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三门峡地坑院游玩多长时间

三门峡地坑院可以游玩1.5小时。

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开放时间为早09:00-18:30,大概游玩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逛完,晚上有灯展,整个景区大概有20多个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三门峡地坑院哪个最正宗

曲村。

去看看三门峡曲村地坑院,曲村的还是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村民都很淳朴很热情,所很好的旅游圣地。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三门峡的地坑院怎么样?

你是要去旅游么?

你是本地人的话,当然是值得一去的。成本很低,有1元公交线路到门口。

买张票过去,门票好像是60元。直接就搞定了。

如果是外地人的话,单独去看地坑院就会觉得很亏。

因为,白天去的话,半天就转完了。

体验有点像,王家大院,皇城相府那种。就是虽然很少见,很历史的建筑,但是自己又看不懂,走马观花的转一圈。他好像是23个地坑院,然后挖通了,所以,路线一趟就走完。

走完地下的23个天井院子,可以在最后爬上来,在地面再看看,拍拍照。

然后过了地坑院,对面修了一个悬空的玻璃栈道,有个1000米吧。

最后就是,夜景更好看

你看,夜间因为有彩灯的关系,更好看。

所以,最佳的过程应该是,5点多过去,看白天景色,拍几张,到了6点以后天黑了,上去看灯。

旁边有小吃街,类似袁家村那种,全国都一样。

哦,旁边还有宾馆,不过瘾,住下明天继续看。

不过推荐去山下的宾馆住,有几家很大的地热温泉宾馆。

估计在中原地区也只有这里有了吧。

因为这里是地震带,有真正意义的矿泉水地热温泉。

外地人来这里,半天就看完地坑院的情况下,

不如再去天鹅湖公园看看亚洲最大的野生天鹅栖息地,开车也就30分钟就到了。

这是我手机拍的。可以近距离观察的,全国各地摄影协会年年来拍。

有一群生存在黄河边上的俄罗斯天鹅和澳大利亚黑天鹅,大约5000只左右。

带个好点的相机,拍拍拍。自然景观更适合拍。然后晚上就可以到市区吃吃吃。

最后回宾馆睡一觉。第二天可以考虑去看看黄河大坝,开车2个小时左右可以到。

门票估计也就是50块钱。只有一个景点,站在大坝上看中流砥柱,1个小时逛完出来。

市区就没景点了。要去甘山森林公园,卢氏豫西大峡谷。那些就远了,开车要3个小时以上。

但是都是一天搞定一个景点。

全村人都住在地下,河南陕县地坑院是怎样的呢?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有一种独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一种存在了4000年的地下穴居方式。在这里,村子里面看不到一栋房子,村民们都住在地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

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整齐的大坑,地面上看不到一栋房子。走进一看,其实一个大坑就是一户人家,一个坑里面的房间多达9间。

地坑的深度在6~7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地坑的四周会砌上护栏或者种上荆棘植物,防止人和动物跌落,同时防止雨水倒灌。下到地坑,一个房间就相当于陕北的一个窑洞,全靠人工挖掘而成。地坑院窑洞的大小由主人的经济条件来决定。

进出地坑院要经过门楼和斜坡,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门楼会装饰得很漂亮,同时,一般由青砖铺成。

陕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地坑院,有它的先天条件:一是这里有我国地层最深的土塬,黄土的深度在50~200米之间。土质结构紧密,坚固不松散。这么深的土层,在南方地区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南方地区地下几十米基本上是石头,根本挖不出这样的窑洞。

第2个条件是这里的降水量非常少,一年到头基本上不会有大雨。这一点在南方也是不可想象的,要是在南方建这样的建筑,迟早会被水给淹掉。因为雨水少,这里的地下水位也非常深,至少在30米以下。

为了解决喝水的问题,每个地坑院都会在院子里面打一口井,深度在30米以上。而为了解决排水的问题,地坑院的中心。会挖一个两三米深的小坑,种一些灌木,因为降水少,所以排水问题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了地坑院,住上了楼房。越来越多的地坑院被荒废或者填平,留下来的也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景点。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州地坑院的建筑有什么特色?当地建筑有多长时间的历史?

中国有很多传奇的住宅,有建在山洞里,有漂浮在水面上的,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建在地下的村庄。六千多年前,陕塬先民掘穴而居,与大自然的磅礴气势相依而生,创造了灿烂的庙底沟文化。直到1950年,我们在河南省陕县发现了庙底沟遗址,才能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在陕州地坑院就能嗅到远古的气息。

陕州地坑院是非常巧妙的古老民居样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这些在地平线5~6米以下的“地下四合院”默默存在了约4000年,也是人类原始“穴居”发展演变史的实物佐证。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据说有“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

这种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它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坦。在陕县,这种地貌十分平常,它们由厚为50米—150米的黄土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究陕县地图,一个这样的塬可以覆盖一个乡镇,甚至覆盖两个乡镇。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这三大塬区,正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各地都有仰韶文化遗迹发现。而仰韶文化时期,正是人类穴居文化的成熟阶段。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从地面看,只能看见树梢从地坑天井院里探出头来。当游客沿着青砖小路顺着台阶走下,拐过弧形的甬道,原本幽暗逼仄的景象豁然开朗。院内有数个功能各异的窑洞,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等一应俱全。而有条件的人家,一般都会在天井四周立起1米左右的女儿墙,内侧向院内挂瓦出檐,看起来美观大方,而且又能防止地表上的雨水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