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教子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中的一回,三娘名叫王春娥,在大家都以为她丈夫薛广死了后,非但没有直接离去,反而留下来照顾二娘的儿子,将他抚养成人,三娘让他背书,倚哥不但不背,反而说三娘不是自己的亲娘,不能管教自己,但事后明白自己错了,并在自己考中状元后,请求皇上将诰命夫人的封号给养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特别是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果愿意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那么这个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恩。

京剧《三娘教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明代,儒生薛广,往镇江营业。家中有妻张氏,妾刘氏、王氏。刘氏生一子,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广在镇江,适遇同乡人,以白金五百两,托带回家。不料其人吞没白金,购一空棺,停厝荒郊,以为薛广灵柩,回乡报知张氏等,举室嚎啕,使薛保运回灵柩安葬。后家渐衰落,张、刘不能耐贫,先后改嫁。三娘王氏深鄙之,誓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送之入学,己则织布以易升斗之栗。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遂不认三娘为母,语语挺撞,三娘怒不可遏,将刀立断机布,以示决绝。幸薛保竭诚劝导,母子始和好如初。

三娘教子是什么意思啊?

《三娘教子》又名《王春娥》、《双官诰》。故事本自李渔《无声戏》等小说,传是实事。《三娘教子》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中的一回。

三娘教子的故事描写了士人薛广赴镇江,托朋友带银回家,其友吞没银钱,假造棺木,报说薛病死外乡。薛妻张氏、妾刘氏和王春娥得信十分惊痛,命老仆薛保运回灵柩安葬。

张、刘两人先后改嫁,抛下孤儿倚哥,由三娘春娥织布抚养。倚哥不肯勤学,春娥加以教训,倚哥不服,春娥怒,用刀砍断机布,以示决绝。薛保再三劝解,母子终于和好。后来倚哥得中状元,薛广也得功名回家,一家团圆。

在生活中是为了教育人们母亲养育子女成人非常不容易,子女应该牢记并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其次做人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只要超常付出就会有超常回报。

扩展资料:

《三娘教子》由“断机教子”的传说而来,明代陈二白的传奇本《双官诰》,同名京剧传统戏及晋剧骨子老戏《教子》,讲的都是这个故事。

《三娘教子》 (京剧剧目)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中的一回。
《无声戏》又名《连城璧》,题“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作者李渔,是清初著名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也是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原名仙侣,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少时聪颖过人,游历四方,后居金陵,有家庭戏班,晚年于杭州终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娘教子

传统剧目《三娘教子》观后感

《三娘教子》是一传统剧目。剧情大意是一个员外去世后,大夫人携带家私回娘家了,二夫人年轻丢下一个小孩,拿走了一些钱财改嫁了,三夫人虽也年轻,但心地善良,情愿留下守寡,靠自己织布维持生活。并抚养教育员外的这个小孩,这孩子不听教育,对三娘污言秽语相待,所发生的曲折故事。以下是我带来的三娘教子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娘教子观后感(一)

一、剧情介绍

薛家有兄弟三人,大哥早亡,大娘张氏守寡多年,膝下无子;二哥薛奇,靠出外经商维持整个家庭的吃穿用度,二娘刘氏生有一子,大名薛科,小名薛倚儿;三弟薛广,自幼苦读诗书,以求金榜题名,三娘王春娥,未有子嗣。某日,薛奇经商薛广赶考,兄弟二人一同离家。途中告别,薛广进京,薛奇被大水卷走丧命。

家中,大娘二娘为分割家产,假传薛广进京途中暴病而亡的消息,逼三娘改嫁。三娘不从,愤而离开薛家。二人正欣喜之时,薛奇死讯传来,二娘在大娘的鼓动下,抛弃亲生子薛科,二人卷走薛家全部家财,各自改嫁。

老家奴薛保痛恨张、刘二氏丧心病狂,不忍小主人无人照看,便带着薛科与三娘到自己乡下的茅草屋居住,三娘纺纱织布,薛保卖草鞋,以抚养薛科成人。是谓“三娘教子”。

二、人物形象分析

2010年1月以来,共看了五部京剧,除“铁弓缘”之外,其余四部都是程派青衣戏。故,特于此,将“锁麟囊”、“孔雀东南飞”、“玉堂春”、“三娘教子”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做一对比。

对比人物:薛湘灵、赵守贞(锁麟囊),刘兰芝(孔雀东南飞),苏三(玉堂春)

从出身来看,王春娥是破落书香门第的小姐出身。

书香门第,王春娥首先是知书达礼。薛家变故之前,她一心一意陪伴丈夫苦读诗书;薛家变故之后,她严慈并用,教导薛科。

娘家在王春娥出嫁前就破落了,塑造了王春娥的坚强和有主见。薛广死讯传来,大娘二娘逼她改嫁,她坚决不从;生活落泊,她不怕艰辛,受尽苦难也要抚养儿子。

与之对比,薛湘灵出身富贵人家,自然也是知书达礼:她举止端庄,对服饰器物颇有品位,还能讲出“多藏亦讳盗”之类的道理。但是,到薛湘灵长大成人出嫁之前,都不曾经历过任何变故,没有过任何人生磨练。她的善良是单纯而软弱的,是不知世事艰辛的。如果说王春娥抚养薛科长大,除了本性善良外还有希望自己老来有靠的想法,那么薛湘灵几次助人,都没有思考过自己,而完全是一种本能。

同样出自“锁麟囊”的赵守贞,是贫寒人家的女儿,甚至于为了剧情需要,她的父亲就叫赵禄寒。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赵守贞坚强、独立,凡事以父亲为先,受人恩惠也可以多年不忘,以思日后报答。但是,因为出身过于贫寒,所以从小读书肯定是有限的,这就与王春娥形成对比:王春娥会教育孩子,赵守贞则一味宠爱孩子。

再看“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薛湘灵是大家闺秀,刘兰芝则是小家碧玉。不过虽然是小家出身,刘兰芝自小也是受尽了母亲的宠爱,就连她不成器的哥哥,也是一心保护她。刘兰芝读书不多,甚至可能不识字。她的所学都是纺纱织布,学做一个合格的妻子和儿媳妇。没文化的女人自然不会有主见,所以在被其兄长逼迫改嫁的时候,她的选择是顺从,并日后想办法自杀,而不像王春娥,可以在死路中走出活路来。刘兰芝不是薛湘灵,没什么几世家奴为她服务;不是赵守贞,没有从小持家的智慧和坚强;不是苏三,没有在社会底层磨练过自己的身心。

“玉堂春”中的名妓苏三,出身社会最底层,从小尝遍人情冷暖,看透世态炎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苏三是阅人无数的,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在那个时代,对于苏三来说,情人也好,丈夫也罢,都是她脱离苦海的唯一途径。这就使得苏三对王金龙的感情比其他几位女主角对自己男人的.感觉更加炽热,更加强烈。当然,比起其他几位女主角,王春娥和苏三身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理性。她们二人会对自己的举动进行思索和设计。如果说,薛湘灵的美满结局是老天保佑的,赵守贞的美满结局是好心人赠与的,刘兰芝的悲剧结局是众人共同缔造的,那么苏三和王春娥的美满结局则完全是她二人自己争取来的。

三、观后感

这一篇观后感断断续续拖了不少时日了。每次看到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落泪。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日跟妈妈说起,已经去世的姥姥之类的旧时的女人,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们已经说到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

三娘教子观后感(二)

《三娘教子》是一传统剧目。剧情大意是一个员外去世后,大夫人携带家私回娘家了,二夫人年轻丢下一个小孩,拿走了一些钱财改嫁了,三夫人虽也年轻,但心地善良,情愿留下守寡,靠自己织布维持生活。并抚养教育员外的这个小孩,这孩子不听教育,对三娘污言秽语相待,所发生的曲折故事。(详情恕不赘述)

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关系是教育小孩的爱心。我的孩子,小时候没有剧中的孩子顽劣,很听话。当然是关系不同又时代不同。上小学,每天背起书包出家门时,我总要赶上嘱咐一句——好好学习!孩子常常是边走边回答——知道!为什么回答“知道”呢?因为那个时代,教室里前面的黑板上方,早已贴着白纸红字的横幅——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这是毛泽东给小学生的题词。已深深印在幼子们的心上!

一幌,二十年过去了。孩子长大从业成家,也有了孩子。我常常看到和听见,当他的孩子上学时,也用我曾经要求他的话说:好好学习!回答是——听到了。为什么回答是“听到了”呢?此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各方面改革开放,气象万千。学校教室里黑板上方,已换成紧跟时代潮流的口号——教育要面向世界。这是邓小平的远见卓识!

一幌,又过去了二十年。孙子学业有成,参加了工作。但还没有成家。好运动,有些我行我素的性格。

与我有什么相关呢,怎么扯上“子教三娘”的话题?

缘由仍在我这儿。我好赶个潮,买了电脑,自己只学会了打文字。姑娘帮我上网,又给我开了新浪博客,使我见了世面。俗话说:人心是没长满的。每每打开电脑,看到朋友们的博客版面,插图。丰富多彩,羡慕之心油然而生。苦于不会操作,我周围的朋友,都不学电脑。那就等儿子回来,要他帮助调整吧。儿子回来一下,像点火一样走了。有一次,我求述的话说多了些,竟以讥讽的口吻回说:“您自己学啦!还是老大学生,高—— ” 听了真叫人惭愧。这不是有点像子教三娘吗!走时安慰似的说:“我工作忙,等您的孙子回来了,要他来给调整。”我理解儿子的话意,那是高中毕业时,正逢全国的学生,都得下乡上山劳动锻炼的运动,没能考大学。劳动三年后,书本知识全忘了,又没考上大学,至今心中不悦的流露。

等到春节,孙子回来了。一天,儿子领着孙子来了。我正在上网,孙子高兴地没用两分钟就给换了一些图片。

我对孙子说:“等得好久啊!”

孙子说:“您叫我的爸爸给您换喳!”

儿子似笑非笑地说:“我——也不会。”

这时,孙子转向他的爸爸,带有点严格的口气说:“你好好学习啦!没有学不会的事。”

嗨!我在心里喊了一声“天啊!”开心地大笑起来!

此时,孙子并不明白我笑的用意。

儿子心里是明白的!带着愧色的微笑,尴尬的伸出双手,轻轻地拍落在孙子的肩背上——

三娘教子寓意 三娘教子寓意是什么

1、母亲养育子女成人非常不容易,子女应该牢记并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做人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只要超常付出就会有超常回报。

2、《三娘教子》是由中国台湾导演唐美云执导,高庸编剧,唐美云、许秀年、王彩桦、黄西田、安迪、陈小咪、吕福禄主演的庙口、传记类舞台歌仔戏,《三娘教子》是2000年的中国台湾拍摄的一部舞台歌仔戏。

3、剧情简介《三娘教子》明朝,薛子奇外出经商,被奸人谋财,反传薛子奇已死。大娘、二娘闻讯,披头卷走全部家产,只留下三娘、义仆薛保和幼子薛忠孝,家中一贫如洗,三娘靠纺织清苦度日,教子读书。薛忠孝爱玩无心读书,三娘见辛苦将付之东流,怒打忠孝。薛保极力劝解,终使认错,跪求母亲原谅,从此努力读书,高中状元。同时薛子奇当上总兵衣锦还乡,一家大团圆。

三娘教子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本文的内容是三娘教子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三娘教子观后感 【篇一】

我是在网上突然看到陇西县秦剧团的戏,由于我们武山和陇西是邻县,因此出于好奇便打开看看。没料这个演员给我一个莫大的惊喜。原以为除了郭明霞,《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料在民间有着这么多真正的秦腔大家。杜晓琴的三娘不同于郭明霞,但一点不亚于郭明霞。

首先,杜的嗓子十分舒展。她丝毫不用假声,却非常舒展流畅,不论高度还是宽度,都恰倒好处。她的嗓子非常有磁性,稍带沙哑但又特别脆。对比之下,郭明霞的嗓子一定程度借助了美声唱法。其次,这个演员的做工非常干净,一个水袖轻轻过去,流露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她的每个动作都是自然的,丝毫没有故弄之做作。相对而言,郭明霞的动作不干净的地方多,有的太过了。

《三娘教子》中的三娘这个角色,按说她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村妇的形象,至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妻妾。她的丈夫起码也是秀才级别的。因此,一举一动上不能把她和在寒窑里和村妇相处了十八年的王宝氚一样完全演成一个泼妇式的人物。杜晓琴把王春鹅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而郭明霞的王春鹅和王宝钏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大概是她就善于演这类人物的缘故。可能我这样说会被很多戏迷指责,郭明霞的《三娘教子》一直被当作不可超越的经典,她的弟子也没有很好的继承她的艺术精髓,有的是小旦的嗓子,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角色,有的身段瘦弱没有舞台形象而不能成为经典的王春鹅,所以本以为郭明霞之后《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曾想就在民间,有着这么一位活三娘。杜晓琴只是一个县剧团的演员,她没有郭明霞那么好的条件,没有华丽的舞台让她展示,没有耀眼的灯光,也没有震撼的伴奏。就在几把板胡的伴奏下,她把王春鹅演义得令人叫绝。

随后又看了她的《杀庙》。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杀庙是做工戏,两跳一闪,大段的水袖,没有十分的功力是不行的。她不会象陕西研究员的演员一样把水袖增到七尺和九尺长,她玩的是真工夫,不靠包装。从网上了解到,陇西剧团的戏能够连年占领天水,宝鸡一带的市场,就是因为有杜晓琴,张卫军这样的实力派演员。

看完杜晓琴的戏,我想起了80年代武山县剧团的王彩霞,那个当地有名的“王大嘴”。那时候我还很小,王彩霞的《窦鹅冤》迷倒了邻近多少个县的人。那时候马友仙来过天水演出,人们不买票去看那些名家的戏,就看王彩霞在土台子上演窦鹅。原来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无名,他们都在民间默默无闻的唱戏。他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们淡薄名利,所以才心中装的是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职称评定,不为了评国家级别而斗得你死我活。他们拿着足够生活的工资却唱着人们心悦诚服的戏。

三娘教子观后感【篇二】

这一篇观后感断断续续拖了不少时日了。每次看到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落泪。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日跟妈妈说起,已经去世的姥姥之类的旧时的女人,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们已经说到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

三娘教子观后感 【篇三】

10月18日,我在梨园频道《看大戏》栏目上,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三娘教子》,不知道是不是魏老师最新改编的版本。看的次数少,就简单说几句吧。

首先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四副条陈梅兰竹菊,表明薛广乃书香门第,薛郎出来,点明家庭不甚和睦,大夫人、二夫人依次出现,大夫人撒泼刁蛮,二夫人人云亦云。只有三夫人文静贤淑。为讨生计,薛郎远走东南,两年后惊天噩耗,树倒猢狲散。只有三娘、依哥、薛保相依为命。教育依哥,三娘苦口婆心,怎奈依哥冥顽不化,三娘积劳成疾,依哥猛然良心发现,借钱不果,乞讨为母筹钱治病。苦尽甘来,父子皆入仕途,一家人功德圆满,跳梁小丑成为笑柄。没有拖泥带水,语焉不详。没有旁逸斜出,横生枝节。一气呵成,相当成熟流畅!

其次唱腔设计和舞台实践方面,充分发挥魏俊英老师嗓音甜美的优势结合祥符调特色,将性格化的唱词和情绪化的板式配合的天衣无缝。很能表现三娘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兴时不喜形于色,恼怒时不面红耳赤,魏俊英老师还多次长时间运用鼻音吟唱,将教子之艰、受屈之怨表现得内敛而深沉。

不足之处也有一些,其一:号称是新古典主义豫剧,让人不知所云,唯见大夫人说几句周星驰一般的无厘头语言,“亲爱的”、“超前意识”等等,很与古典主义南辕北辙。其二:薛保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角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些牵强。其三:薛家父子的荣归缺乏必要的暗示和铺垫,显得突兀而让人失去了苦尽甘来的沧桑感。其四:《三娘教子》的名字很好,很有群众基础,改为《王春娥》,不但俗气还生分!

京剧《三娘教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娘教子》由“断机教子”的传说而来,明代陈二白的传奇本《双官诰》,同名京剧传统戏及晋剧骨子老戏《教子》,讲的都是这个故事。50年前也有豫剧团曾上演过此剧,但多年来没有再上演。
石磊参看诸多剧本后重新编写,删繁就简,将原来的20余场戏,缩写为6场戏。以独特的视角,精辟生动的语言,曲折感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位贤惠善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忍辱负重的古代妇女王春娥和另一位正直热心、一诺千金的义仆老薛保的艺术典型。
领衔主演魏俊英是舞台上的全能型演员,无论是主角、配角甚至是“戏补丁”都能演出“彩”来。她曾在首届中国艺术节,河南省第8、9、10届戏剧大赛中连续荣获表演一等奖。她的演唱清丽委婉、悠扬甜美、刚柔并济;她的表演稳健含蓄、气质高雅、雍容华贵。由她领衔主演的《红娘》、《抬花轿》(花旦)、《大祭桩》(闺门旦)、《清风亭》(老旦)以及在《五世请缨》中饰演的穆桂英和在《樊梨花》中饰演的樊梨花(刀马旦)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印象。
魏俊英此次排演《三娘教子》,未向上级有关部门伸手要经费,本着“花小钱,排大戏”,“不花钱,也排戏”的精神,力争排出一个“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的剧团“看家戏”、“吃饭戏”,不走“赔钱排戏”的旧道,开创“排戏为剧团赚钱”的新思路。

三娘教子

在这炎炎夏日,街边广场到处都是纳凉的人,而他们最爱做的事情是十几人聚在一起唱秦腔戏曲,而我被戏文中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我不是秦腔的爱好者,只是常常听戏,对戏中的故事很感兴趣,因为大部分戏都很有教育意义。戏曲的唱词也很押韵,读来让人朗朗上口,晚上听了戏文《三娘教子》,这个故事很能打动人心。

《三娘教子》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中的一回。它讲述的是明代山西一位名叫薛广的儒生,家里世代经商,到他这一代家境殷实。他娶了三房妻妾,妻子张氏为人跋扈,掌管家中钱财,二房刘氏尖酸刻薄,三房王氏名春娥,生性贤良敦厚,最得薛广喜欢。还有一个老仆薛保,这三人只有刘氏生了一个男孩名叫薛倚,乳名倚哥。刘氏仗着自己生育有功,平日里气焰更加嚣张,常和张氏一同欺负三娘。三娘知书达理,顾全大局,对二人多方忍让,因此薛广也更加敬重她。

这一年薛广准备赴京赶考,求取功名,临行前他叮嘱张氏、刘氏安分守己、平和度日,老管家薛保照料家中一应事宜,更和三娘依依惜别,再三嘱托,十分不舍。

薛广行至镇江,在客栈中遇到同乡冯迎。薛广惦记家事,打听得冯迎要回山西家中,便修书一封托他带回,并把路上收账得来的五百两银子也一起交给了冯迎,让他一起带回家中。冯迎见财起意,私吞钱财,走到山西时,买了一口棺材,停在荒郊野外,并四处散播谣言说薛广客死他乡,尸骨无存。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他们让薛保运回灵柩进行安葬 。

安葬完薛广,家中没有了经济来源,很快坐吃山空,家道衰落,薛广的妻子张氏耐不住寂寞,变卖家产改嫁他人,过了一段时间薛广的二房刘氏也不过不了贫苦日子,带着金银细软改嫁他人。三娘对薛广情深义重不忍心弃他而去,她从心中鄙视张氏和刘氏的行为,发誓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

他们变卖原来的大房子,住在一个小茅屋内,三娘送薛倚入学,她和薛保商议由她在家给别人织布和给浆洗衣服,薛保则上山打柴,换取钱粮,除了日常用度,更要供倚哥上学读书。日子虽然清苦,但三娘对倚哥疼爱有加,一心盼着他学有所成,好不辜负薛广的在天之灵。

薛倚生性顽劣,一日薛倚在学堂又和同学起了争执,其他人讥笑他是没娘的孩子,他无言以对,忿忿地回到家中。三娘检查他学业时,他便十分不耐烦,推说自己今日在外玩耍,不曾去上学堂。三娘十分气愤,罚他跪下,教导他说:“儿啊,你年幼无知,岂不知青春年少正是上进的最好时光,千万耽误不得。今日娘打你一次,希望你记住教训,莫再贪玩。”说着拿起竹板,就要教训倚哥。不料倚哥抓住她的手,顶撞道:“你又不是我亲娘,你有什么资格管我。”一席话说的三娘肝肠寸断,这么多年的朝夕相伴,含辛茹苦抚养薛倚,到头来这孩子说出的话却这么伤人。

三娘怒不可遏,拿着刀将织好的布当即剪断,以示决绝,并且训斥道:“我让你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功名,你却逃课,我今天非教训你不可。”

说着捡起一根棍子要打薛倚,老管家薛保回来,看见这阵势,知道不妙,就劝三娘:“三娘,我知道你是为小主子好,你不要打小主子了,他已经很可怜了,主人去世的早,他就留下这一根独苗,大娘和亲娘又都离开家不管他了,你再把他打坏了,我怎么跟主人的在天之灵交代,你要打就打我吧。”

三娘很生气,说:“今天必须教训倚哥,他在学堂不好好学习,回来还顶撞我,说我不是他亲娘,我再不管教他,他以后更是无法无天了。”薛保知道他错怪三娘了,于是赶紧劝小主子说:“小主子,你不要再惹娘生气了,娘教训你也是为你好,你赶快向娘认个错。”小倚哥知道他说话伤了三娘的心,看到三娘伤心的样子以前的种种浮上眼前,自从他亲娘走后,这个家全靠三娘和老管家照应,三娘每天替人织布洗衣,还要督促他学习,很是辛苦,他不应该说那样的话伤了娘的心。于是他哭着上前向三娘认错,说:“娘,你原谅我这一次吧,是我不懂事,说话伤了娘的心,我以后再也不说这样的话了,你打我吧。”三娘看倚哥也知错了,就不再打他,母子方和好如初。倚哥从此发奋学习,再也不贪玩了。

再说薛广进京赶考后高中进士,他随后立即派人回乡寻访家眷,但发现家中已是家业零落人去楼空。之后十多年来薛广深受皇上赏识,官职一路高升,但他惦记家中情形,时常忧心忡忡,他一直在多方打听,却没有任何消息。十几年后薛倚金榜题名,中了新科状元。父子才得已相认,听得薛倚向他说明这十多年来家人四散、三娘含辛茹苦抚育幼子,薛广心痛不已。父子二人立刻命人到山西接回了三娘和薛保,薛家夫妻、父子自此团聚。

而此时薛倚的大妈、亲妈又丢弃自己的家都来认丈夫和状元儿子,三娘劝张氏回家照顾老伴,劝刘氏也回家照顾老伴和几岁的孩子。并告诉她们:欲尝甜瓜自己种,自种苦瓜自己尝。

薛广向朝廷奏明三娘的贤德事迹,皇帝也深受感动,对三娘大加赞赏,封她为诰命夫人,三娘教子的事迹也从此传扬开来。

《三娘教子》观后感

篇一、《三娘教子》观后感范文

这一篇观后感断断续续拖了不少时日了。每次看到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落泪。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日跟妈妈说起,已经去世的姥姥之类的旧时的女人,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们已经说到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2017三娘教子观后感2017三娘教子观后感。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

篇二、《三娘教子》观后感范文

10月18日,我在梨园频道《看大戏》栏目上,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三娘教子》,不知道是不是魏老师最新改编的版本。看的次数少,就简单说几句吧。

首先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四副条陈梅兰竹菊,表明薛广乃书香门第,薛郎出来,点明家庭不甚和睦,大夫人、二夫人依次出现,大夫人撒泼刁蛮,二夫人人云亦云。只有三夫人文静贤淑。为讨生计,薛郎远走东南,两年后惊天噩耗,树倒猢狲散。只有三娘、依哥、薛保相依为命。教育依哥,三娘苦口婆心,怎奈依哥冥顽不化,三娘积劳成疾,依哥猛然良心发现,借钱不果,乞讨为母筹钱治病。苦尽甘来,父子皆入仕途,一家人功德圆满,跳梁小丑成为笑柄。没有拖泥带水,语焉不详。没有旁逸斜出,横生枝节。一气呵成,相当成熟、流畅!

关于戏曲的小故事大道理

京剧三娘教子:

商人薛子罗有妻妾三人,大娘生一子,名小义,年方一岁。子罗携同老仆薛保往镇江经商,投宿客栈后薛保下乡办货,回来但见客栈遭贼匪焚毁,便以为主人已死,遂返家报丧。二娘与兄长刘球及奸夫孙坤乘机夺取薛家财产,引诱大娘改嫁刘球,然后哄她变卖产业,再迫三娘与薛保迁出,三娘唯有偕同小义在城外租茅屋栖身。三人以织布及耕种维持生计。转瞬十年,三娘送小义入学。但小义生性顽皮,无心向学,三娘屡教不善。薛保见状,遂把他身世告知小义听后自省,并向三娘认错。小义心恨生母弃子改嫁,决定寻找大娘。其时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