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最后的晚餐(Th

蒙娜丽莎这张画的历史价值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宗教世界观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他的肖像画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义。

《蒙娜丽莎》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

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

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

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

作者简介:

达·芬奇(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原名: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1452—1519),意大利画家、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家、建筑家、植物学家、数学家、科学家。1452年4月15日(公元4月23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因此取名叫芬奇。

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逝于1519年5月2日。主要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为什么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作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

最后的晚餐并不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作,但是蒙娜丽莎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复兴人”提倡人文主义思想,所谓人文主义在其本质上就是关注人问题和现世的可能性问题。在那个时代由乔托开启了艺术家同时具备这雕刻,绘画,建筑等技艺于一身的优良传统,艺术家们发觉自身,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等都尝试的突破宗教思想的束缚,而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集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他就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盛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是件件都是不朽之作。

《蒙娜丽莎》既表达了画家对人的歌颂和赞美,又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人们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因此它是一幅永恒的艺术杰作。

不过其实非要说哪副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我想任何美术史的专家都会很谨慎的思考,因为在那个伟大的时期出现了太多太多的“巨人”,非要弄一个代表作,我想《蒙娜丽莎》当然可以,但是我建议后面加上“之一”二字。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为什是世界名画

原因1:画因人名。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画家,工程师。在物理学,医学,数学,机械工程制造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被恩格斯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2:画因画名。《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重要作品。生动的描绘了蒙娜丽莎娴静温柔的女性形象。造型严谨,神态端庄自然,形神兼备。

3:画因史名。《蒙娜丽莎》一画是中世纪后文艺复兴时期最早描绘世俗妇女形象的成功作品,它形象的表明了中世纪后欧洲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性的解放与复苏,讴歌了人性的伟大。把人从神权的文化奴役下解放出来。 《蒙娜丽莎》是女人,是情人,是爱人,是母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蒙娜丽莎and最后的晚餐的画面内容和历史价值 50字左右

蒙娜丽莎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最后的晚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背后的故事

1、《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

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

2、《最后的晚餐》

15世纪90年代,小说家马泰奥·班代洛还只是个孩子,那时他在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道明会修道院做见习修道士,他的叔叔维琴佐当时是那里的院长。班代洛常会看着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修道院的北墙上工作来打发时间,达·芬奇当时正在绘制斯福尔扎时期一幅伟大的杰作——《最后的晚餐》。

班代洛描述:达·芬奇一大早就爬上脚手架马不停蹄地就开始工作。有时他会在那里从早干到晚,手里一直都拿着画笔。他画个不停,常会忘记吃饭或喝水。

有时候,他会连续几天不碰画笔,一天中有好几个小时伫立在他的作品面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独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画中的人物。也看到过他在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样,放下手头正在制作的黏土模具,离开韦奇奥宫直奔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他也不找个阴凉处休息片刻,就赶忙爬上脚手架,拿起画笔在墙上涂上一两笔,然后随即转身离开。

扩展资料:

《蒙娜丽莎》的后世影响:

1、作品反响

17世纪中期,达·芬奇的名字和《蒙娜丽莎》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目录的班尔·汤,把《蒙娜丽莎》称为“画中之画、首屈一指”。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

2、衍生作品

1919年,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20世纪的艺术家马歇尔·杜尚开启了带胡须《蒙娜丽莎》肖像的无限重复创作。并且,这一改造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杜尚也成了“恶搞”《蒙娜丽莎》的“始作俑者”。

1965年,马歇尔·杜尚在作品《拉西》中去掉了蒙娜丽莎的小胡子,以这种方式宣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和杜尚跨越文艺复兴和20世纪两个时期,在新艺术史中共同创作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