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愚笨。大智若愚,汉语成语,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出自《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读音

dàzhìruòyú

解释

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出处

《老子》《周训》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造句

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大智若愚耶?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的意思——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但是在事关自己的根本大事上却做的很出色,很成功。

大智若愚指有智慧的人不露锋芒。大智若愚可以说的是长相,也可以形容语言,还可以指行为。

【作品出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作品原文】

伏审抗章得谢,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难继之风。凡在庇庥,共增庆慰。伏以怀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难。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胜欲,私于为身。君臣之恩,系縻之于前妻子之计,推荷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于垂老而况庙堂之旧,欲使辞禄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蔽,古今一涂。是以用舍行藏,仲尼独许于颜子存亡进退,《周易》不及于贤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则孰能见几祸福之先,脱屣尘垢之外。常恐兹世,不见其人。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较其所得,孰与昔多。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虽外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阑,台候何似。伏冀为时自重,少慰舆情。

【作品译文】

我获悉您向皇上呈上奏章请辞得到准许,卸任告老还乡。皇上虽然对您眷顾不舍,但也不忍心剥除您早已决定的意向士人们个个惊讶叹息,都纷纷赞许您的那种他人难以比肩的德行风范。凡是受您照顾的人,都加深对您的庆贺慰问之情。您因为心怀安定天下共同的忧患,去做君子都感到为难的事情。世人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却都讥笑您。况且道义抵不住私欲,世人多在处世中为自身谋利。常常把君臣之间的恩德放在前面,把妻子和儿女的生计放在后面。就算是山林的隐士,也还在将近年老的时候有着渴望遇到明主来展示自己才华的志气何况您已经是朝中的老臣了,却想要在还能继续任职的时候辞官。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想法,有那样的想法却没有那样的决心。愚人和智者都有一样昏聩的时候,从古代到今天都是一样的。因此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孔子特别赞许颜回做的好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一本《周易》也比不上一个有才德的人。倘若不是智慧完全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情,仁德完全可以自尊自重,思想境界完全可以不关心事物的获得和丧失,志向完全可以影响一国气运的昌盛衰弱。又怎么能预先看清祸患和幸福,犹如脱掉鞋子一样无所顾虑的远离尘世的污垢。通常这世上,恐怕是见不到这样的人。我觉得您,德行高尚却得不到应有的名声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更好的施展。您的事业达到了三朝的顶峰,文章可以作为百世的典范。您对国家有功,而人们却不知道您亲身经历了许多艰苦困难,于是才更加彰显出您的高尚气节。即使在垂暮之年已经十分衰老,仍应当直面别人的责问和疑惑但您在还没有到应该退休的时候却拼命请求辞官告老还乡,退缩推托自己因为没有那个能力而止步。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最聪明的人看外表好像很愚笨的样子。最可贵的是没有官位爵禄却受到别人的敬重,最崇尚的是没有导引之术却获得真正的长寿。比较现在所得到的,和过去相比哪个更多呢。我受到您的知遇是非常深的,能领会其中的道理也是有原因的。虽然我表面上和天下的人一样都惋惜一个老臣的离去,但私下却欣喜您能够明白哲理而保全自己。炎热的夏天就要结束了,您过得还好吗?我希望到时候您自己能多加保重,这样也可以稍稍安慰大家的心情。

【作品注释】

伏审:获悉,得闻。伏:谦辞。抗章:呈给皇帝的奏章。谢:准许。

释:卸任。

天眷:皇上的眷顾。眷:眷顾,器重。

夺:剥除,削弱。已行:早已决定。志:意向。

士流:士人们。流:品类,等级。太息: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

共:都。高:赞许。难继:难以比肩。难:困难。继:比肩,比拟。风:风范。

凡:凡是。庇庥:荫庇,庇护。

增:加深,增加。庆慰:庆贺慰问。

以:因为。怀:心怀。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

就:做。难:为难。

靡:无,没有。

更:却。笑:讥笑,嘲笑。

而:况且。道:道义不胜:抵不住。胜:承受,抵得住。欲:私欲。

私:为自身谋利。为身:处世修身,治身。

系縻:羁留,牵缠。文中为“放置”还意。

妻子:妻子和儿女。妻:妻子。子:儿女。计:生计。

推荷:文中为“放置”还意。推:推脱。荷:背负肩担。

至于:就算是。士:隐士。

犹:仍垂老:将近年老。垂:将近。

况:何况。庙堂:指代朝堂。旧:老臣。

欲:想要,打算。辞禄:辞官。禄:禄位,官位。当年:还可以继续任职的时候。有“当打还年”还意,欧阳修此时六十五岁,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而欧阳修当时并无大的疾患,至少还能继续任职五年还久。

心:想法。

决:决心。

蔽:昏聩,不明是非。

一涂:一样。涂:同“途”。

是以:因此。用舍行藏: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用:任用;舍:不用;行:做事;藏:隐退。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独:特,特别地。许:赞许。颜子:孔子的弟子颜回。

存亡进退: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

《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还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还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不及:比不上。贤人:有才德的人。

自非:倘若不是。智:智慧。足以:完全可以,够得上。周知:了解所有的事情。周:所有的事情。知:了解。

仁:仁德。自爱:自尊自重。爱:爱惜。

道:思想境界。忘:不关心,舍弃。得丧:得到和丧失。

志:志向。一气:一国气运。盛衰:昌盛衰弱。

则:又,表转折。孰能:怎么能见几: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先:预先。

脱屣: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恋,犹如脱掉鞋子 。屣:鞋子。尘垢:尘世污垢。外:远离。

常:通常。兹:这个。

不见:见不到。

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还辞。致政:犹如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即交还官职,即退休。致:归。观文少师:即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欧阳修退休前任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故“致政观文少师”指代欧阳修。

全德:德行高尚。全:完美。名:获得名声。

巨才:巨大的才华,才华横溢。器:施展。

望:顶峰。

师:典范。

社稷:国家。

知:知道。

躬履:亲身经历。躬:亲身。履:经历。

节:气节,节操。乃:才。见:彰显,显现。

纵使:即使。耄期:年老的时候,垂暮还年。耄:年老。七十岁至九十岁曰“耄”。笃老:非常衰老。笃:甚;深。

犹:仍。当:应当。就见:直面。就:趋近,不远离逃避还意。见:面对。质疑:责问和疑惑。质:责问。疑:疑惑。

乃:你。力:拼命,尽力。辞:辞官。未及:没有到。及:到。年:时候。

退:退缩。托:推托。以:因为。不能:没有能力。止:止步。

大:最。勇:勇敢。若:好像。怯:胆怯。

智:聪明。如:好像。愚:愚笨。

至:最。贵:可贵。轩冕:借指官位爵禄。典故名,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荣:受人敬重。

仁: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导引:指“导引术”,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刺激人体,引导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病、预防、锻炼、修仙的目的。“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寿:长寿。

较:比较。其:指现在。得:获得。

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昔:现在。

受知:受人知遇。

闻道:领会道理。有自:有其原因。

外:表面上。天下:天下的人。惜:惋惜。老成:指旧臣,老臣。去:离开。

私:私下,偷偷地。喜:欣喜。明哲保身:明白哲理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伏暑:指炎热的夏天。向阑:将尽。

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何似:如何;怎样。

冀:希望。为时:到时候。自重:保重自己。

少慰:稍微的安慰。少:稍微。舆情:大家的心情。舆:指众人。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四月,时年65岁的欧阳修累章告老,连上三表三札子。六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七月归颖家居。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令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十分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遂请求出京任职,于是在熙宁四年六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其弟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昔日恩师欧阳修,遂作此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佑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大智若愚

【拼音】dà zhì ruò yú

【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拼音代码】dzry

【近义词】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反义词】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歇后语】扮猪吃老虎

【灯谜】装蠢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慧的人不露锋芒

【英文】Still waters run deep.

【成语造句】

1、他看上去好像很平凡、很普通,实际上是大智若愚

2、我看老王是大智若愚,不相关的事,他都糊里糊涂,属他份内的事,却一清二楚。

3、不过,有人却是大智若愚

4、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大智若愚吗?

5、妈妈说爸爸是大智若愚,因为他只听得见愿意听的话,其他的话,都装作听不见。

大智若愚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

大智若愚的解释

[a man of great wisdom often appears slow-witted]

指有大 智慧 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 言语 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宋· 苏轼《贺 欧阳 少师 致仕 启》 详细解释 见“ 大智如愚 ”。

词语分解

大智的解释 ∶大智慧 ∶有智慧的人详细解释.大智慧。《荀子·天论》:“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吕氏春秋· 乐成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邹韬奋 《引起 研究 的 兴趣 》:“由大智中产生大勇,由理 愚的解释 愚 ú 傻,笨:愚人。愚笨。 愚蠢 。愚鲁。愚氓(愚蠢的人)。愚昧(缺乏 知识 , 文化 落后)。愚顽。愚妄。愚不可及。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不 卖弄 聪明,表面上好像很愚笨,亦作“大智如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