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是”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意思是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擒贼先擒王原典是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擒贼先擒王"中体现的哲理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擒贼先擒王出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中第18计是什么?

词 目 擒贼擒王

【发 音】 qín zéi qín wáng

【释 义】 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出 处】 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示 例】 所谓~,这就是办事的诀窍。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

【近义词】 擒贼先擒王

【三十六计】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 其道穷也: 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

(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

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

也。舍胜而不摧坚摘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

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

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

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新唐书一九二《张

巡》、《战略考·唐》)。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

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

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

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

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

出。张巡计高一筹,用秸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

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

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

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

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

山,后患无穷。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

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

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

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

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

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

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

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

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

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

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

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杆箭,心中

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

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

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

混乱,大败而逃。

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

怕他。当时北方瓦刺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刺

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刺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

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

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

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

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刺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

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刺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

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刺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

今班师回京。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

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

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

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刺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

一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

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

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刺军从四面包

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

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

大军全军覆没。

擒贼先擒王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几计

擒贼先擒王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选自《三十六计》第十八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擒贼先擒王的意思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比如战争中想尽办法去攻击对方的主帅可以用“擒贼先擒王”,这里就是用了本意。

战争中有一个地方十分险要,只要夺取这个地方,其余的阵地便可以一举拿下,从而取得战争的全盘胜利。这时候要攻取这个阵地时也可以用“擒贼先擒王”,在这里就是用了引申意。

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

破釜沉舟是三十六计第几计

破釜沉舟是三十六计第十八计(置之死地而后生)。

历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著名战例有很多,项羽的破釜沉舟都很有名。然而,这种战术不能轻易使用,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收到效果。

汉末三国时期,在这方面有不少失败的例子,马谡失街亭算是一个,在强敌面前,将人马带到山上,属于“进则不得,退则有碍”的死地,原本想在死地找出一条生路,却被困死。

简介

马谡的失败其实还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兵法的失败,而是马谡控制力、执行力以及指挥经验不足造成的,韩信敢背水一战,与刘邦筑坛拜将有很大关系,马谡缺乏韩信的权威,加上实战经验不足,这才造成了失败。除此马谡外,曹操的濮阳之战、公孙瓒不救部下也很典型。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兖州牧曹操由兖州南下攻打徐州牧陶谦,负责留守的陈宫趁机劝陈留郡太守张邈发动叛乱,张邈等人迎请吕布来当兖州牧。吕布到达兖州后迅速占据了黄河边上的战略要地濮阳,兖州刺史部所属郡县一同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