我们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不丧失或重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符号体系。事实上,这种重建工作是从把中国传统美术中的绘画体系命名为“中国画”或“图画”开始的,它意味着在20世纪“再造中国”的形象实践中,对“中国”和“文化中国”的自我意识从历史中凸显出来。

从“文化中国”的角度透视20世纪中国美术中“再造中国”的形象实践,我们不仅能从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中看到一种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中国”的表象,而且也能从徐悲鸿,林风眠的作品中感受到革新、再造“文化中国”的不同方式和途径。林风眠是一位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东方化”倾向影响的艺术家,正是站在这一立场上,林风眠以我称之为“再东方化”的艺术方式对中国传统美术进行了改造和重构,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中重铸和再造中国的东方形象,也即“文化中国”形象的艺术大师。林氏开创的“再东方化”道路,也即以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东方化”倾向再造“文化中国”形象的艺术方式,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其中著名的有吴冠中、周韶华等。80年代中画中的“宇宙流”现象,90年代开始引人关注的实验水墨中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在我看来,同样是以“再东方化”的艺术方式重建“文化中国”形象的。

前面谈到,徐悲鸿引进西方写实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中国”和“现代化中国”的形象体系作出了独特贡献。但在艺术上,徐悲鸿则受到康有为、陈独秀的思想的影响,决心以西方的写实艺术改造在他看来早已衰败至极的中国画。这说明,复兴中国艺术,重建“文化中国”同样是徐悲鸿的理想。然而一个值得注意和深思的现象是:在重铸中国的东方形象和“文化中国”的方向上,林风眠的艺术受到推崇,徐悲鸿的艺术受到质疑;而在建构“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体系方面,则林风眠的艺术方式不断遭受冷落和排挤,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则几乎一直处在主流和中心的地位上。我以为,林、徐二氏是其追随者在20世纪中国中的不同命运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即它意味着20世纪中国历史中的两种形态――“社会主义中国”与“文化中国”――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虽然在总体上它们都是对西方冲击与挑战的回应,但前者采取的是国家民族主义的立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中国繁荣昌盛;后者则从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旨在以仍具传统特征的文化符号,重构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同一性。

进入90年代的中国美术,由于受到西文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再造中国”的形象实践呈现出多元并存,多极发展的格局,其总体特征是“再造中国”沿着“解构中国”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虽然在90年代的众多美术作品中,由于直接挪用明、清、民国、文革等不同时代的“中国形象”,使美术中的“中国形象”具有更加明确的特征,但是在性质、价值、目的、功能诸方面则落入暧味、矛盾、甚至令人口啼笑皆非的尴尬境地。看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成了21世纪的中国艺术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因为无论如何,在地球越来越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希望“再造中国”的形象实践能越来越好

美术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是以“美”起真。我们就拿中学课本中的美术欣赏学习来,日观赏印度的佛教美术作品,其欣赏的过程就是神圣与净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享受的过称。这是因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的异化,是主观审美对客观对象的理想,在欣赏中,由于审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质得到了肯定与赞扬。人们是通过审美的欣赏活动,从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扩展资料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大体分成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 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而绘画,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画种。雕塑也有圆雕和浮雕等多种形式,所用材料则有石、木、泥、石膏、青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术 (一种造型艺术)

美术作品是如何影响着人们

美术对当代的影响是很大的 你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它的 想你的住所的装饰 你穿的衣服 你的日用品 等等 都包含了美术 运用了美术 整个世界都是用美术来装扮的

此文转载自《美术观察》杂志2005年12期“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评价”专题。

清诗有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和经济、外贸、工农业等相比,美术是一朵小花,但也一样开放。在祖国的花园里,它有时能起到“大花”所起不到的作用,虽然这作用影响的面不大,但这一“面”也必须有。

30年来的中国美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前进的,它时时反映着“改革开放”的特点,也为“改革开放”充实进重要内容。美术作品自身内容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力,比如绘画或雕塑失学儿童,反映他们渴望读书而没有学习条件的困境,这种作品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许多人去赞助“希望工程”或献身于教育事业;比如服装设计日益得到发展,这对30年来中国人衣着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在公共场合放置英雄人物特别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雕像,会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志向品德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需要专文来论述,甚至需要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

这里重点要谈的不是这些,而是美术作品自身之外的东西对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马克思学说中论述的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艺术作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审美,但艺术作品也有交换价值,实现交换价值时艺术作品便成为商品。以往的30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画作为商品,被大量卖到国外去换取外汇。那时的中国是急需外汇的,中国画作品为这种“急需”解决了小部分问题。当时的政策是“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到国外去卖画的一批画家就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至少他们的高消费带动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当时政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政策促使一大批学美术的人去外国留学,富起来的一部分画家也经常出国举办画展或参观访问,他们将外国的美术作品大量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带来了和美术作品有关的哲学和艺术思潮,比如什么叫现代派,什么叫后现代派,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叫平等、博爱,等等,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不妨举个例子,我本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看到从国外来带来的卢梭雕像照片后,才知道卢梭提出过风俗破坏艺术、艺术破坏风俗的观点,又进一步了解到,卢梭还曾提出过人生而自由、平等等影响欧洲社会发展的著名观点,提出过社会契约论,这些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是社会的反射镜,研究和介绍西方艺术,同时也能促使中国人通过艺术了解西方的社会思想和科学。在促进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30年前,基本是哲学、文学走在前头,而近30年,则常常是美术走在前头,由此即可看出30年来美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对此作进一步的具体论述,只有找机会再谈了。

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美术对当代的影响是很大的 你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它的 想你的住所的装饰 你穿的衣服 你的日用品 等等 都包含了美术 运用了美术 整个世界都是用美术来装扮的

此文转载自《美术观察》杂志2005年12期“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评价”专题。

清诗有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和经济、外贸、工农业等相比,美术是一朵小花,但也一样开放。在祖国的花园里,它有时能起到“大花”所起不到的作用,虽然这作用影响的面不大,但这一“面”也必须有。

30年来的中国美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前进的,它时时反映着“改革开放”的特点,也为“改革开放”充实进重要内容。美术作品自身内容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力,比如绘画或雕塑失学儿童,反映他们渴望读书而没有学习条件的困境,这种作品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许多人去赞助“希望工程”或献身于教育事业;比如服装设计日益得到发展,这对30年来中国人衣着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在公共场合放置英雄人物特别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雕像,会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志向品德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需要专文来论述,甚至需要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

这里重点要谈的不是这些,而是美术作品自身之外的东西对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马克思学说中论述的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艺术作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审美,但艺术作品也有交换价值,实现交换价值时艺术作品便成为商品。以往的30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画作为商品,被大量卖到国外去换取外汇。那时的中国是急需外汇的,中国画作品为这种“急需”解决了小部分问题。当时的政策是“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到国外去卖画的一批画家就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至少他们的高消费带动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当时政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政策促使一大批学美术的人去外国留学,富起来的一部分画家也经常出国举办画展或参观访问,他们将外国的美术作品大量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带来了和美术作品有关的哲学和艺术思潮,比如什么叫现代派,什么叫后现代派,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叫平等、博爱,等等,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不妨举个例子,我本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看到从国外来带来的卢梭雕像照片后,才知道卢梭提出过风俗破坏艺术、艺术破坏风俗的观点,又进一步了解到,卢梭还曾提出过人生而自由、平等等影响欧洲社会发展的著名观点,提出过社会契约论,这些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是社会的反射镜,研究和介绍西方艺术,同时也能促使中国人通过艺术了解西方的社会思想和科学。在促进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30年前,基本是哲学、文学走在前头,而近30年,则常常是美术走在前头,由此即可看出30年来美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对此作进一步的具体论述,只有找机会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