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孙思邈。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河北安国邳彤等。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药王是谁

药王是谁

我告诉你

药王是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汉族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人物生平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传说生于54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孙思邈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被称为“药王”的是谁?

被称为药王的是孙思邈,他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士,被后人称为药王。

一、孙思邈的学习经历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7年,但他本身并不是出生于什么豪门贵族,也不是什么医药世家,而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据说他天资聪明,在7岁的时候就认识1000多个字,每天可以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在18岁的时候决定立志学医,并且还爱好道家老庄学说。孙思邈十分注重实战经验,比如他著名的著作《千金要方》就是通过不断的走访,积累民间各种医治疾病的经验,及时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一本书。

二、拒绝做官

在北周时期,皇帝曾经邀请孙思邈任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并不想要做官,他隐居于太白山中,努力下功夫研究医学著作,并且自己采集草药进行实验。据说在唐太宗时期,皇帝遭孙思邈入宫觐见,见到他的时候,觉得70多岁的人居然身形步态就像少年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在唐高宗期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皇帝,希望他能够当官,但是孙思邈还是拒绝,并且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孙思邈的一生都在著书当中度过,并且活到了142岁,非常高寿。

三、孙思邈在医术上的主要成就

据说孙思邈不仅经营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外科五官科等等,他是第1个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的疾病,要单独设立一科的人。在他的经典著作《千金要方》关于妇孺的内容有三卷,关于小孩子的内容有两卷,认为孕妇生产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心情平静对待婴儿要喂奶定时定量,平时也不需要穿过多衣服,这些思想都极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孙思邈还对针灸术也是很有研究的,他把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段,认为对疾病要进行综合性的治疗。

药王是谁?

中国古代药王是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拒绝做官

在北周时期,皇帝曾经邀请孙思邈任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并不想要做官,他隐居于太白山中,努力下功夫研究医学著作,并且自己采集草药进行实验。

据说在唐太宗时期,皇帝遭孙思邈入宫觐见,见到他的时候,觉得70多岁的人居然身形步态就像少年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在唐高宗期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皇帝,希望他能够当官,但是孙思邈还是拒绝,并且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孙思邈的一生都在著书当中度过,并且活到了142岁,非常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