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认为董某多次在公开场合,以各种方式宣称自己是《建国大业》编剧,在《中国电影报》上以 "《建国大业》编剧 " 身份发表署名文章,编剧王某和陈某将董某、中国电影报社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停止使用董某系 "《建国大业》编剧 " 等表述、删除相关网站董某词条中系 "《建国大业》编剧 " 的表述、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及支出的合理费用等共计 224500 元。日前,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

《建国大业》编剧告副导演案获胜,打官司的原因是什么?

副导演董哲多次在公开报道中以《建国大业》“编剧”“主笔”身份示人,侵犯了原著编剧的名誉权。

156影视从业者联名抵制于正郭敬明,并发布了《抄袭剽窃者不应该成为榜样》的公开信,这次的抵制活动,终于逼得于正郭敬明为多年前抄袭的事情道歉,对于这一场抵制抄袭的活动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也出来支持,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的会长就是王兴东,也就是电影《建国大业》编剧。他也是被人侵犯了名誉权,作为一个原著编剧,对这种抄袭剽窃行为自然是深恶痛绝。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编剧告副导演案前因后果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上映,对于导演或者是演员我们都知道有谁,但是对于幕后的一些工作人员,几乎很少人注意。《建国大业》这部电影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里面的备案写着编剧是王兴东和陈宝光,但是电影上映之后,电影的副导演董哲多次在公开场合以《建国大业》“编剧”“主笔”的身份在外界活动,这就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建国大业》的编剧是董哲。因此王兴东和陈宝光以侵犯署名权和不正当竞争将董哲告上法庭。

官司结果

这一起官司维权持续了2年的时候,从2018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1月份,整整两年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兴东和陈宝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审终于判决王兴东和陈宝光,而董哲被判道歉和赔偿12万。当年《建国大业》上映的时候,董哲其实还是一个刚入行的小伙子,但是如今多年过去,董哲也早就已经是行业中的知名人士,甚至还有不少的代表作品,靠着剽窃别人的作品,为自己的事业铺路,如果社会的人都是抱着这种想法,试问还会有谁愿意这么辛苦搞原创,文学界还如何发展,影视圈还怎么繁荣?

影视界侵权行为普通

中国经济这些年得到飞速发展,而中国影视产业也出现了繁荣发展,但是随着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侵权的行为,尤其很多影视作品都是翻拍大IP的网络小说,让侵权的案例越来越多,可是维权道路却非常困难,耗时耗力,即便官司打赢了,剽窃者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并不是很高,这也让剽窃者越来越猖狂。抵制剽窃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将剽窃行为降低。

《建国大业》编剧告副导演案获胜,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

 电影《建国大业》上映与二零零九年,让人们的印象十分深刻,重现了从抗战结束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剧,这部剧为人民们揭晓了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从主创团队以及演员阵容上来说,都是顶级阵容。如今,《建国大业》引起了一起案件,编剧起诉副导演,目前,“编剧维权”成为热门事件,二零二一年一月三日,王兴东微博称。董哲对外宣传称为《建国大业》“编剧”“主笔”身份,并以此进行网络宣传,参加电视综艺节目,修改百度词条等行为,侵犯了编剧王兴东,陈宝光署名权,同时构成了不正当竞争的案例有了判决结果。

 关于此案,王兴东表示,董哲在电影中署名成为第三副导演。影片上映三年后,董哲在公共场合及媒体报道中多次以《建国大业》“编剧”“主笔”身份示人,造成大众对《建国大业》编剧归属的误解,有意构成对原创编剧权益的直接侵占。董哲长期冒充《建国大业》编剧,并为此头衔为自己进行虚假宣传,根据法律规定,要求董哲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经济赔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品也不断的涌现与大众的视野大众,为此,也有很多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不属于自己的努力成果,我们应该明白,抄袭就侵害了别人的产权,剽窃别人的名誉也是如此名誉本身也是产权,是无形之中的资产,我们要尊重法律,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知法懂法尊法,当然,当我们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我们也应该勇敢的站起来用法律的武器去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如何评价《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是一部展现了历史兴亡意识,弘扬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理念的电影。

建国大业 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明星云集,整体故事布局相当不错,节奏的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具体的表演来看,张国立演的蒋委员长是相当深入人心的,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其他演员也表演的非常不错,为这部片子增色不少。

看完影片之后,最精彩的片段是淮海战役后,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瞬间,他们所有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之后,电影开始回放曾经的一幕幕,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无尽的草地。无数人用生命换来了这一刻,在这一刻,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扩展资料:

《建国大业》是由韩三平、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并执导,唐国强、张国立、许晴、刘劲、陈坤、王伍福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9年9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194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发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

此后,在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同时,一个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统一战线也不断发展壮大,大批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诚恳邀请和精心安排下,历经艰险,从蒋管区,从香港、从国外纷纷奔赴解放区。

如何评价电影《建国大业》?


在电脑上看的《建国大业》,很震撼,后悔当时没有去影院看一次。

电影有时仅是为了娱乐,有时则给人以深省。《建国大业》属于第二类,当有些人对今天的幸福嗤之以鼻时,他们是不曾经历过真正的苦难。

影片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反映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


茫茫大雪山,漫漫泥草地,大渡桥边,金沙江畔,滴血奋战,看电影时我的脑海里不停的回放着这些画面,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的诞生,真的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这次,更有感触了。

认真看完电影, 我们可能不能做什么大贡献,但我们可以做到爱护这个国家,当国歌响起时,心里能有一丝丝感动,那也算自我的贡献了。


媒体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评价?

评价:

《建国大业》不仅写出了历史,还写出了历史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甚至对蒋介石、李宗仁等反面人物,都体现出对末路英雄的一种悲悯,一种"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概,呈现出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

《建国大业》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

《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听闻淮海战役胜利,喝酒、摔碗、扭秧歌;打动人心的故事与精益求精的技术结合,大气磅礴的巨制与阵容豪华的明星叠加,昔日脸谱化、说教式的主旋律电影,如今旧貌换新颜,变得更接地气,逐渐蹚出一条“叫好又叫座”的市场化之路。

扩展资料:


幕后花絮:

姜文去片场的时候,抱着半尺多厚的关于毛人凤的资料。他为自己的角色亲自设计了服装,肩章、纽扣、胸牌,最大限度按照历史资料复原片中毛人凤的那套军装。

该片有一场陈坤与佟大为两人冷对眼神的戏,只是一个简单的眼神,却在陈坤的坚持下拍了九遍,直到拍出最好的效果。导演本来有意请陈道明出演蒋介石,由于档期问题,陈道明主动放弃,并要求出演一个小角色。

最开始张国立辞演蒋介石这个角色,他觉得和人物外形差距大,后来在韩三平的多次劝说下才答应出演。为了让自己的外形像蒋介石,张国立每天只吃一顿饭,饿得头昏眼花,用了半个月时间从146斤瘦到135斤。

该片中化妆师为特型演员化装要花费很长时间。张国立化蒋介石的妆,需要4小时,在拍摄前还要垫鼻子,戴牙套。

胡军在该片中仅有3场戏、5句台词。对于安排演什么角色,他从没挑剔过,坚决服从安排。陈好的四场戏已经全部完成,但由于表现出色,她突然接到导演组的通知,说后面又为她加了一场戏。

建国大业 影评 一千字。

《建国大业》整体上将历史人物庸俗化了,并不是人性化。 建国的大业在编剧和导演的眼中成为一件完全的权谋之术的较量,整个影片在讲述的无非是国共两党为赢得最终胜利而展开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尤其蒋介石所治下的国民党,下三滥的、龌龊的手段和伎俩无所不用其极(暗杀、监控、密谋、权钱交易、威胁恐吓),这种卑劣行为完全没有大将风度,没有政治家胸襟,决不能称之为枭雄,而是完完全全的小人、伪君子、地痞和流氓的做派。 在某种意义上,本片确实很“人性”,因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澜等是很平平常常的,他们也会意气用事、会醉酒当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像今天成功的商人一样。但这不是我所理解的人性,我们说一部文艺作品表现了人性,应该指的是它体现出了人性中那令人珍视、妙不可言的真、善、美。 没有领袖和政治家 建国的大业成为了地痞流氓和草寇们的权术之争,这里没有涉及到政治,更没有涉及到政治家。自然也看不出来意识形态。不涉及政治何谈爱国和凝聚人心呢?靠什么?没有意识形态的电影成为了一步重要的献礼片,这不是很奇怪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宣传正面的东西,也没有宣传哪怕是一点点的主旋律(至少我没有看出来),且没有核心价值观,这就更是十分奇怪了。 在本片中,各党派似乎都没有什么道义上的很吸引人的东西,也就是说缺乏公义。几个党派就围绕着丛林法则行事,谁强谁有实力就跟谁混,连领袖们都没有自己所坚信的政治信仰(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主义”),这就让人感到他们的事业是很可疑的了。你没有可以让人信服的主义,你的党派靠什么以示人呢?人们为什么要跟你的党走呢?于是,党所建立起来的国家在这里政治上的合法性就被消解了,没有根基了。民主革命、抗战保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被解构成为各党派利益博弈和地盘争夺的私人牟利行为。片中反而是两个并不重要的人物:冯玉祥、蒋经国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大义和民族气节。 该片反映出来的虚无主义价值观很好地体现出了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生活中价值观念的政治缺位。以前毛主席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这样的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理,那么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灵魂的。同样的,若以此为据,《建国大业》表现的都是一些没有灵魂的人。 这部影片没有“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这部影片通篇没有讲人民,只讲领袖、党派头目和将军、政客。人民在本片中只是花瓶,只知道献花和鼓掌。试问建国大业难道是仅靠几个“精明人”的明争暗斗实现的吗? 当然如果把这部影片当成一部纯粹的商业片,那就没有什么奇怪了。我认为从商业片的角度看,这部影片是比较成功的。

怎么评价电影《建军大业》?

《建军大业》,作为建军90年献礼的作品,是值得一看的。

电影本身就是回顾性质的,结局没有悬念,情节也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了,留给编剧们的发挥空间并不大。背景宏大,人物庞杂,也没有办法对个别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这些都是作为电影的硬伤,但这些并不妨碍电影带我们回到那段光辉岁月,去体验那些年的抛弃一切闹革命的决绝和押下性命赌未来的勇气。

白色恐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生时代背诵过很多遍的概念,只是想一想那些鲜血和牺牲,以及在血与火中反复交叠的绝望与希望,都不能不使人动容。那是这个国家的来路,是这边土地上共同的过去,是我们每一家每一户都无法逃避的哀伤与悲壮。我知道现在每天埋头在自己的柴米油盐里的年轻观众们可能很难再有什么共鸣,甚至可能在学生时代讨厌过那大段大段需要背诵的文字,而每天忙于堵车加班的日子里,也没有办法感受到那些看不见明天的日子里的恐惧。这都是好事,毕竟苦难已经过去,只是我们终不该忘记,这苦难的过去,是用先烈们年轻的生命和一腔孤勇为我们拼出来的。

《建军大业》是一部群像电影,出场人物之多,甚至来不及认清谁是谁,许多人都只是简介上姓名和年龄,简单得像他们身后冰冷的碑文。可这也正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他们来去匆匆,在历史长河里只是昙花一现,甚至来不及绽放就已经黯然凋谢,连一个名字都未曾留下。相信大部分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从未听过蔡晴川的名字。24岁的他,年轻而坚毅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而在1927年,那个未来,甚至连个轮廓都没有。我们不知道他,因为他的生命就停在了那一年。而正是千千万万的我们连名字也不知道的蔡晴川们,带着一腔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热血,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慨然赴死,用自己的单薄的身躯拦住了敌人的炮火,为后来的革命留下了珍贵的火种。

荆棘血路上,每一步,都是英灵们的血与魂。

还好,已经建军91年了,我们早就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可以对抗反动派的国民党,也可以在后来的二战中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和平年代里,所以的硝烟都已经散去,我们再也听不见连天的炮火。只有散布各地的烈士陵园,还在提醒着壮烈的当年。而在拥挤的城市里,陵园也成了市民们业余活动的重要地点,有孩子们的嬉闹,有年轻人们的耳语,也有老人们的闲聊。这太平盛世,如你所愿。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看完了,看完了……我不得不表示,韩三平赢了。这部片子也就能赢个票房了。
先说说总体的感觉:悲哀,自责,感到了沉重的使命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拍电影的是他们,看电影的是我们。我们无论如何批评他们,指责他们,谩骂他们都是徒劳,人家也许根本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在意,票房有了,场面做足了~回头找几个专家,找几个影评来说句好话,平息一下观众的不满就得了~反正钱揣在腰包里了,怕什么~
因此,只能悲哀,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因此,只能自责,自责自己一个堂堂男儿,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把那些所谓的大牌踢到一边。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影这帮人都是半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在银幕上发挥他们的余热。当然不是说他们赖着不走,是因为没有年轻人可以替换他们。没有一个年轻人的片子可以震撼所有观众,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新的力量。这是一件憾事,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新生力啊。
说了太多题外话。估计有些80后,90后,已经难不下性子了……那我进入正题。
刚刚看完,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忘太多,当然这是对于优秀的电影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观众记住情节,那这部电影最好就不要拿到电影院去丢人显眼。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回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从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一上来确实让人感觉比较兴奋,因为胡军,李连杰有所亮相,尤其是李连杰的台词,别看少,但是说的让人心里痛快:“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然后就是谈判破裂,这一部分感觉十分仓促,也没什么可说的,蒋介石这边,陈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现一般,但在后面的感觉越来越好。街上上演了冯玉祥(陈凯歌饰演)开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也就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十分经典。然后陈凯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着灯笼见中正(蒋介石,张国立饰演),台词:“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毛泽东这边,范伟的出现则让人心头一喜,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范伟作为厨师长见毛泽东的感动,此时也见到了间谍,(张涵予饰演),之后毛泽东的行踪被报告到了蒋中正手里,于是上演了,中正轰炸毛泽东一段,此时毛泽东正在熟睡,而黄晓明作为他的警卫,连拉带托,拿着一副担架给他扛出去了,而想起还在锅里的菜的范伟同志,在回到厨房后遭到了轰炸,一个为了毛泽东早餐而牺牲的烈士诞生了。
这一部分,虽然是个比较短小的插曲,但是却意外的沉闷,无法引人入胜。本来应该掉泪的地方实在哭不出来,都不知道韩三平导演想表现什么……而那个间谍就以文字的形式给了个交代,说是51年被毙了就完事了……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此时有想起了一场戏,那边是闻一多为李先生(李公朴)遭到特务杀害而愤慨的戏,感觉不是很能调动观众的感情,我有一种自己只是看客,也只能是看客的感觉。之后闻一多也惨遭遇害。(李公朴死于46年7月11日,而闻一多死于7月15日。)
下一场想到的戏,就是毛人凤(姜文饰演)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让人十分有感觉,包括他与蒋介石的对话,和陈道明的对话。这都是无可挑剔的,而陈道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演技可以说让人震撼,但是由于整个影片的繁杂,使得关于他的介绍过于稀少,不熟悉历史的人在这里对于他突然反抗毛人凤的指令,帮助张澜脱身的这一段显得有些不明白。当然这是编剧问题,
陈坤的戏份让我记得最多,有三场,不,有四场。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稳定上海经济,这里本身是一场重头戏,却仅仅用了陈坤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转折到冯小刚“杜月笙”的出场,此场戏引发了两大人物的针锋相对,也使得蒋经国对孔家产业的整顿下了决心。戏份虽然少,但是转折的还是很妙的,整个画面都迫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像冯小刚说的那样,如果加一个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镜头,会更好。确实有些可惜了。回过头接着说陈坤的第二场戏,和孔家大少爷孔令侃的对手戏。(佟大为演)两人的感觉都还不错,但是感觉有些累赘,最后也没出个像样的结果。第三场戏就得说父子戏了,在白鸽中的父子对话,被渲染的很好,陈坤也只能尽力到这个地步。我所说的最后一场戏,在剧情后边,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戏,陈坤的一个坐的动作让我太钦佩了,有一点犹豫,又必须迅速,表现了对父亲的怕和敬。
陈坤说完了,我又想到了两个人,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陈好饰演)。傅作义本身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对于他的刻画,我觉得为了使观众易懂应该有个旁白来描述它的心理斗争,毕竟心里斗争只靠动作,和说话,和神态,有些难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并不完美,首先傅作义早先所说的大话:“如果毛泽东赢了,我便为他牵马扬鞭”的承诺在父女二人嘴里来回念叨,让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为共产党员去规劝其父亲,但是却说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陈好此时的台词,确实不能过于直接,但是太少,而且应该说基本没有表达那些意思的话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应该多旁敲侧击一下吧。最后傅作义接见完蒋介石以后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泽东接触。我真不知道导演脑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卤煮了……
关于傅作义北平城的事件让我又想到两个人,葛优和王宝强,一个去把北京城当成大院,高墙了,另一个看愣之后才想起来报告,已经抵达北平了。
再说说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人。民主团体的代表人物中,重头戏的有四个,张澜,李济深,蔡廷锴,宋庆龄。
张澜老头子的戏份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老好人这样子的感觉,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的对手戏确实值得一说,话说李济深应该算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锴则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民族英雄啊。但是两人此时的戏份都是在着眼于投靠哪一方,蔡廷锴一直在规劝李济深和共产党合作。此时的旁敲侧击做的很好,李济深的表现也是很多,怎么说自己也杀了共产党人,也和蒋介石闹翻了。现在两边都不好走,当然要慎重了,所以犹豫是对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庆龄我现在不多评价,也不想多说,这场戏里女性就比较少,多是男人的戏份,所以本身并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觉也多,比如看到满大街士兵熟睡的脸的时候,那怜爱的感情,回绝李宗仁的坚决却婉转,还有受到邀请的邓颖超的邀请……坦白说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太虚。
虽然脑子里又浮现了不少戏,比如,司徒雷登的那场(冯远征出演其助手),比如宋美龄去美国求援,比如李宗仁谈分裂……这几个戏份都感觉十分牵强而且太累赘。
要说到了后便,应该是比较开阔的场面了。蒋介石下台了。
毛泽东几个人喝的烂醉,还很喜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没有宣布,就直接打过去了。总之就统一了中国。
然后就是政协会议,明星大出场,首先是选国旗,田汉(甄子丹饰演)算是比较活跃了。然后是冯巩,他那段算是个逗乐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现力,本来嘛~解放了,就应该有些欢快的气氛,虽然冯巩就一句台词,算是在后面这帮明星脸里脱颖而出了。其余的像赵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类的就那么一句台词,没什么的,真就是个跑龙套。至于郭德纲,梁家辉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们干嘛去了……
讨论完这些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了轰炸北平事件,刘德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终于出现了,可惜美国不给提供加油的地方,蒋介石只能作罢,要说刘德华变现也确实不错,有着对下级指挥的霸气,也有对蒋介石的毕恭毕敬,最后回头给了自己一个正脸,然后转向下一个镜头,蒋介石的背影,算是对蒋介石一个交代了。
毛泽东检阅了部队(刘烨此刻激情报告确实还是很爽的。)开了大会……要说的就这些了。最后这个尾巴没有渲染起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音乐上……什么背景音乐,还不如放国歌来的高潮,来的庄严,来的激动人心呢。
要说整部片子的戏份还有什么~一点点也能想起来,但是确实很悲哀。这是在骗票房,看着我刚才所有的描述,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起什么剧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后想起了他们的戏份。
坦白说:我看电影中途曾经检讨过自己,要让自己适应看这种影片,这不是偶像剧,应该更注重一下剧情,注重历史。但是显然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因为45年到49年如此长的时间段里本身存在许多故事。一部电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现在就简单总结一下,首先声明不是演员的错误。没有做错的演员,只有不长眼的导演!
1这部电影的设定是献礼,导演却说要票房。从一开始预计的能达到1.8亿,到现在说要4.5亿。真让人无法接受
2导演自身不具备拍政治片的才能,不是自己的领域就别乱碰!
3导演所宣传的172明星影响了买票观众的期待观,他们进去数不出那么多。也都快没兴趣数了!
4导演对于剧本的繁杂没有一个具体主线,看着太多,太累赘,想表现每个人物,却每个人物都只有简单几个镜头
5导演找的音乐队伍是垃圾,自己也很垃圾,没有渲染出该有的气氛,低沉归低沉。但是不能没有开阔,宏大的时候的感觉啊!
6导演自己的剪辑,还有对镜头的要求都不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没有表现力!
当然有好的地方,可我却想不出~留着那些专家说吧
我所知道的就是走出观众席的叹息声……
看完建国大业,我不得不说。
将来,我要严格要求我的团队,你行你就上,不行你就滚!而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写的剧本行就是行,不行的地方时该删,该改,该重新写都必须做到!
电影,媒体影响的不只是人们的一个娱乐时间。而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电影水平不能再提高就是笑话,就得被别的国家看不起!
炒作,票房!对我来说真的很恶心!口碑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所说全是个人意见,也许有很多地方有些偏激,我个人建议大家去影院真实观看后,再评价我的观后感。如果你觉得白花钱了,就当时给祖国60大寿捐献自己心意吧……
最后要声明的是!
我不是在狂妄自大,瞧不起老一辈艺术家。我只是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应该更有思想更有冲劲!我们不能让老前辈总是站在咱们前面,是时候把他们踩在脚下,这是我们应有的魄力,应该去继承和发扬我中国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让五星红旗飘得更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