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合称五毒。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古代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

五毒是什么

“五毒”是指蛇、蝎、蟾蜍、蜈蚣、壁虎。

谷雨节流行禁杀五毒的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

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

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

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

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

五毒指的是什么 五毒是什么

1、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这五种动物是中国民间所说的五大毒物,都可入药。

2、中国有句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就是说在端午节“五毒”开始滋生,提醒大家要在这天进行驱毒。驱毒的方法一般是在家里各个角落里撒上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等,与此同时,还要打扫家中各个地方,清理堆放已久的垃圾。

3、“五毒”当中,蜈蚣身体有毒液,被咬过之后会造成皮肤肿痛。毒蛇的毒性有大小之分,毒性大的蛇的毒液会直接造成人的死亡。蝎子会使用含有毒液的尾巴蛰人,中毒后人会抽搐中风。壁虎有有毒和无毒的分别,古人认为壁虎会钻人的耳朵,导致人耳聋,但科学证实并不会。

4、蟾蜍不攻击人,但它的身体会分泌蟾酥,毒性极大。有些说法里会把蜘蛛代替壁虎也列入五毒之中,在我国蜘蛛的体型一般不大,南方有毒性的蜘蛛比北方多。

5、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五种动物除了有毒性,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入药。

6、蜈蚣是常用药材,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可以治疗小儿惊风、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毒蛇咬伤等。因为野生蜈蚣生长慢,供应不足,所以药用蜈蚣一般都是人工饲养的。

7、蛇更不用说,它浑身都可以入药,蛇肉可以延年益寿,治疗病后体弱、关节疼痛等症,蛇胆具有清热、化痰、明目的作用,中国著名的 “蛇胆川贝液”就是治疗咳嗽的良药。此外蛇皮、蛇毒、蛇骨也都是常见的药材。

8、蝎子有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效果。壁虎有祛风,活络,散结的功效,可治疗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蟾蜍的檐酥 、蟾衣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等功能 。

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

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端午节的习俗避开了五毒,因为在老北京人的观念里,农历五月是邪月,据说在这个月里,所有的毒虫和疾病都出去让人生病。这种毒虫数量巨大,被称为五毒。端午节把钟馗挂得像个习俗解释者,赋予了他新的功能。钟馗斩五毒。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得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视为“九毒”之首,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驱邪、消毒、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带动“五毒”是提醒人们注意防病。避“五毒”是“端午节”的初衷。端午节前后,是初夏时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织成老虎的形状。据说老虎能震慑百虫,辟邪,祛瘟疫。

端午节时,古人会将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编织而成的彩绳,系在家中小孩的手腕、脚踝或脖子上,又称“五彩长生缕”,寓意长寿五毒,以避退。古人除了佩戴彩绳,还制作各种香囊,与彩绳相比较,用于祈福。香包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这些香囊大多含有中草药,如熏香、朱砂、雄黄等,使五毒避之不及。这样,当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毒物试图靠近民众时,闻到这些草药的味道就会不战而降。同时,这种香囊不仅具有驱五毒的功能,还成为端午节恋人赠送的小礼物,可谓“虐狗灭虫”。

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草药节”和“菖蒲节”。这些名字都是由当地习俗演变而来的。端午节之际,人们常常在门前悬挂菖蒲和艾草。既能招财辟邪,又能防止蚊子靠近。“端午节到了,五毒醒了。”从端午节的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在庆祝端午节的同时,也通过一些习俗驱赶五毒。端午节,孩子们要带绣有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图案的“五毒包”,寓意以毒攻毒,确保身体健康。或者妈妈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暖蛋,或者把暖蛋在小肚皮上滚几下,一边做一边说“一年都不会痛”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