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概括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原因?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吟咏月亮者极多。究其原因,月亮代表柔和,柔美,娴静,优雅。而中华文化向来便以“柔和”“隐忍”“不争”“以柔克刚”为基本特点,所以,月亮便成为诗人笔下的爱物。

李白寄友情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维在夜深人静时仰望夜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张继落榜,千古一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被贬,夜游承天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辛弃疾赋闲,却发现了乡村野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在寂静的夜里,仰望苍穹,心中涌动无尽的悲苦:明明一腔热血,赤胆忠心,明明身负经天纬地之才,匡扶社稷之志,为何却遭小人排挤,为何却遭朝堂嫌弃?就算这人世间没有我用武之地,就算我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我还有月亮啊,这皎洁的月亮属于我,属于一颗寂寞的心。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唐代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赏月的诗句,为什么赏月在唐代如此盛行?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风俗由来: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一年四季皆有明月,为何要在中秋赏?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他从天气角度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在今天的科学角度看来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们选择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赏月还有历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进行欣赏。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从历代赏月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话的痕迹,桂树、白兔、嫦娥是常见的意象,也证明了古代月亮神话对赏月风尚的浓厚影响。

相关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苦干,老百姓眼看无法生活下去。后来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久,后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夫妻俩恩恩爱爱。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上天成仙。然后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奸诈刁钻的蓬蒙看到了。

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月亮寄托情感

大致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月蚀、月晕等)引来人们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所以,咏月的诗词就多起来了。

月亮,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四季,春属木,夏属火,夏秋之交属土,秋属金,冬属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阳,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阳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扩展资料:

唐宋明月下的思念与乡愁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代:李白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5.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