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一反中国电影传统的叙述和铺垫方式,异常坦率直接,充满力量与激情,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整部影片如同老子所说上善若水”,反映了中国人忍让但坚韧不拔的性格,观众可以看到在中国人心底里流动的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善不能被随便欺侮。
如何评价鬼子来了?剧中的表演形式怎么样?
《鬼子来了》一部非常精彩、内涵丰富的电影。剧中的表演形式诙谐有深意。
《鬼子来了》讲的是川北抗战的故事,在那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里老百姓无知的固守着自己的善良,却悲惨的被鬼子集体屠杀。而且这场大屠杀发生在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之后。
在国产电影中,《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最好的作品——恐怕没有之一。因为它展示一流的人性洞察力。被俘的花屋小三郎寻死觅活,确实有死志。但有死志,未必代表不怕死。马大三也发现,小三郎一心自杀不过是做样子。这种人性洞察力,展现了姜文一流的导演才华。
我感觉是姜先生仅次于 让子弹飞 的作品。鬼来 可以说榨干了姜文的才华,所以电影密度巨大,像我这样的渣渣根本看不懂。被禁五年才有了旷世奇作 让子弹飞,让子弹飞 可以说做到了雅俗共赏,姜文第一次拿商业片,降低了密度,整个电影节奏紧凑,构思精巧,我也是在 让子弹飞 之后加入了姜文的“造神”运动。
怎么看待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
姜文《鬼子来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文艺男青年的自我追求。
姜文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导演,他本身很会创造乐趣我喜欢的不是他电影本身,而是他对电影构架的安排以及情节发展与时间的掌控,还有他的电影语言都很有他自己的特点,比如他电影中喜欢通过角色们的很正常的对话来表现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但是有时由于他给角色的话语权太多了。
使得观众对电影的核心理解或是说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不能够真正地领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一步之遥》以及其他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不过他创造的很自然的幽默让观众感觉很舒服而不生硬,这可能也和电影导演本身的性格有关吧。
谈到这部电影,可能有些人没看过在中国它还被列为禁片,虽然它获得了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不过因为这部电影是战争题材而且对于国人而言导演立场比较中立或是有些美化侵略者的行为,使得片子中农民的形象有些愚钝,而侵略者的形象并没有可恶到人神共愤。
特别是在对生命的裁断上,日本人有更真实的历史表述,但是这种有些中立或是暧昧处理历史事件的故事,特别是针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伤害的历史事件上。
国家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影片搬上国家的荧幕的,这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选择,而不是对于这部片子的否定,在国际的价值观和人性共有的审美中,这部影片是完全符合国际价值观的,要不也不会获得国际大奖。
由于姜文所选的题材比较特殊许多东西都不能去触碰、去发挥,对于个体而言,我是很赞同姜文电影视野中所塑造的人性的复杂性,或是所呈现的复杂的人性,还有表述的历史的艺术性,这些都是姜文作为一个城市文艺男青年对于自己信仰和认知的追求,虽然有些线是不可触碰的,但是他的疑虑与反叛都是他对自己的坚持,这就是我对他赞赏。
如果认真看这部电影,可以发现,它阐述和嘲讽的是民族的劣根性,某些群体的无知,以及丧失自主判断能力。完全被人利用恐惧,利诱所支配。
直到最后大聚会被屠杀,人头落地才刚刚有点醒悟。而黑白色的运用,是一种表达,当想要阐述阴暗,可悲,嘲讽等意思时姜文的黑白就会随影而行。如果说这片子没有被和谐,那姜文的影响力,还有之后的作品,可能都会在一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表达。
这部片子的“夭折”对姜文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打击,相信都不会浅。感谢姜文导演拍了这部好作品,也可惜他已经被某些东西左右。
怎样看待姜文《鬼子来了》这部不走寻常路的战争片?
在《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中,姜文没有顺应中国战争片的主旋律,而是将这部影片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没有夸大中国战争片中擅长发扬的英雄主义,反而将人性险恶之处通通暴露在荧屏之上。影片中有女性裸露镜头、很多角色满口脏话、有残酷暴力镜头、不但没有充分反映百姓的勇敢抗日精神,还放大了百姓愚昧、麻木、自私的一面。
在《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中,观众看到的不是一直被夸大的中国英雄主义,反而是中国人满满的愚昧与无知。在面对日本俘虏时,中国农民不仅没有将他们妥善处理,反而想要通过放过他们以获得一些利益,但最终却因为自己的贪心而失去了生命。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马大三是中国农民善良的代表,但这种善良无非也是一种愚昧,帮助自己的仇人,无非就是在为自己埋下危险的种子,《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就是一段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永远也别奢望从冷血动物的身上得到任何的温情。
中国人看了也不爽,从头到尾,姜文只向你灌输一个概念:中国人的劣根性.于罪大恶极的日本倭寇,连个送上门的俘虏,全村人没有一个敢杀他!最恶劣的是,姜文在影片最后审判,让马大三养了半年的花屋来行刑,手起刀落,花屋把自己的“恩人”一砍,姜文的头颅骨碌碌滚得老远,居然还慢慢绽露出一个笑容,意为含笑九泉。 由于《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对人性的揭露过于现实与残酷,所以这部影片并不为很多观众知晓。但这并不影响这部影片价值的发挥,它在国外许多电影节中获得了许多高含金量的奖项,即使它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但它对于中国战争片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姜文,真的是一个太有才华的导演。
日本人如何评价《鬼子来了》?
日本人和日本通对鬼子的反应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真实客观,该人物形象所代表的那一群人最有发言权,其次是和这群人接触最多了解最多的人。
日本人反应热烈,最多的感觉是真实,并有不少人进行反思。
曾担任二战日军教官的日本老人应姜文邀请首先观摩样片,看完后惊呼“这到底是资料片还是电影”。日本媒体及媒体人纷纷评论,井上志津评论:“虽然一直有幽默作陪,但紧张不安的气息亦跟随始终,并在最后得以爆发。借助马大三这个令人同情而心地善良的农民,姜文导演提出了‘当死亡逼近时,人究竟会做出何等举动?’这一针对人性的普遍提问。胜田友已评论:“它无疑以自身的强大震撼深深扣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我也不禁惘然失言。” 浜本良一:“姜文把一个命运起伏的农民刻画得有声有色,同时,香川和泽田扮演的日军角色的心理也真实可信。”清水节认为:“有人说本片过于强调日军的人性一面,这种说法纯属误会。”
其实,影片中的鬼子最后全都变成杀人狂,他们比起《南京!南京!》中内疚自杀,充满“西方人性光芒”的鬼子相比,一点也不人性。
日本影评人石子顺高度评价这部电影,认为这是一部日本人都必须看的电影。的确,这部片子没有简单地把日军丑角化,作为日本人,影片中的日本人形象无可挑剔。
影片中两位日军主角扮演者,是对片子体会最深刻的两个日本人,他们的体会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饰演小队长酒冢的日本演员泽田谦说“平时,日久见人心;战争,瞬间见人心。”“通过对间接资料的掌握,设想,我们如果在那样的状态下会怎么做,很自然地就出戏了。其实调整一下思路去想,我也是被害者,如果我不去杀人,我就不能回故乡,这样一来,杀人的行为就合理了。所以我现在能想像当年的军国主义为什么能成功地组合成一个战争机器。因为军国主义宣传了一个虚幻的‘正义’。”扮演士兵花屋的日本著名演员香川照之说:“《鬼子来了》可以让日本人受到教育。日本人都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相当了不起的电影,但却拍不出来。作为日本电影业界中的一员,我认为拍不出的原因是对战争的认识问题。日本人与韩国人、中国人相比,与任何东方人相比,历史认识薄弱,或者说是把历史忘掉了,或者说是不敢负责。另一方面,只是一味自尊,好像惟有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如何正确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
中国现在疯狂播出抗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中国人民都是奋荣抗争,不畏艰险的。而且中国人民都是有着强烈智慧和神力的。中国农民懂得听电报,懂得破密码;挖的了地道,开的了坦克;撕得了鬼子,炸的了碉堡;千米开外一枪一个鬼子,两米以内一刀一个皇军;
中国女人被强奸瞬间怒点爆发一箭一个敌人,中国男人热血沸腾口撕引线手榴弹炸爆飞机。没有中国人民做不到,只有中国人民想不到。
另一面日本军人要么就是傻逼至极,进村不去排危险,就地扔枪开抓鸡,莫名其妙骑猪骑驴;要么就是残忍至极,看到男人就开枪,看到女人就上床,脱掉裤子呦西呦西。
其实拍这样的战争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警醒国人不忘那段残酷的战争和中国人民所受到的压迫。也是为了让日本记住他们所杀的人民都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没有人道主义的虐杀。
但是这样的片子会起到什么作用?在日本放映日本人会怎么看待这段历史?会不会真心的忏悔?我想答案是不会。然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一部不一样的抗日电影,来自姜文导演作品——《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战争剧情片。影片由姜文执导,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等主演。影片于2000年5月上映。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一人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
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仍被封杀。
《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一反中国电影传统的叙述和铺垫方式,异常坦率直接,充满力量与激情,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整部影片如同老子所说“上善若水”,反映了中国人忍让但坚韧不拔的性格。观众可以看到在中国人心底里流动的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善不能被随便欺侮。
《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视角也是十分巧妙的,是相当具体的个人视角,不论村民还是日本兵。我们的教育、文艺宣传带给我们一个非常不健康的阅读、审美、思考习惯,即上帝视角、国家视角或者最次也是集体视角,很少能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去思考一个问题。大家喜欢的可以去看看。
好啦,今天的电影推荐就先到这里了,最后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电影资讯的话,可以关注我的百家号,里面有许多明星资讯,电影问题。供大家欣赏!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
《鬼子来了》是在讽刺自己的民族?姜文道出了其中玄机
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 一提起战争题材的电影,可能很多人都会立马想到《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黑鹰坠落》等这些国外的优秀影片,仿佛一时间想不起来好的国产战争电影有哪些。
那么,在这儿我就安利两部评价比较高的国产战争题材电影,然后谈一谈它们对于战争的诠释,还有揭示的一些道理。
该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惨烈的战争在炮弹的轰鸣中开始,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
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二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谷子地找不到组织,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
《集结号》使中国战争电影进入了正面书写普通士兵个体生命价值的时代——即使最后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即使他们的牺牲只能给他们的家属带来700斤小米,即使那些战士明明是牺牲的却被列为“失踪”,可能到最后连个名分都得不到。在战争中,他们普通的像尘埃,他们坚硬的像城墙。
《集结号》有很多地方其实也在向美国的战争电影学习:美国的战争电影中,将军、领导一向是居于幕后、不加以突出表现的。看看之前的国产战争片,通常是大肆渲染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一片歌唱英雄、赞美领导之声,普通的士兵们则为了虚无的理想、主义和看不见的人民而死。
但是在《集结号》中,他们是为了看得见的兄弟而死,为了看得见的信任而死,他们没有说一句空洞和美丽的废话。它摈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荒谬绝伦。它没有歌颂,甚至也没有批判,而是以冷静的叙事角度讲了一个极为残忍和迷乱的战争故事。
有的观众看了以后这么来形容这部影片:一次事先未知、有去无回的战役;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一位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军官;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所演绎的不为人知的战争故事。
就在《集结号》打动中国网友的同时,也打动了一个日本网友。上面这张照片,是《集结号》日语版的封面,名字叫做《战场的镇魂歌》。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量,片名改为《国共战争》,从弹幕上可以看出,影片一开始日本观众是对这部影片嗤之以鼻。结果看到最后,发现这部电影真的还不错!!甚至让日本网友觉得中国电影超过了日本电影。
接下来介绍的是,姜文导演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国产战争题材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末期,河北某偏僻乡村挂甲台的老实村民马大三迎来棘手难题:某人将分别装有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和汉奸翻译董汉臣的麻袋扔给他,声称不日来取,却迟迟不见其来。
厚道的马大三一边将两人当亲爹娘侍奉,一边同村人商议计策,最后决定将两人处死,但终因“天意”不了了之。巧舌如簧的董汉臣为自救,设法令挂甲台村民与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称将花屋安全送到日方宪兵队后,村民可得到几大车粮食。马大三与众村民兴高采烈赶到宪兵队,将俘虏交由日方,然而日方并无“以其礼还其礼”的教养。
看了前半段你可能会一直笑,到了后半段就渐渐笑不出来了,看完了之后只会觉得深深的悲哀。在抗日战争中,我们是胜利的强者,也是被侵略的弱者。整部影片发人深省,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抗日神剧的年代,是不是更应该理性、真实地去看待那段历史。
《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一反中国电影传统的叙述和铺垫方式,异常坦率直接,充满力量与激情,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整部影片反映了中国人忍让但坚韧不拔的性格,观众可以看到在中国人心底里流动的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善不能被随便欺侮。
电影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这一点让我从中看到了些许鲁迅先生的影子。
黑白电影的真实感和记录感给予观众真实的回馈,手持摄像机的摇晃感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和画面的撕裂。这部电影里包含着姜文对那段历史的解读。影片中过多的展现中华民族的愚昧无知,对民族的讽刺,其实是在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揭示历史的另外一面。如此不落俗套在众多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才会脱颖而出。
另外,附上两段姜文导演的自述,了解一下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1、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
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
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
2、我为什么不在影片中让中国观众痛痛快快地“打”鬼子?
姜文说:拍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一些抗战题材的“老片”可能会给人,尤其是给日本观众造成的一些误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些片子都是很好的,确实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但这些电影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说,这些老电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并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轻人说:你们看,中国的老百姓哪一个不是间谍,他们哪个不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既然他们“全民皆兵”,我们就可以对他们“全民歼灭”。于是,我们的这些老电影成了他们掩盖当年屠杀中国平民的把柄。但事实上,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而我们现在拍电影,就再不能给日本人这种口实了。
我觉得通过拍一部电影过嘴瘾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讨点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观众真正进行思考。我拍《鬼子来了》就是试图让观众明白,如果想避免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历史,除了过嘴瘾还有什么办法。我不敢说《鬼子来了》给出了这个结论,事实上我一个导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个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