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实验: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

结论: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豌豆的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授粉;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豌豆的不同性状之间差异明显、易于区别,如矮茎和高茎。孟德尔实验指的是豌豆杂交实验,是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

孟德尔,摩尔根,萨顿用到的实验方法及贡献

1、孟德尔: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

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2、摩尔根:假说演绎法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 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3、萨顿:类比推理法

萨顿观察的对象是蝗虫细胞,1902年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他首次详细地图示了蝗虫具有成对确定的、可识别、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体。文章末尾提出假说,认为染色体携带遗传单位,而遗传单位在性细胞的染色体分裂时的行为就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

相关理论:

假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前提真,结论未必真。从推理形式来看,它不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归纳——演绎方法,可看作假说演绎法的雏型。亚里士多德主张,科学家要从被解释现象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从包含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反映必然性知识的科学就是通过演绎组织起来的一组陈述。

类比推理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

这就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科学家常根据类比推理得出重要结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类比推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是是假说-演绎法:

1、选用豌豆的原因: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玉米花是回单性花,不能自花传粉,故试验不选择玉米花。豌豆具有容易区分的性状。

2、使用范围: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3、方法: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总结归纳答。

孟德尔做了哪些试验?

教学之余,孟德尔在修道院里开始进行一些实验。19世纪50年代初,他开始对豌豆进行人工授粉,测定生物的形状遗传。1854年,植物杂交研究领域成为布隆农业学会讨论的热点,已成为会员的孟德尔倍受鼓舞,进行了更深入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