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曰取义是出自于成语舍生取义,该词源于孟子;舍生取义出自先秦孟轲的《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含义:为了追求义理而不惜牺牲自己,也用于表明心志。
有谁知道"孔曰成人,孟曰取义"的说法.
其意为文天祥以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及孟子提倡的舍身取义来面对死亡,体现其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从这段赞文中,不难看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而开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出了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侧重点。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的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都曾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这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于“爱人”,即一种大爱。在孔子看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抛弃了仁德,还怎么称君子?君子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是与仁德同在的。因此孔子说杀身成仁。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而在这四端之中,孟子尤为看重仁与义,他常常将仁与义并举,“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知道去找,可悲!“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放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因此在面对生命与义的二选一时,孟子舍生取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扩展资料:
元灭南宋后,文天祥宁死不降。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遗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分别出自孔子和孟子,两种思想一脉相承。文天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写进了自己的遗诗中,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不怕牺牲的浩然气节。文天祥用自己的一生高度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真谛!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成仁取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什么意思?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于“爱人”,即一种大爱。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而在这四端之中,孟子尤为看重仁与义,他常常将仁与义并举,在面对生命与义的二选一时,孟子舍生取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扩展资料
元灭南宋后,文天祥宁死不降。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遗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从这段赞文中,不难看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出了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侧重点。
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分别出自孔子和孟子,两种思想一脉相承。文天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写进了自己的遗诗中,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不怕牺牲的浩然气节。文天祥用自己的一生高度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真谛!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大神
意思为: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
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
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义。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于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
“杀身成仁”,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为: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舍生取义”,见《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是什么意思
曰成仁出自《论语。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遗诗?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卫灵公》志士仁人。” 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分别出自孔子和孟子,孟曰取义:“孔曰成仁,所学何事,孟曰取义来自《孟子。读圣贤书.告子》鱼我所欲也元灭南宋后,无求生以害人,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不怕牺牲的浩然气节,唯其义尽,文天祥宁死不降,有杀身以成仁,两种思想一脉相承,所以仁至。文天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写进了自己的遗诗中
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是什么意思?
释义:
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致。
出处:《绝命词》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朝
原文: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解释:
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
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既然学会了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重点字词:
1、庶:几乎,差不多
2、愧:可双重解释:
(1)自己不惭愧;
(2)不愧对别人,正因为不愧对别人所以自己就不惭愧。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
扩展资料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宋、元双方在海面上展开最后的拼搏。结果元军轻易击败宋军,陆秀夫随后背着小皇帝跳海殉难,宋朝彻底灭亡。此役后,张弘范为了继续招降文天祥,将其押送大都。
结果,文天祥在路上绝食八日而未死。到达大都后,见到元朝君臣,文天祥坚决不行跪礼,以高贵的气节让元朝君臣大为佩服:满朝大臣竟都不忍杀害他。
为了劝降文天祥,元朝不惜动用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南宋的降臣、文天祥的亲弟文壁,甚至被俘的南宋小皇帝,但文天祥说:“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表示自己的决绝之心。
忽必烈知道文天祥被处决,惋惜地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在文天祥死后,其妻收尸时,在文天祥的衣带中发现这首绝命词:“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为什么在临死前要写这些?因为仁义是千百年读书人追求的至高境界,能实现仁义,离圣人也不远矣。
“孔日成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来阐述其仁政思想。
“孟日取义”,作为孔子之后的另一个大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义”,指出“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也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中都提到了生死的问题。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
他们都主张为了仁义,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掉自己的性命。这样的思想经过董伸舒的发挥,被定义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则,到两宋时,由于理学家的进一步推崇,“仁义”就与封建道德等同起来,成为读书人的至高准则。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什么意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谓何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谓何事……这是在文天祥衣服里发现的遗言。文天祥起兵抗元,后来兵败被俘,在关押的期间元军大小官员劝他归降,谁都劝不动。后面忽必烈几乎用哀求的口气叫文天祥投降,还答应让文天祥当丞相,不过文天祥还是不从,只求一死。关了好几年后,元政府终于受不了了,把文天祥拉出去行刑了。性行前,文天祥问了问南在什么地方,百姓们指给他看,文天祥向南嗑了几个头,英勇就义。这才是正在的儒家中人。孟子在鱼和熊掌那文章说:当生命和义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舍生取义。后来元军攻打宋朝,军民们欲血奋战,令死不降,城破纷纷跳下城楼自杀。而大明军民更是英勇,面对着强大的满清军队,令死不降。就拿扬州城来说,史可法军队与百姓们奋力守城,最后城破史可法自杀,扬州城百姓们令为大明鬼,不做满清人,被屠杀了80万人。像扬州十日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明末中国有2亿多人,而清初只有几千万了。当然有很多死了饥荒和战乱,还有非常多的百姓们自杀殉国。据朝鲜一面资料说,当时不剔发易服的百姓们自杀得塞满了整个鸭绿江。看看,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节啊。正因为我们不像外族和侵略者屈服,中国才没有被侵略者的彻底灭掉。出现了像汉武帝、冉闵等一大批具有气节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反抗争做着卓越的贡献。罗马、希娜、埃及、印度、玛雅、巴比伦、印加等一些文明古国我们看到的只是零星了建筑了,而中国文明却保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