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蒙古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称这种房子为格日。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人叫格日为蒙古包。蒙古包这个名称已经被广泛接受。此外,蒙古包还有毡房、毡包之称,古代中原人叫其蜜庐。

蒙古包是蒙古族特有民居。其建筑方法是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圆形墙壁。圆顶上饰美丽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复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复盖以过夜或防雨雪。

蒙古包是他们的传统住房,古称什么或什么呢

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中文名:蒙古民居
性质:蒙古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
别称:毡帐、帐幕、毡包、格日等

蒙古包像什么?

问题一:草原上一个个散落的蒙古包,就像… 绿绿的大草原上一望无垠,散落的蒙古包远远看去就像一群悠闲吃着嫩草的绵羊,又似点点珍珠撒在碧绿的玉盘里!

问题二:草原上一个个散落的蒙古包就像什么? 像草原的梦

问题三:蒙古包是什么样子 蒙古包,蒙古族特有民居。其建筑方法是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拆卸时将哈那折叠成束,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蒙古包的造型、轮廓、比例等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形式美,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变化。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 纠错 编辑摘要
蒙古包 - 概述
蒙古包
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它们易于蹂躏、搬运和装置。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苍穹式室庐,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互相交织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略60根被称作'乌尼 '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再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紧紧地扎在一起,然后表里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外表精良的蒙古包就设备告终了。蒙古包可以说是蒙古族百姓用最爽快的手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设。 '蒙古包'的名称源自高语,蒙古包在蒙文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屋子,当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的房子。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是'家'的兴趣,'博'与'包'音近,跟着满清入关,蒙古包就行动一种译音散布下来,于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史书。游牧民族的特性必需随着水源、牧草无间迁徙,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良方便,拆卸输送很容易,且美观适用,风雪降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洗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障碍。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透风。白色的外面,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料布料做成的顺心斑纹。充分显露了功效要乞降审美要求的调和。[1]
蒙古包 - 蒙古包的名称和由来
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以“哈那”多少来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为大型蒙古包,过去草原上是罕见的。但近几年,锡林郭勒盟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上已多次出来了。
包门朝南开,包内正北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边是客人的位置,东边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饭......>>

问题四:草原上一个个散落的蒙古包就像什么 星星

问题五:蒙古包的特点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定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问题六:蒙古包象征着什么? 蒙古包的形状是圆满和完整的象征。
蒙古包的形状在某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往往以八宝为蒙古包的象征,且把八宝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问题七:蒙古包象征着什么 蒙古包的形状是圆满和完整的象征。
蒙古包的形状在某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往往以八宝为蒙古包的象征,且把八宝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1.蒙古包的乌尼是宝伞,也叫“华盖”。蒙古包的乌尼插到套瑙后呈打开的伞形。而伞是佛教仪仗器具,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虽然宝伞的大小不一,但构造相同。用黄白色或各种颜色的绸缎装饰伞圈,顺圈边用几柞宽的黄白色或各色的绸缎全盘下垂做伞罩。佛经说举过宝伞或看过宝伞的众生会增寿增福”⑩。宝伞象征着尊贵、高尚和权威。
2.蒙古包的门像金鱼的嘴,门扇像金鱼的眼睛。吉祥八宝中的金鱼是用金子做成的阴阳双鱼,叫做阴阳鱼或吉祥金鱼。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金鱼被视为有预知灾害的慧眼,是安宁吉祥的象征。
3.蒙古包的前后顶盖像莲花的叶片。吉祥八宝之莲花,藏语叫“巴德玛”。生长于印度的白荷花。有着百瓣之称的白荷花既有雪白的颜色,又飘着清香,象征着纯洁。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自莲花被视为清廉、平安、吉祥的象征。
4.蒙古包的颜色为近似白海螺的颜色。吉祥八宝中的白海螺以右旋转,右旋的海螺寥若晨星,所以右旋的白海螺最显尊贵。“吹鸣白海螺会使上天喜悦,消除听者的罪孽”。海螺象征着神圣。因此,蒙古人视之为驱除愚昧、清除世间一切秽浊的象征。 ・.
5.蒙古包的形状似宝瓶。吉祥八宝中的宝瓶,藏语叫“奔巴”,球形,用金、银、铜之类制成的盛物之罐,内炼甘露及宝石,宝瓶象征真理。在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宝瓶也被视为如愿以偿、圆满吉祥的象征。
6.蒙古包的毡墙也叫“胜嶂”、“旗帜”或“宝幢”。分吊幢和立幢两种。吊幢是指用五彩布缎一层层卷成环形缝制的筒状彩饰,吊挂在寺庙大殿内的屋顶和立柱之间触不到地面处。立幢是指刻有佛像和密乘的顶珠帽似的铜顶盖,下面有五彩布缎缝制的下垂彩饰。“寺院正门外的两边悬挂着一对几丈高的桅杆”。胜利幢是避邪除恶,一帆风顺的象征。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把胜利幢视为战胜一切罪恶、带来永久幸福吉祥的象征。
7.蒙古包的套瑙所象征的是金轮。金轮也叫“法轮”。寺庙大殿内部或顶部放置的铜或金银轮。它象征着佛经、佛书。在佛教文化中没有比法轮更有力度的东西了。所以,金轮是镇压一切邪恶的象征。蒙古人也认为法轮是镇压敌人或邪恶、普度民众的象征。
龚8.蒙古包哈那交叉形成的网格很像吉祥结。吉祥结也叫。盘长”,象征着智慧和永恒。蒙古族文化意识中吉祥结是吉祥幸福象征。 蒙古族把吉祥八宝图用于蒙古包的器具和哈达上,也雕刻在石木上或绣于绸缎上,表达自己从善弃恶、平安吉祥的愿望。 总之,蒙古包的构造饱含着蒙古人的智慧,也是他们游牧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蒙古包的结构体现了游牧文化的深刻内涵。

问题八:蒙古包是什么意思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有着蒙古民族特色。

问题九:蒙古包是他们的传统住房,古称什么或什么呢 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中文名:蒙古民居
性质:蒙古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
别称:毡帐、帐幕、毡包、格日等

蒙古人所居住的帐篷,它的名称叫什么

蒙古人居住的帐篷,名称叫蒙古包(Mongolianyurts)。
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十分方便,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蒙古包特点简介

蒙古包特点简介: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天窗、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

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扩展资料:

蒙古包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

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

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 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

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建告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

描写蒙古包的四字词语

1.描写“蒙古包”的句子

1.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2. 突然,蒙古包的门被撞开了,一个身穿草绿色长袍,腰间像大人一样宽宽地扎着红绸腰带的七八岁的男孩,骑着一根长长的柳条子,身上还挂着马枪、弓箭,横冲直撞地跑进来……

3. 万树园内不施土木,而按蒙古族的风俗设蒙古包数座。

4.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5.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

6. 蒙古包的顶端有个大洞,除了可以排出火烟,还能引进阳光。

7. 在城区以东的蒙古包区,温度已然在零度以下。多尔修仁白天拉着马车兜客,晚上则出售柴火煤炭。他每年夏天还要回到阿勒坦布拉格附近的大草原,照料牲口。

8. 他们住蒙古包,穿蒙古袍,说蒙古话,也过着蒙古游牧生活。

9. 这里建有多顶蒙古包,设备齐全,可为客人提供住宿服务。

10. 朝阳区蒙古包,北京和睦家医院,朝阳区将台路2号。

11. 众所周知,一个富有的牧民,意味着为他的蒙古包配备一个卫星天线和一个太能能面板,并拥有一辆摩托车。

12. 牧民以肉,奶制品和面,多住圆形蒙古包,农区多住砖瓦房。

13.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

14.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15.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2.描写蒙古包作文400字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住着蒙古包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用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

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刀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3.描写蒙古包作文400字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住着蒙古包呢?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用马奶招待客人呢?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

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

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

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

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刀绰罗斯家族的祖先。蒙古族自称“蒙古”。

“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又被称为什么?

蒙古族别称:蒙古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亚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国。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万人居住在中国大陆境内,其余的分布于蒙古国以及俄罗斯。

于中国大陆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于内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外东北三省也有大量分布,而在俄罗斯的则主要居住于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 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扩展资料: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现今中国境内,有约5,981,840人(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国蒙古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中国东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为蒙古族集中地,蒙古族在中国其他省份均有分布,其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占有较大比重。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300万人(2014年),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蒙古国97%以上的人口属于蒙古族,接近50%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其中西伯利亚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Dörbed))。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蒙古族的资料

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
成吉思汗陵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别致的宫殿。数十里外,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雄伟的身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总面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东殿、西殿、寝宫和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设有单层屋檐。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绩的壁画。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锻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古台、胞妹哈撒尔、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柩,包前盛放着历代相传的成吉思汗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这里经常是香烟缭绕,祭奠活动不断。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不尽思念。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后来,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祭祀、宾宴、交往等场合,表示庄重、诚挚、友好和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巾,大约长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兰、黄、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这些年,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 

2、敬酒。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当客人入座进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时,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满杯敬给客人。这是延传了古代“试毒”之俗。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数,一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须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在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随着祝酒歌,酒兴高潮时,还要起舞,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

6、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然后,依次轮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尝浓郁、芳香的奶茶。喝过茶,摆上酒席,酒杯里斟满新年酒,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称之为“新年礼”。饮酒期间歌舞相伴,孩子们放鞭炮,尽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以祝健康长寿。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蒙古族: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两万七千人)和土族(二十四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

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
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
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
不仅各地形制
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

头饰
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如"顾古冠"
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
行的高冠,
高约
1尺,
顶部为四边形,
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
缀有各种
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
姿。
蒙古袍

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其式样和
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
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
高领、
右衽,
多数
地区下端不开衩。
袍子的边沿、
袖口、
领口多以绸缎花边"
云卷
"
图案或虎、
豹、
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既美观大方,
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冬天防寒护膝,
夏天防蚊虫叮咬、
遮暴晒。
行可当衣,
卧可作被。
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
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
男子扎腰带时,
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
骑乘
方便,
又显得精悍潇洒。
腰带上还要挂上
"
三不离身
"
的蒙古刀、
火镰和烟荷包。
女子则相反,
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
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鄂尔多斯等
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
未婚女子扎腰带,
并在身后留出穗头,

旦出嫁,便是
"
布斯贵浑
"
(蒙古语,意为
"不扎腰带的人")
,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子
蒙古人爱穿靴子,
蒙古靴分分布靴、
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
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
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
分别适宜在沙漠、
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
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
蒙古靴
做工精细考究,
靴帮、
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靴是蒙古族人
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非常适应自然环境。
骑马时能
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礼帽

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
是一种椭圆形的、
四周有一圈宽边檐
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
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带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蒙古坎肩

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
坎肩始于元代。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
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
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
"
毡包
"

"
毡帐
"


《黑鞑事略》
记载:
"
穹隆有二样:
燕京之制,
用柳木为骨,
正如南方罘罳,
可以卷舒,
面前开门,
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
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
小,
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
由网状编壁
"
哈那
"

条木楞子
"
乌尼
"

圆形天
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
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
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
扇、6
扇、8
扇、
10
扇、
12
扇、
18
扇、
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
6至8扇编壁的。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
但包内使用面积
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
(除天窗外,
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
夏天可掀
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
,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所代替,
草原上富裕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
蒙古包越来越少了。
为纪念和显示蒙古包的民族特色,
现在内蒙古的好多城镇用
水泥和砖建造蒙古包用做开饭店或酒店。

2.

禁忌礼节

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
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
所以人们进
入蒙古包后,
禁忌在火炉上烤脚,
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不得跨越
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
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忌蹬门槛

是蒙古族禁忌之一。
到牧民家做客,
出入蒙古包时,
绝不许踩
蹬门槛。
农区、
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
在古代,
如果有人误踏蒙古
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忌

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
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
忌讳在河流中
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
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
牧民逐水草放牧,
无水则
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白节,
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
,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
以白色为纯洁、
吉祥之色,
故称春节为白节。
白节在正月初一。
过白节是从古
代沿袭下来的习俗。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
就非常重视过白节。
腊月三十晚上,
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
欢聚一堂,
拜贺新年,
彻夜不眠。
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
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
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祭火,
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
也就是祭火神、
祭灶神。
普通农
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
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
有个别的
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蒙古族传统节日

1.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
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
故名。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
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
羊席等款待宾客,
并举行赛马、
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
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
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蒙古族习俗谈

蒙古族自称“蒙古”

“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
志》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
“马背民族”

蒙古族历史悠久,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
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
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
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
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1368年元朝灭亡。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
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蒙古族群众崇尚礼仪,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待人诚恳。
当有来客
拜访时,首先为其看狗,微躬身施礼,互相问好,再引入蒙古包。来客一般由
女主人接待,倒茶、上奶食,炒米,炸果子,递烟。遇有就餐时间,主人要热
蒙古族风俗习惯

情劝留客人,客人越随便自在,主人就高兴满意。
献哈达
是蒙古族迎送、
馈赠、
交际、
奖赏,
定亲时使用的重要礼品之
一,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一般用丝织品制成,长度在
1.2-1.5m
之间,颜色
有白、银灰、浅兰、黄、红等,所献哈达的长度、质地、色泽要依据接受者的
身份和与自己的关系而定,每种颜色代表一种礼俗。
敬酒
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
酒具一般为银碗或银
盅。敬酒时,男主人必须头戴帽子,衣着整齐,斟好酒后,双手托起哈达捧银
碗、唱敬酒歌,以辈数或年龄大小依次敬酒。

旧时,
等级制度非常严格。
一般诺颜去贝勒家时,
先把骑马拴好,
经贝勒
允许后,方能进家拜见。贝勒去部下家时,待部下或家人出迎后才进屋。
过去,
官方往来,
则以本地土特产品或地方风味物品做见面礼和回赠
礼。
平常人家往来,
一方如给一方赠送哈达或点心糖果等物,
接受方还其盛具
时,必须盛放些物品,绝不能空空返回。

牧区牧民的主食还有蒙古包子(纯羊肉馅)
、酸奶面条、奶油卷儿配
羊肉汤等。
奶食分奶食品和奶饮品两种。
奶食品有奶油
(黄油)

白油、
奶皮子、
奶豆腐、奶酪等。牧民一般喜欢在白油内参入“树木勒”
(奶蛋子)灌进羊肚
内存放。是冬季喝茶泡炒米的理想佐料。
奶饮品有奶茶、酸奶子、其格(发酵马奶)和奶酒。
奶茶是砖茶、盐、鲜奶相兑而成。
草原是歌的海洋,歌的故乡,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的蒙古族
人民和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兄弟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物质文明,同时又创造了深厚的音乐文
化传统。无论是在辽阔广袤的草原,浩瀚无垠的大漠,还是在富饶的农区乡
间,到处都飘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之声。这些丰富多采的音乐成了人们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直伴随着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建设
自己的家园,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那达慕”在蒙古族语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内蒙古地
区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夏、秋季节祭敖包时举行,一般一年一次大会。主要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规模大小不一,
是时正是草原上气候怡人、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牛羊肥壮的黄金季节,节
日期间,牧民们身穿节日新衣,乘马驱车,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处。一时草原
上五彩旗帜如霞云飘扬,蒙古包如点点珍珠,一片节日气氛。近年增加了马
上射击、文艺体育表演、图片展览、电影放映、文教卫生宣传,以及庆丰收、
交流生产经验、选举模范和进行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