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
2、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3、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
4、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2006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2009年,我国农历闰五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存在
会有闰月的存在的原因如下:
1、我国的农历春节(大年初一)未出现在夏季,原因在于我国自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调节农历的方法——“置闰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2、置闰法的规则是依据与阳历回归年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来定的。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如果二十四节气从立春排到大寒,那么第奇数个就叫做节气,第偶数个叫中气。
3、农历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表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相较一个阴历朔望月会多出近一天。长此以往,总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必然会没有中气而只剩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被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为什么有闰月 农历闰月规则是怎样的
导读:闰月是农历里会出现的月份,对于闰月的出现,大家新历上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着农历时间来的节日或者过生日的人影响可就大了,我们过年的时间也会延后许多。那么,为什么有闰月?农历闰月规则是怎样的呢?想知道闰月几年一次,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为什么有闰月
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
1、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
2、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3、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
4、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2006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2009年,我国农历闰五月。
农历闰月规则是怎样的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其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其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1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闰月几年一次
两年或三年一次。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我们暂且就把它叫做“阴历月”吧)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又由于这个差额不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字,所以,到底哪年需要增补一个闰月,也并不是很有规律。不过,随着年份的增多,人们总结出了一个“十九年七闰法”的规律,即是说,在十九年里,我国农历大致应该有七次置闰月的年份。到底在哪个月的后面增加闰月合适,要看哪个月与二十四节气差的悬殊而定,因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还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2006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2009年,我国农历闰五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简单答案
会有闰月是因为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农历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有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含有一个闰月。农历为什么要设置闰月呢?这是因为农历历年的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长度约是365.2422日,这个数目比12个朔望月月相变化的周期的总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的总日数少。
由于回归年是寒暑变化的周期,这样若用12个月或13个朔望月为一个历年都会使农历年和季节不相符。譬如每年都是12个月,则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比回归年短11天左右。假若今年是在冬天过春节,那么16年后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闰月计算法: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
中国农历为什么有闰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原因如下: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为什么农历会有闰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原因如下: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为什么农历有闰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原因如下: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为什么农历有闰月啊
会有闰月的存在的原因如下:
1、我国的农历春节(大年初一)未出现在夏季,原因在于我国自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调节农历的方法——“置闰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2、置闰法的规则是依据与阳历回归年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来定的。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如果二十四节气从立春排到大寒,那么第奇数个就叫做节气,第偶数个叫中气。
3、农历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表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相较一个阴历朔望月会多出近一天。长此以往,总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必然会没有中气而只剩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被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为什么有闰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原因如下: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为什么农历会有闰月
会有闰月的存在的原因如下:
1、我国的农历春节(大年初一)未出现在夏季,原因在于我国自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调节农历的方法——“置闰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2、置闰法的规则是依据与阳历回归年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来定的。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如果二十四节气从立春排到大寒,那么第奇数个就叫做节气,第偶数个叫中气。
3、农历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表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相较一个阴历朔望月会多出近一天。长此以往,总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必然会没有中气而只剩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被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