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行者是佛教密宗的一种修行人,行万里路即佛法修行,类似于苦行僧。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

谁知道佛教的密宗是什么意思呀

密宗是不能与禅宗并列在一起的。不在同一种分类里面。
佛教首先分为显宗和密宗。显宗包括我们常说的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律宗等等。显宗的法门谁都可以修行,没有特定的传承(但不是说没有老师可以自己瞎练,修行最好有人教)。
密宗现在一般指的是藏密,即藏传佛教。其中分为宁玛、格鲁等派别。密宗重视传承,法门需要有具备资格的上师传授,才能够修学,没有传承不能修学。

什么是密宗呢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

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扩展资料:


密宗分为各种教派,如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等。在修法上各有其特点。无论何种教派,无论哪一种修行方法,在修法上无有高下之分,在知见上也没有根本区别,都是诸佛菩萨应众生不同的因缘而创立的,因而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佛陀的心印传承为理论根据。即以流传了近三千年的佛教的真知灼见为依据。

第二、以佛法的中观见为究竟正见。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真空”,即非“空”亦非“有”;既非“非空”,亦非“非有”,由此认识宇宙的万物都是从“真空”显现出来的“妙有”。“妙有”是显现,“真空”是本性。

第三、以诸祖上师的口诀为修行法则。即以三密相应:手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妙观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使身、口、意构成的自性与咒、印、观所构成的佛性相应,产生法性,扫荡有始以来的浮躁垢习,得大安乐自在。

第四、以胜义菩提心为究竟发心。即众生皆有佛性,在他们未成佛以前,都显现出凡夫相,为自己的私利造业,故而处于轮回之中受无量苦。因此在觉悟自己的同时,还必须以大悲、大愿、大行的菩提心来救度他人,觉我觉他,觉行圆满。

第五、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上师是佛与菩萨的化身,他们担负着代法之责,为佛的代言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传。

第六、以密乘十四戒律为根本戒律。一切修密之人,都需要用戒律来规范和修改自己的行为,持戒,守戒。而密乘教戒更因它的传承特点规定了不得叛离、诽谤依止上师作为根本戒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密宗 (佛教宗派)

为什么说密法行者与本尊三密相应

三密相应:行者通过修持三密相应,使自身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与诸佛菩萨的身口意三密相应,达到“我即是佛,佛即是我”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变身瑜伽”。这是密宗最基本的修行实践的方法,一切密宗法门,都在此基础上建立。

什么是密宗?(二)

现在人学密宗是很好的事。 。(其实也不仅是佛教,世间的学业,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毕业,基本也要十几到二十几年。) 但现在看来,这样长期修学佛法,对末法众生来讲不现实。因此,我们很需要殊胜的密法,如果没有密法的窍诀、灌顶、理论,仅仅依靠显宗的教理和仪轨,要度化有缘众生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口咬定,说“现在的众生全是密宗根基”。实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需要密宗,只靠显宗的净土宗、禅宗,便可往生净土或明心见性。像对一些 有信心的老年人而言,即使没有精通佛教理论,只是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圣号,照样也可以获得往生。但对分别念较重的知识分子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太实用了。因为他们在自己邪慧的驱使下,会造各种各样的罪业,此时就必须用藏传的中观、因明、俱舍等法门来调伏他们的分别念。 来讲,修密宗的人都要从加行开始,直至正行认识光明之间,有一步一步的次第,这是比较保险的,不会有任何危险性。 鉴于以上原因,如今学密宗的人越来越多。据一些资料统计,西方国家的佛教徒中,学藏传佛教的占百分之五六十,学南传、北传佛教的各占百分之二十多。现在汉地虽然没有真实统计过,但大概估计的话,每年学藏传佛教的人,比起学其他教派和法门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 既然学密宗的人日益增多,我今天就想提一个建议:希望你们要先懂得密宗的历史、教义、仪轨,甚至一些简单的咒语,并在此基础上,再作深入了解。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有些人认为,能念观音心咒就是密咒大师了;或者看了些《西藏王臣史》、《白史》、《红史》,就自认为已经懂得密法了;或者只学一两位上师的传承、修法仪轨、简单论典,就觉得足够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若想了解密宗的真相,就应该从历史、修法等方方面面学习,只有如此,你才会知道,密宗原来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并非只是一个念咒语的简单法门。而且,密宗的很多道理,在显宗中根本没有提及。我们学显宗时,处处都有一些疑问,但系统学了密宗之后,就能完全解开这些谜。 就我个人而言,以前在课堂上也讲过,我在学院闻思20多年,时间一半用在显宗上,一半用在密宗上。至于平时的修行,主要是密宗修得比较多,因为显宗真正要修的话,缺少配套的修行仪轨和方法。比如《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这些根本不知道怎么修,要修的话,也只能到密宗仪轨里去寻找。因此,我的修行主要是依靠密宗。而且,自己所得的不共感应和加持,也主要来自于密宗。我想在座的很多佛友,这方面的体会应该比较多。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密宗,我想这次的加行如果你们修得比较圆满,没有破坏什么缘起,也没出现各方面违缘,以后因缘成熟时,我会先从理论上传一点密法,然后再讲些简单的窍诀。虽然我也知道自己没有讲密法的资格,不仅仅是密法,严格来讲,连讲菩提心的资格,我都没有。不过,若要等成就之后才能讲,可能我这辈子都没办法了。《华严经》中曾说,聋子弹奏乐器也可以愉悦别人,所以,既然我在很多上师面前,得过密宗的传承和教言,那把这些传给有缘众生,应该也可以利益大家。 当然,你若对密宗没信心、没兴趣,那就另当别论了;但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我本人只要对你们承诺了,没有特殊情况就不会改变。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尽管我不是君子,但是,小人一言,也是四牛难追(众笑)。 你们得到这些教言和窍诀后,就要长期地修行,不能在誓言不清净、见解不正当、行为不如法的人面前随意宣扬。 当今时代,密宗非常适合大多数人。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很多地方讲《文殊大圆满》时也说过,密宗是特别简单的法门,所谓“简单”,指这个法门将很多内容摄在一起,以一种最方便的方式让修行人来受持。就如同世人所说的“文化快餐”,可将一本厚厚的书,依靠简单的文字传达所有内容。同样,大家懂得密宗的见解和修法后,整个佛法也就一览无余、了如指掌了。所以,密宗的道理确实极为殊胜。 如果密法真有过失,我们也会实事求是,不会故意隐藏。但事实上,这些过失的确没有。例如密宗承许的“烦恼即菩提”,即烦恼在认识本面时怎么变成菩提,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了很多教言,你学了之后就会豁然开悟,不会有丝毫怀疑。其实这个道理,在显宗的《大集经》[1]、《大宝积经》[2]中也讲过,《中观根本慧论》亦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只不过没有像密宗那样详细地讲解而已。 那么,该怎么理解“烦恼即菩提”呢?比如我们有贪心的话,按照小乘观点,它是三毒之一,对菩提是有障碍的,永远不可能成为菩提之因。但在密宗看来,依靠认识它本体的方式,马上就可以转化成菩提。这样的教言,不仅密宗中有,显宗中也有以隐藏方式宣说的。如《前行》中星宿婆罗门的公案,本来按别解脱戒的观点,做了不净行就要堕地狱,但他以菩提心摄持之后,不但没有堕入地狱,反而还积累了广大资粮。 这个公案,在《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中也有记载[3] ,只是“星宿”的名字叫做树提。经中说,树提婆罗门于42亿年在林中常修梵行。有一天他走出森林,来到极乐城,遇到一女人对他生起贪心,非要与他共同生活。他开始时拒绝了,认为不能毁坏梵净行。但见到女人欲绝身亡的样子,他不禁心生悲悯,于是舍戒和她结成夫妻,一起生活了12年。12年之后,再次出家。这种贪欲的行为,不但没让他堕入地狱,反而“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就是在特定条件下,贪心可以转为智慧,这一点,佛陀在显宗经典中也讲得很清楚。 日照法师翻译的《大乘密严经》中,也有一句与密宗双修类似的教言:“与诸明妃众,离欲常欢娱,此之观行法,萨埵之境界 。”意思是,远离贪欲的人与明妃们一起享乐,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菩萨的境界。可见,双运、降伏并不是凡夫人所能做的,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正规寺院,都不允许直接行持双运、杀生。但在密宗的教法中,倘若你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这些行为是有开许的。如果你对此无法理解,那只能说明你的智慧跟不上,实际上,当修行人达到最高境界时,确实有这么一个方便道。 当然,也并不是人人都要行持这种道。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后,有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发现母亲去世了,房子也倒了,他最喜欢的《大宝积经》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几乎成了鸟巢。伤心之余,他把母亲的骨头作为所依,作了超度,并想把《大宝积经》供养给从前教他识字的老师。可是到了老师家,他才知道老师也已去世了,于是就把这部经供养给老师的儿子。老师的儿子对他说:“既然你是马尔巴罗扎的传承弟子,就应该学你上师那样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结赛娶过来,继承你上师的宗风,这样不是很好吗?”米拉日巴尊者说:“我上师非常了不起,他有这样的境界,但我没有。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由此可知,是不是所有密宗行者都能修双运呢?绝对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米拉日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的大成就者,但他仍不能与马尔巴罗扎相提并论,可见,双运并非一般人可以行持。 所以,大家在不了解密宗时,千万不要对某些甚深行为生邪见。当然,我们毕竟是凡夫人,如果看见一些双运像,或听说密宗中有双修,有些人口头上不敢说,但心里却无法接受。甚至还可能大肆诽谤:“佛教不是讲断贪欲吗?如此行持的话,跟印度教性力派也没什么差别了……”这样信口开河非常可怜。如果你真的认为双修是大逆不道,那显宗经典中“与诸明妃众”这一段文字,又该怎么解释?[1]《大集经》云:“若解烦恼即解菩提,如烦恼性即菩提性,是菩萨安住正念,无有一法可作分别。”[2]《大宝积经》云:“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3]《大宝积经》云:“善男子,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是数,时有梵志名曰树提,于四十二亿岁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时梵志过是岁已,从林中出入极乐城,入彼城已见有一女。彼时女人见此梵志仪容端严,即起欲心寻趣梵志,以手执足实时躄地。善男子,尔时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姊:我不行欲。女曰:若不从我,我今当死。善男子,尔时树提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时,我于四十二亿岁修净梵行,云何于今而当毁坏?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善男子,尔时梵志又如是思惟已,还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善男子,尔时梵志,于十二年中共为家室,过十二年已寻复出家,实时还具四无量心,具已命终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观若余众生,由爱欲故堕于地狱,行方便菩萨由生梵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佛教中的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渊源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另外,在其修法之际,建筑坛场(曼荼罗,意为“轮圆具足”),配置诸佛菩萨。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一般认为在7世纪中叶《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以后。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后来再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以超戒寺为中心,获得波罗王朝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传“五佛显五智说”,所谓“五佛显五智”是中央大日如来佛的法界体性智,东方的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的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的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除了法界体性智外,其余四智都是唯识所转,采纳了瑜伽行派的“转识成智”的思想。《金刚顶经》出现以后,密教被称为金刚乘。其后从金刚乘中又分出一支称俱生乘或易行乘。这派经典多用孟加拉等地方语言写作,其中很多是导师所传的歌诀,主张佛身四身说(法身、报身、应身和俱生身),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本性)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在11世纪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在密教中又出现了时轮教,有些学者认为时轮教即是俱生乘。他们宣传现实存在象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般若与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间中解脱出来。另外,宣传佛教的理想国香巴拉的思想。在时轮教出现以后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

什么是秘宗?

密宗来自印度,在印度称为Tantra,此Tantra於印度是脱离宗教师徒秘密相传的,有别於佛教界的密宗,但是系统与根源或有关连。在印度,密宗一直是秘密流传,而且混入各宗教内以求自保。
在佛教界内的密宗也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瑜珈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密乘,是佛教的一个支派,源自金刚乘。7世纪兴起于东印度的波罗王朝,於唐朝中期传入中国。公元8世纪,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史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创立中国密宗。此宗传承在中国一般公认上推至印度龙树菩萨,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密宗随著佛法传入日本。有别於西藏的密宗,此系统后人称为东密,在日本多称为真言宗。
七世纪初,西藏国王松赞甘布因国力强大,产生对文化的渴望,於是同时向中国与尼泊尔请求联姻与文化输入,中印两派文化的势力在西藏最后由印度胜出,佛教亦於此同时由中印个别传入西藏。八世纪中期,西藏境内苯教势力一度抬头,兴起反佛声浪。印度僧人回印之后请来密宗上师莲花大师入藏以神通力摄服藏人,於是密宗就此传入西藏。连花生大师的传承后世人称红教(宁玛巴),其内涵与东密有别,后世人称为藏密。
十世纪初,藏人马尔巴译师入印度求法,向印度密宗上师那洛巴学得密法回藏,传给无数藏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密勒日巴上师,后世对此一系的传承称为白教(噶举巴),西藏首位转世活佛大宝法王即密勒日巴的徒孙。
密宗通称密教,以显自宗所诠教理,最为尊密,深妙奥秘,故以秘自称,对称於显教;密宗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教法,方为佛自内证境界,故不得对未灌顶行者,宣示其法。

密宗大圆满为何分十六地?和显教十地一样吗?

密宗诸师妄想依于瓶灌可证得初地之化身果:《《…。于瓶灌五项中:…其究竟果则为得化身自性任运之果(道果—金刚句偈注(毕瓦巴着,萨迦班智达讲释,法护译,大藏文化出版社1992.5.初版)-199~200)。……。见道初地之依据中…果为证化身自性任运;归结:即为初地(道果—金刚句偈注- 525)。……。
果:又颂云:“证化身自性之任运”,即为其究竟果;计数其宗趣果时,因乃住脉处果,于十三地诸身化身现前,为其所谓之义。…。颂云:“能清净身,瓶灌究竟”,为远因之依据,了知远因之道生起次第及其意指(道果—金刚句偈注-527)。……。
见道初地:复次,安立见道初地,即颂云:“六道之脉,见殊胜人之所依”,谓:由见青ョ字(梵字尼)为密缘起,外境觉受所现无所欺瞒,其于初地见道智、无漏实谛之义,见前所未见者,谓见道。其中生殊胜喜者,即颂云:“喜”,亦假立初地名为极喜地(道果—金刚句偈注-531)。》》
如是密宗所说之化身,乃是欲界人身之色身也,由此色身而受四种灌顶,故密宗所说之初地化身,不同显教所说之化身,密宗所言之化身能受四种灌顶故,乃是欲界人间之色身:《《灌:即因位时于上师处领得瓶灌,道位时,则于自之四座等瓶灌广略三者中,任择一而修。
道:即生起次第相状,初由上师处领得教授,随后由自修习缘起而得初地。…外缘起者,由化身(色身)持四灌(瓶、密、慧、第四灌)。内缘起者:见身脉之坛城。果为证化身自性任运;归结:即为初地(详前段文中61-527、531所言)。》》(道果—金刚句偈注-524~525)
如是密宗所言之密宗初地化身者,乃是欲界人身之色身也,与显教所言之初地菩萨化身迥异。不可混为一谭,便说密宗行者所证即是佛教经中所言之初地,亦不可说密宗初地所证之化身即是显教初地所证之化身也。此谓密宗初地之本质仍与外道凡夫及世俗人肉身无异,绝非佛教中之初地圣者也,完全不知、不证显教初地所证之道种智故。
由修证中脉之密轮、脐轮、心轮通达,及能将明点随意上升或下降于此三轮之中,随意引生淫乐而不漏泄,即是坚固于“六地”之果证者;若能如是坚固者,名为“于三脉轮得自在”者。如是密宗行者,即可随意于此三脉轮引生淫乐而将明点之净分观想上提(观想提升精液之净分、气分),而散布于全身,令自身长寿及助成“佛道”。又言:能如是长住淫乐高潮境界中而不漏失精液者,即能令净分易提而不退失,故云:“由三脉轮得自在,其界净分易不退。”(界谓精液明点--种子也,借用唯识学“种子”之意也)。
萨迦派修证诸地之法门,即是以此双身法配合明点观想引生淫乐之行门为主,除此以外,别无行门可证诸地果位;亦无任何行门能令密宗行者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故不能令人真实证悟般若。萨迦派如是,西藏密宗其余三大派亦复如是,悉皆不能自外于明点淫乐之修行法门,如是堕于外道妄想之中而言佛法之圣位果证。如是虚谬之妄想,与佛法中诸地菩萨种智之修证完全无关,而竟可以作为佛教中成就佛道之菩萨诸地修证法门;完全不知不证三贤位所证之大乘无生忍,何况能知能证佛教诸地菩萨之大乘无生法忍?而诳惑众生,妄谓以之进修即可证得佛教诸地圣位之果,而言依之进修即可于一生中成就佛道,狂言如是外道之行门为佛教中“果地修行”之胜妙法门,以之贬抑显教行门为因地修行;始自天竺密宗、末至今时流窜全球之密宗喇嘛,所言莫非如是。

“密宗”什么意思?

汉传佛教-密宗
---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自2世纪中至8世纪中的600年间,汉译佛经中约有100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其中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大灌顶经》12卷,初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12卷,属于陀罗尼和真言的汇编性质。在此期间,印度、西域来华的译师和高僧也多精于咒术和密仪。据佛书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来洛阳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约于北凉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昙无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北魏永平初来洛阳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术”,“莫测其神”。中国高僧玄奘、义净等也都传译过密法。以上后世称为“杂密”。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唐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温古、智俨、义林和新罗的元超等。唐开元八年(720,一说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11部,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西藏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中国保存的密宗译本不但数量巨大,质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国密宗的珍贵史料,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引起了研究的高潮。日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