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联网专业保留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但对大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重塑;增加了11门特色课程,例如第二外语即法语、一带一路国家宗教与文化、能源与地缘政治、能源与环境、全球能源互联网概论、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课程体系的改革,总体目标是在掌握电气工程核心知识基础上,使人才建立全球能源观、全球环境观,以更大的格局看待和谋划自己电力能源职业。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范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只有树立全球能源理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协调全球能源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确保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 。那大家读了有哪些感受?下面来看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1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刘振亚这样解释他一手打造的全球能源互联网。

通俗来讲,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注:北极和赤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

刘振亚有这样一个愿景: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届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成为主导能源。而这就意味着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奔腾的流水、过境的大风、普照的阳光、涌动的海潮等自然界的能源,将会通过无数水轮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光伏光热装置、海浪发电机等载体,转换成电能,造福全人类。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生产出66万亿千万时的清洁电能,这一数字比2010年增长近10倍。充沛的电能将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刘振亚这样描述。

刘振亚期冀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在未来可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电能消费替代其他能源消费。”

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2

近日,我学习了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董事长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推动能源清洁绿色发展》一文。 文章 向我们阐述了全球能源观,提出了构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思想,用以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为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提供了一个可行之法。

作为一名电力系统的员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为一名电网人,我们的工作责任重大

刘董事长在文章中阐述了当今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增长,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突显,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压力日益增大。全球当前面临着“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重挑战,要解决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保障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已经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员,“奉献清洁能源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而是国家电网公司我们的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每当我们进行工作时,关系不仅是一趟线路的运行是否正常,而是影响着夜幕降临的万家灯火,炎炎夏日的阵阵凉意,生产车间的件件产品。因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电网员工,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倒闸操作或者是下达一份调度命令,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更是一份重于泰山的责任。

二、作为一名电网人,我们要有过硬的技术

刘董事长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如攻克特高压交直流过电压控制、电磁环境、绝缘配置,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接入和配置、大电网安全运行和协调控制等许多世界性技术难题。又如2014年建设淮南—南京—上海、锡盟—山东、宁东—浙江“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2015 年开工蒙西—天津南交流、榆横—潍坊交流、酒泉—湖南直流工程,这样就在中国大地展开了“两交四直”特高压工程,为西南水电,西部和北部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输送的提供了主通道。

一座座铁塔的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的横空飞渡,这都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无数电网人用自己的知识,精力和汗水换来的。身为研究生的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电力专业的知识,但是我们并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新设备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我认识到在济南国网技术学院培训期间,应该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师的讲授,牢记实操的每个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无数电网前辈们工作的积累,将会对我们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当回到各自的单位时,我们还应继续向老师傅们学习,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国的电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振亚董事长在这篇文章中以全球的视野、前瞻的思维、系统的 方法 研究解决能源问题。在准确把握和深刻洞察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直面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能源配置全球化、环境影响全球化的大趋势,提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系统参照,也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遵循导航,更增强了我们新员工为中国电网的强大,国网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知识、力量的决心。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3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会上发表署名文章《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只有树立全球能源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

由此,《能源评论》组织召开第19次学术沙龙,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总经济师魏玢、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兼能源资源事业部董事总经理丁民丞等专家一同为读者描绘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图景……

一场急剧的气候变化之后,地球一片苍茫,空气稀薄,植物枯萎,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废墟,幸存者们为了生存,争夺紧缺的资源和食物,在无望中苦苦挣扎……

这是以《后天》为代表的一系列灾难电影中常常上演的镜头和情节,反映出人们对于持续恶化的气候的担忧,对资源耗尽后生存的恐慌。也许有人会说,这完全是杞人忧天,这样的日子只是电影为了博取票房的噱头。然而,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显示,电影中资源耗尽、气候恶化的情形,已经在现实中逐步向我们逼近。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90年代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的长期结构性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持续增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能源资源的紧张、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长期被化石燃料主宰的全球能源经济,正在步入一个危险而不稳定的困局。

BP最新发布的《2014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6879万亿桶,可以满足全球53.3年的生产需要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5.7万亿立方米,可以保证全球54.8年的生产需要全球煤炭探明储量为8915亿吨,可以保证全球113年的生产需要。

与支撑当前世界经济的化石能源供应危机重重相伴随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对能源不曾消减的旺盛需求。过去的十年中,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速为2.5%,虽然由于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原因,2013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只增加了2.3%,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值,但这种增长的势头并没有改变。

有人将消除能源供应紧缺和能源需求增长之间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化石能源开采量的增长之上,寄托在以页岩气为主的新型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上。然而,地球的容量有限,所蕴含的矿产资源更为有限,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对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如若要以榨干地球最后一滴“油水”,来换取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动力,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此,要缓解能源危机,保障能源安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效遏制和推迟“后天”的到来,必须更多地将未来能源的希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寄托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的能源变革上。

而全球能源互联网为正在步入困局的世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能源结构和能源经济模式。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怎么样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山东大学1946年设立的电机工程系和山东工学院1949年成立的电机工程系。曾有邵洪泮、候博渊、胡颂尧等知名学者和教授在此执教。培养出了史大桢、刘振亚、薛禹胜等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电力及相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电气工程学科为核心,融合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与经济等相关学科,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博士后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2018年学校官网的数据显示,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 教辅人员22人,管理人员16人,教授26人,副高级职称58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4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泰山学者1人,长期聘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作为特聘教授,指导学科发展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有哪些历史变革?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办学正式开始于1946年。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曾有邵洪泮、侯博渊、胡颂尧、马长贵等知名学者和教授在此执教,七十多年来,学院培养人才万余人,遍布国内外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以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前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刘振亚,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国家电力能源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