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英年早逝的人物有周瑜、孙策、吕布等,下面是简介:

周瑜:出生于175年,死于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

三国时期有哪些英年早逝的人物,他们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说起三国时期的人物,很多人都能随口说出一二。那个时代是乱世出英雄,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当然,有些厉害的人物比较可惜,很早就去世了。我们今天看一下三国里那些早逝的十大人物,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高。每一个去世都影响历史进程。

第一个是孙策,孙策去世后只有26岁,非常可惜。孙策本身可以说是个优秀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东吴就是在孙策的领导下奠定基础的。孙策有个外号叫小霸王,连曹操都害怕孙策。如果他晚去世的话,三国的历史估计会更加精彩。到时候能和孙策抗衡的也就只有曹操了。

第二个是曹叡。曹叡是曹魏第二个皇帝。他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可以说绝对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不过他在位13年就去世了,年仅36岁。如果他不过早的去世,司马懿绝不敢篡权。

第三个是曹丕。曹丕篡汉后,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可惜的是他在位六年就去世了。如果在位久点的话,曹魏的势力会更加强大。

第四个是周瑜。周瑜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道。他和孙策一起起兵,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基础。之后只会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增强吴国的实力。不过他3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如果不是早逝,三国后期吴国的实力绝对会增强。

第五个是郭嘉。很多人都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对郭嘉是极高的评价。国家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远征乌丸的时候去世,只有38岁。在曹操的谋士中,郭嘉的性格和曹操非常合拍,两人都不拘小节。如果他不死的话,曹操在统一南方的时候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第六个是孙登。很多人对孙登不了解,不知道他是谁。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他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不仅孙权喜欢这个儿子,连大臣都非常拥戴他。不过孙登在33岁的时候去世了。也正因为孙登的早逝,吴国政权后来才会因为太子之位而混乱。

第七个是曹昂。曹昂是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可以说曹昂算是曹操的嫡长子。曹昂能征善战,深得曹操喜欢。曹操晚年的时候,还因为丁夫人的事觉得愧对曹昂。如果曹昂不早逝的话,曹丕也没有机会当上皇帝。

第八个是曹冲。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曹冲的聪明不仅体现在这一方面。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曹操多次在大臣前夸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不过个人觉得他虽然聪明,未必能够当好皇帝。历史上的昏君没几个是不聪明的,毕竟曹冲去世的时候太小了,看不出来什么。

第九是陈登。陈登是徐州的名士,他在徐州期间使汉末迭遭破坏的徐州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百姓们安居乐业,“秔稻丰积”。建安初奉使赴许,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以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不仅曹操非常喜欢他,连刘备也很喜欢他。可惜他在39岁的时候去世了,如果不早逝的话,刘备和曹操的关系或许会因为他改写。

第十是马良。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夷陵之战时,马良遇害身亡,年仅36岁。如果他不早逝的话,蜀国又会多一个股肱之臣,蜀汉或许可以存得久一点。

总的来说,这十个早逝的人物对当时影响深远。如果他们不早逝的话,三国的历史或许会更加精彩。

三国英年早逝的名人有哪些 三国英年早逝有什么名人

1、郭嘉(170-207):在曹操庞大的谋臣集团中,郭嘉无疑属于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从征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为曹操屡献奇谋,曹操对他的评价是“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尤其是“遗计定江东”的那一出绝唱,更让人为他的英年早逝不禁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慨。

2、周瑜(175-210):“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这是周瑜和孙策兄弟关系的真实写照。20岁不到就和孙策一同平定江东半壁江山,少年俊杰,英姿勃发。赤壁一战,更加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地位。

3、庞统(179—214):“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音犹在耳,一代奇才却已经陨落在西川落凤坡。

4、孙策(175-200):他父亲死的那一年,他才17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依仗着从各方募集到的五六千兵马,横扫江东,势如破竹,给世人留下了“假使老夫有子如孙郎,夫复何求”的艳羡和“狮儿难与争锋”的雄姿。

三国有哪些英年早逝的人物

有很多。
1.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2.孙策: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3.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意未遂,奈何死乎?”这是太史慈临终的遗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太史慈的遗言不是善言,但却道出了所有早逝战将们的悲哀。逝世年仅41岁
4.陈宫:是殉吕布而死!吕布不算英雄,死得更没骨气;但陈宫却依然殉主了,是铁铮铮的忠义之士!不过换个角度看,陈宫也是殉了自己的理想:和曹操斗争到底!曹操最早消灭的诸侯是吕布,不过与其说吕布是曹操早期的对手,倒不如说是陈宫。在曹吕争雄的过程中,陈宫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凡吕布听陈宫话的时候,曹操丝毫占不到便宜;凡吕布一意孤行的时候,结果无一例外的失败!如果吕布稍微有点刘备的“敬贤”,他和陈宫一武一文就绝对是三国最佳拍档之一。真的这样,说不定三国鼎立就变成“四国争霸”了!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事”。可惜陈宫两次都择主都择错了:曹操不是仁者,吕布不是成大事者;所以自己的满腹韬略不得施展。陈宫的死,无论对三国的进程还是对后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死得可惜!
5.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带领庞统攻打刘璋,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可见刘备对他很是器重
6.法正,法正和庞统是刘备所喜爱的2大要员,2人死了,刘备的悲伤程度远远超过关羽给孙权砍了时。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刘备欲征吴,众将劝阻不了,孔明说:如果法正在,就可以劝阻住。
7.杨修:死得太冤了!但是,他的死似乎也是必然的:因为他太有才华了,连弥衡都承认“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更不应该的是,他总爱耍小聪明。孟子曾经说过这样句话:“其为人也小有才,不懂君子之大道,其才也足以杀其身。”这句话在杨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解释。每个看《三国演义》的人,看到杨修之死都不可能不摇头长叹:一是 叹息杨修的命运和才华,一是联想到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一切而慨叹。杨修确实聪明,也 确实有几分才华,但他却缺少那驾驭才华的“道”。所以他不是真正的恃才傲物,而是在“恃柴玩火”,最后终于烧到了自己身上!《三国演义》描写杨修的文字不多,但杨修这个人却栩栩如生。只要知道“三国”的人,就知道杨修之死;知道杨修之死的人, 都身不由己的联想:我会不会也成为杨修?所以说,“杨修之死”对后代的影响难以估 量,穿越了历史的界限,几乎所有的三国人物都不能比拟!“读书人一声长叹!”
加上1楼的周瑜

三国时期英年早逝的人物,你知道有哪些吗?

李典:曹操军中的主要将领,史载他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和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二十二岁成为家族领袖,并成为中郎将,死于36岁。

何?(?—190):字伯求,东汉末年名士,南阳襄乡(湖北襄阳)人。一生中参与了两次刺杀,第一次是与太傅陈藩等80多太学生刺杀王甫,曹节等宦官,但宦官已经掌握了北军,因此刺杀失败。因党祸逃亡了二十年。党锢结束后被何进录用,后来董卓进京,有谋划刺杀董卓,结果又失败了,在狱中自杀。

祢衡(173-198):字正平,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人(《山东通志》载祢衡为今乐陵人)。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冒犯刘表,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

曹彰(?-223):虽然不知道曹彰出生时间,但从他的兄长曹丕(出生于187年)、弟弟曹植(出生于192年)来分析,曹彰死时当是三十二、三岁左右。

郭嘉(170-207):从征11年,为曹操屡献奇谋,曹操对他的评价是“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孙策(175-200):他父亲死的那一年,他才17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依仗着从各方募集到的五六千兵马,横扫江东,

庞统(179—214):“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音犹在耳,一代奇才却已经陨落在西川落凤坡。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209)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病逝,年仅36岁。

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又在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少数民族。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张绣

戏志才,或志才为字,名不详,东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经荀?萍觯?晌?懿偈窒履笔俊N?硕嗄甭裕?懿偈?制髦兀?恍以缱洹K?篮螅?萍隽斯?巍?/p>

曹?保?04-239)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文帝病危,曹?北涣⑽?侍?樱?牡鬯篮笤诼逖艏次弧N好鞯墼谖黄诩渲富硬苷妗⑺韭碥驳热顺晒Ψ烙?宋狻⑹竦亩啻喂シィ?⑶移蕉ㄏ时埃?ッ鸸?镌ǎ?挠薪ㄊ鳌N好鞯弁持魏笃冢?笮送聊荆?⒂谙砝帧>俺跞?年(239年),曹?辈∈庞诼逖簦?蹦耆?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1]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十七岁时随父亲坐禅去钱塘,中途遇见海盗打劫,指挥众人,让海盗错以为有官军。

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诸县,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孙坚与朱隽以数千义军击败数万贼军。

后来在讨伐韩遂边章,黄巾军,董卓,屡立战功。

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阵,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三国演义英年早逝的有哪几个?

三国时期,人们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不好,再加之当时的人们穷困潦倒还喜欢打架,打伤了有可能伤口感染就一下子过去了。但是就是这样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正常年龄也要到50岁左右,不到50岁的话基本就是属于英年早逝了,那《三国演义》里面早逝的这些人都有谁呢?第一位孙策26岁,第二位太史慈41岁。

孙策:孙策的大名不用说了吧?孙权的长兄,孙坚的长子,在《三国演义》中的名号叫做“小霸王”正是这样一个小霸王,最终在狩猎途中被刺客所伤,一命呜呼。

太史慈:这也是个名人,小时候学习的课文里面还有他讲的话呢。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意思就是人马上就要死的时候,说的话都是好话,人也变得出奇的善良。鸟在要死的时候就是叫声都是悲惨的。

这两位其实都没有超过50岁,基本上都是属于英年早逝类型的,十分可惜。

在三国时期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谋士都有谁?

曹魏的郭嘉,蜀汉的庞统,东吴的周瑜,这三个人物都是英年早逝。

郭嘉

郭嘉字奉孝,在曹操庞大的谋臣智囊集团中,郭嘉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也是曹操最信任的一个谋士。公元196年在荀彧的推荐下投奔了曹操。他在追随曹操的11年征战生涯中,曹操的事业就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在他去世之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就遭遇了著名的赤壁大败。曹操在赤壁败退之后不禁发出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和“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慨。历史上有记载说曹操觉得周围的谋士中郭嘉是最年轻最信任的一个,曾经是准备把他作为将来托孤之人,就如同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了。

庞统

庞统字士元,他的叔父是东汉大名士庞德公。他是与诸葛亮、法正齐名的蜀国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号称“凤雏”。他积极的参与和策划了刘备攻取益州的战争,可惜在攻打雒城(现今的四川德阳广汉一带)的战斗中庞统亲自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而战死。刘备对此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庞统只比诸葛亮大两岁,如果他的寿命能够再长一些,他会在三国期间有更大的作为。当然他的去世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诸葛亮,否则诸葛亮后来可能就不会在蜀国有那么大的权力,如果诸葛亮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他可能也就不能取得后世传诵的伟大成就了。

周瑜

周瑜。20岁不到就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半壁江山,更是和孙策分别娶到大小乔,可谓事业、家庭都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三国鼎立的赤壁一战,更是以几百只草船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赤壁之战也带他走向事业的巅峰。其实周瑜的死有两种说话,其一: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的写成了妒才如仇的人,更是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话。其二:也是正史记载的,周瑜的疾病而死,可谓天妒英才,让吴国看著有点希望又破灭了。

结语

郭嘉堪称算无遗策,尽管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对手依旧可以找到其弱点,最后变劣势为优势,智力上非常绝。庞统洞悉人性,洞察时局,以人性的弱点和天时地利因素相结合,制定了非常绝妙的策略,刘备因此蛇吞象拿下益州。周瑜本人的手段更绝,以世家自己的优势洞察、分化同阶级的士族,利用士族之间的钩心斗角和家族利益当作突破点,轻而易举拿下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