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的小说,应该属于哲理类的小说,现实主义的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含有极为深刻的哲理,同时有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人类的不美的境遇。

写作风格: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米兰.昆德拉写作风格

昆德拉的小说,应该属于哲理类的小说,现实主义的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含有极为深刻的哲理,同时有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人类的不美的境遇。昆德拉的写作风格: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米兰·昆德拉写作有哪些特点?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他童年时代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歌和剧本,并从事过音乐和绘画等。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了《独白》等诗集。196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苏联入侵捷克后,他1975年移居法国,之后创作了长米兰·昆德拉在他巴黎的书屋里篇小说《笑忘录》、《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等。还出版有《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等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他直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最近出版《慢》、《身份》和《无知》等法语小说。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特点

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米兰·昆德拉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1、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2、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3、心理现实主义。昆德拉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他们对人物外貌的关心,因为昆德拉不仅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创作进行互动,他也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他坚信读者的想象力能够自动补完作者的想象力。

请用简单的话描述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村上春树:具有明显的西化风格特点,语言平凡有趣,有着本土味道,很少具有战后沉重浓郁的气息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通过抽象化,符号化,片段化,寓言化的笔法道出了现代人的无奈。
米兰昆德拉:善于运用反讽的手法,在幽默之中揭露人性与社会的本质与现实。作品看上去轻快明朗实则沉重富有哲理,看似随意,实则注入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在幽默之中引导人们发现不幽默的社会现实,是米兰昆德拉最成功之所在。

如何评价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书籍自有自己的命运”,这是昆德拉自嘲作品被读者曲解时常说的话。他最著名的短篇《搭车游戏》,讲述的是一则关于遗忘与自我认同的故事。早年的这个短篇,奠定了昆德拉几十年来创作的基本主题:灵肉冲突与调和、精神沦丧与救赎、媚俗的拒斥、异化与回归、遗忘与永恒。这从他小说充满哲学味的标题也可以大致看得出来,如“玩笑”、“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缓慢”、“身份”、“无知”等等。90年代以后,随着对故国政治题材的淡化,以及自我“文化身份”的西方化,昆德拉的笔调更加虚幻轻灵,其作品哲思化倾向也更为明显,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三本新作(《缓慢》、《身份》、《无知》),正是较为集中地显示了他创作上的这一新流向。另外,昆德拉的作品在表现主人公的生活态度时,人物竟全沉浸于出神入化的幽默境地,而道德审判和价值判断都被悬置了。用昆德拉借助于帕斯的话来说:幽默是现代精神的伟大发明。以幽默的方式体现严肃的主题,这是昆德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