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南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 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南洋还指东南亚地区,那时华侨去东南亚谋生称为下南洋。在中国很多历史文献上,有不少关于南洋的记录。元明之际,大陆战乱频繁,南洋成为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很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那里讨生活。

南洋指的是哪里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各国。具体主要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海防上》提到:“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现在南洋各个国家岛屿,都被列强占据。)这里的南洋就指的是东南亚各国家。中国古代及近代有着下南洋的说法。福建、广东等地老百姓乘船前往东南亚进行经商,也有的是战乱时期迁徙到东南亚各国。

清朝时期也有称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的说法。如“南洋水师”为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与北洋水师相对应。

扩展资料

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

一、战乱导致被迫迁徙

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二、当地政策的吸引

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南洋是哪里属于哪个国家的

“南洋”是指东南亚地区,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南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不仅仅是新加坡等国家,而是泛指东南亚。在清代到民国初年,也称江苏以北的沿海省份为“北洋”,江苏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为“南洋”,具体来说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马来群岛附近。

南洋是指今天的哪里

南洋是指今天的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中国古代汉族开始移民南洋,明朝时期,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该区域谋生、定居,叫做下南洋。现在也有少数人仍称东南亚南洋,不过已是非常稀少。

马来群岛

马来群岛,也叫南洋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在东半球,赤道附近,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它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

马来群岛是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菲律宾群岛等两万多个岛屿组成。岛屿面积为25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沿赤道延伸61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3500千米,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东马来西亚)、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部分地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