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人不同年龄的称谓分别是什么?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中国年龄有哪些称谓?
1、二十岁
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2、三十岁
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用作30岁的代称。
3、四十岁
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4、五十岁
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5、六十岁
花甲或者耳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花甲是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6、七十岁
古稀。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7、八九十岁
耄(mào)耋(dié)。《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5、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6、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7、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9、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参考资料:
人的年龄有哪些称谓?
古人称男子二十年为( 弱冠 )之年,三十岁为(而立 )之年,五十岁为(知命),六十岁为( 花甲 ),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 期颐)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年龄称谓怎么说的?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1.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出自《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3.总角
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以后称幼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年龄的称谓
4.垂髫、髫年:
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束发、成童:
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7.及笄:
女子十五岁左右,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类似的表述还有: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花甲
9.花甲:
六十岁,也说六十甲子。古时在计算年龄时,以天干地支的顺序来表示。一个循环从甲子开始,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即一个人到61岁(出生时1虚岁)时,就逢一甲子。所以,六十岁又名“花甲”,与天干地支有关。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0.古稀:
七十岁,亦作“古希”。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11.耄耋:
指七十到九十的老人。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2.期颐:
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以上内容能否帮到您?期盼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