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1、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2、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3、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湖南为什么又叫三湘???
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我湖南也被称为三湘或三湘四水,四水指的是湖南省内最大的四条河流:湘江、资水、沅江、澧水。那三湘是指什么呢?
第一种说法:漓湘、潇湘、蒸湘
这种说法是紧紧围绕湘江展开的,将湘江被分为三段,每段都有不同的名字。《水经注》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注:今广西兴安县)阳海山(注:今阳朔山)”,在阳朔山的湘漓分派石碑处湘漓合流,称为漓湘;在湖南永州零陵区与潇水合流之后的一段称为潇湘;在衡阳同蒸水合流之后称为蒸湘。
另外,“潇湘”一词在《山海经·中山径》中描述湘水时出现过,书中说
“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到汉朝初中期,也就是说至少在那时候已经有潇湘之说。在唐代“三湘”已经用作地名的代称了。
因此,支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漓湘、潇湘、蒸湘合称“三湘”,更有历史内涵和文学美感,通俗点说就是更有文艺范。
第二种说法:潇湘、蒸湘、沅湘
这种说法认为,漓湘不能代表现在的湖南,所以在第一种说法的基础上,去掉漓湘,换上沅湘。之所以换上沅湘,是认为沅江是湖南最长的河流,影响力足够,而且沅江流经湘西地区,然后再拐头向东,能涵盖湖南更多的地区。
沅江发源于贵州,在怀化洪江市托口镇和渠水汇流,自黔城镇以下称为沅江。东晋南朝时,长江水冲入长江以南的地区,形成方圆五百里洞庭湖,但是在战国时期洞庭湖是没有那么大的。沅江流至长沙和湘江交汇后称为沅江,然后注入长江。
因此,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即可以最大限度地涵盖湖南的地区,也能保持其历史属性和文化范儿。
第三种说法:湘东、湘西、湘南
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这么解释三湘:“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从《辞海》的解释来看,完全是从近代的角度进行解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涵盖整个湖南省。而且看起来这里的湘并不是指湘江,而是以湘(湖南)来定的方位,进行东、西、南的划分,达到涵盖整个湖南的最终目的。
第四种说法:湘阴、湘潭、湘乡
这种说法认为,湘阴为上湘,湘潭为中湘,湘乡为下湘,合称为“三湘”。这种说法姑且先不论历史,在地图上找找这几个地名,湘阴隶属于岳阳市,湘乡隶属于湘潭市,相信不用说什么你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是没什么意思的了。
除了这四种说法外,还有其他比较离奇的说法,如湘江、湘菜、湘军之类,虽然湘军在历史上也出过彩,湘菜辣得够味很好吃,但是硬拉上三个带“湘”字的放一起说是“三湘”,只能说是来搞笑的。
其实,三湘到底是什么并不是那么重要,至于认同哪种说法,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了。
三湘指的是什么
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三湘”得名虽然有很多说法,但大多是附庸风雅,其实“三湘”与“四水”合称,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简称“湘”;三湘则是指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黔中郡和苍梧郡。
秦灭楚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一,成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后世以湖南境域基本为楚之三郡而称为三湘。任何经过文人再加工的解释内容,都只是原始含义的引申。
扩展资料:
其实漓湘不能代表现在的湖南,所以在基础上,去掉漓湘,换上沅湘。之所以换上沅湘,认为沅江是湖南最长的河流,影响力足够,而且沅江流经湘西地区,然后再拐头向东,能涵盖湖南更多的地区。
湘水是湘水,沅江是沅江,从地图上看好像它们之间除了最后都汇入洞庭湖外,也没什么交集。沅湘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一些作品里就出现过。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大人、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汨罗,创作的作品《怀沙》中有这样的句子:“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离骚》中也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沅江发源于贵州,在怀化洪江市托口镇和渠水汇流,自黔城镇以下称为沅江。东晋南朝时,长江水冲入长江以南的地区,形成方圆五百里洞庭湖。沅江流至长沙和湘江交汇后称为沅江,然后注入长江。
因此,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即可以最大限度地涵盖湖南的地区,也能保持其历史属性和文化范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湘
三湘大地是指?
三湘指的就是湖南
“三湘”的说法却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到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汇合后称蒸湘,下游与沅水汇合称沅湘。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版本,即因湘江与漓江共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阳山,合流至兴安县后始向东西分流成湘江和漓江,有人把分流之前的合流部分称为漓湘。由此又有漓湘、潇湘和蒸湘的“三湘”之说。
“三湘”的说法却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到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汇合后称蒸湘,下游与沅水汇合称沅湘。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版本,即因湘江与漓江共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阳山,合流至兴安县后始向东西分流成湘江和漓江,有人把分流之前的合流部分称为漓湘。由此又有漓湘、潇湘和蒸湘的“三湘”之说。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 “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 “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将“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湖南为什么被称为三湘,指的是哪三湘?
关于三湘指的是哪三个地区?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可以说每一种说法都保持着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我就是对的,管你怎么说,反正就是我的才是对的,你的说法就是错误的,不过虽然说关于三湘的具体定义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但是三湘所指的东西却是全国统一的,在全国统一的认识当中,都认为三湘二字指代的就是湖南省地区。
人们坚信不疑的历史记载其实也有着不足之处。有些时候有历史记载的东西也不一定全部可信,因为在历史的变迁当中,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对于三湘的说法,很多人对于历史上对于三湘的记载那是坚信不疑。一致的认为三湘指代的就是这里,要不然为什么几千年前几百人前人家就这样记载?但是其实从现实上出发,我们会发现即便是历史文献当中有关于三湘的记载,但是它所记载的三湘也是不全面以及不客观的。
以《水经注》当中对于三湘的记载来看,在《水经注》当中认为三湘分别指代的是漓湘,潇湘,蒸湘,但是这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先不说漓湘并没有在湖南省境内,单单是在这种说法上就存在着一些缺陷,因为我们都知道三湘所指代的就是整片湖南地区,而在《水经注》的这种说法当中,三湘的说法缺少了湖南的西北大地。
潇湘、资湘、沅湘升级换代新版本。在新的版本当中认为潇湘、资湘、沅湘才是最为正宗的三湘说法。在这种新的说法当中,将漓湘与蒸湘剔除到了三湘领域。因为新的说法认为漓湘与蒸湘并没有资格成为三湘之一。首先从漓湘来看,离湘它的流域是终汇入到了珠湘水系当中,整体上来讲并没有包含在湘江水系之内,同时也没有在湖南省境内有太大的流通。再者这种说法对于蒸湘的看法是蒸湘并不足以代表着湖南省,因为从河流的水量上来看,蒸湘相对于湖南省内其他的水流来讲,可以说根本排不上号,因此也没有资格去竞选三湘之一。
由此来看,相对于《水经注》当中的记载,这种说法的可信度确实更高一些,虽然说在这一种三湘之说当中仅仅只罗列出了潇湘、资湘、沅湘,但是从它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它所包含的绝对不仅仅只是这三者。它们所包含的是包括了湘、资、沅、澧 这四个地区。在这样的划分之下,相对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这种划分在包含的程度上更加充分的包含了湖南省境内的绝大多数地区。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其实都是人们自己在思想上的划分,整体上来讲,三湘指代的就是湖南省地区。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其实并没有必要去太过于纠结三湘究竟指的是哪三湘?我们只需要理解到它所代指的就是湖南省地区,同时也是人们以及湖南省人民对于湖南省的一种爱称。
三湘是指的哪三个地方
“三湘四水”
“三湘四水”代指湖南。
“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
“三湘”一词的理解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也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概括湖南全省。
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少见的说法,那就是:“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诗人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用“潇湘、蒸湘、漓湘”作为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