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2、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3、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七月半是中元节,也是我国俗称的鬼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七月半指的是哪个节日
七月半是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七月半”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道家有“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为“天官赐福”的上元节,七月十五为“地官赦罪”的中元节,十月十五为“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七月半是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
习俗活动:
1、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2、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3、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七月半是什么节
七月半,也叫中元节、鬼节、盂兰盆节、斋孤、施孤、亡人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七月半不是在七月十三,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都有什么习俗?
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七月半是法定节假日吗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1、七月半不属于法定节假日,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等,但不属于法定节假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中规定,国家法定节假日为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2、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宗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但是中元节不属于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所以不放假。
3、中元节的由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宗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七月半是阴历七月15日,阳历每年的具体日期都不同。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节日意义:
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七月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七月半是七月十五。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中国习俗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郏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七月十五是什么节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导语: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时间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或者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那么七月十五是什么节呢?如果你想知道七月半是什么节日,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关于七月十五的哪些事吧!
七月十五是什么节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中元节民间也叫作七月半,或者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民间旧称“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农历七月称之为“鬼月”,七月十五称为“七月半”,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有的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在古汉语中,“元”与“圆”相通,中元节,乃是基于“三元”之说,所谓“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日。商代以“天干”计时,周代以“圭表”测影计时,并进一步明确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具体时间,还定出了“朔日”与二十四节气同时并行的节日。即以月的朔望圆缺为记,朔为“上日”,为月之初,又称“元日”,正月的朔日谓之“元旦”,系一年之初第一个传统节日。望日月圆,为月之十五日,称之为“七元节”,系年之第一个望日,大庆大祭,后来发展成“元宵节”。盛夏的月圆望日为“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初冬月圆望日为“下元节”(夏历十月十五日)。中元节的萌芽期一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代甚至远古。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月亮,视月亮为时间、生命女神或男神,每逢月圆之夜都要载歌载舞举行庆典,也就是“跳月”。除了“三元”之外,我国八月中秋节也源于“跳月”。中元节还与我国上古时期迎四时之气、四时祭享先祖的礼俗有关。
关于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来历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装饭菜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孟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孟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
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教徒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中元节的由来另一说是由古代“祭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是用素食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度“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中元节真的会见鬼吗
有人说:“七月半,鬼乱窜”。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鬼。可是,为什么有人说看到过鬼呢?根据心理学来分析,大约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错觉。错觉就是歪曲的反常的知觉。比方,一个迷信鬼而又胆小的人,他在黑夜里走路,就常会因为看一个黑影而吓得出冷污。其实,他所看到的也许是一棵被风吹动的树,或者是动物。由于他胆小,心慌意乱,把看不清的东西错认为是鬼。
二,幻觉。幻觉和错觉不同,它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知觉。例如,一个人生了重病,往往会无中生有地说鬼来拉他,这就是一种由幻觉产生的“见鬼”现象。因为人生了病,身体弱,精神不振,再加上他平时信鬼怕鬼,便产生一种怕鬼来勾命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由于大脑神经紧张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结果就在大脑里凭空想出鬼的形象来。
三、遗觉。我们看见了一种东西,常会遗留下一种印象,这叫做遗觉。比方,一个人死了亲人,他有时会在一刹那间好象看到了亲人。不懂得这个原因的人, 就认为这是见到亲人的鬼魂了。其实,这是过度思念亲人而产生的一种遗觉,四、暗示,暗示有“他暗示”和“自暗示”两种。有人曾经拿一瓶水对许多儿童说:这是一瓶尿。当他把瓶塞打开时,问大家有没有闻到臭味,这时大家都捏住鼻子说,好臭呀!好臭呀!这是一种“他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