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释义: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能使人信以为真。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近义:众口铄金、道听途说。反义:眼见为实,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分句。结构:复句式。

三人成虎是成语吗

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释义]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语出]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正音] 成;不能读作“cénɡ”。

[辨形] 成;不能写作“乘”。

[近义] 众口铄金 道听途说

[反义] 眼见为实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分句。

[结构] 复句式。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说的对吗?

三人成虎[sān rén chéng hǔ]

三人成虎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二》(一说《韩非子·内储说上》)。

该成语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含贬义,一般做分句。

成语出处

版本一: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版本二: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日:“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竞不得见。

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

三人成虎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含贬义,一般做分句。在实际运用中,不少人把它误解为“团结起来力量大”,这是错误的。

三人成虎近义词: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三人成虎反义词:眼见为实

三人成虎出处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三人成虎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出发前,他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庞葱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有些怀疑。”

庞葱接着说:“如果又出现了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当然会相信。”庞葱说:“很明显,街市上根本不会出现老虎,可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

而今赵国都城邯郸和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要比王宫离街市的距离远很多,对我有非议的人又不止三个,还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魏王说:“这个我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去吧!”

果然,庞葱刚陪着太子离开,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诬陷他。刚开始时,魏王还会为庞葱辩解,诬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为真。等庞葱和太子回国后,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百度百科-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的正确解释

三人成虎的正确解释是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三人成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策·魏策二》。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没有老虎,这是确凿无疑的,就因为人们都这么说,才变成了真有其事。

成语寓言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要信谣,更不能传谣,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中认真分析,谨慎思考,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