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荡寇志》记载,吕布的画戟重二十四斤,在《三国志平话》中吕布之戟长一丈二。

方天画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主要使用者有吕布等人。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吕布用的是什么兵器?

吕布使的是什么兵器

方天画戟

吕布用的武器是什么

吕布使用方天画戟。+赤兔马

方天画戟(jǐ),古代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三国时期的大将吕布就使此兵器,用此方天画戟出神入化,在三国大将的排行中稳做第一。

画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也有人叫它方天画戟。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从功能上看应当属于一个种多功能的武器,其使用方法肯定要求很细致,技术含金量高。使用之不但要求体力还要求脑力。所以这玩意,在古代属于高科技~~~

画戟上的方天,可与上天相比之意。画,用画装饰的或以图案等装饰的,也指皱纹、纹缕。所以方天画戟的意思就是可与上天相比的画戟,命名多有夸张意,旨在说明该戟有多厉害,使用者一定不凡。

三国演义中吕布用的是什么武器???

至于吕布所用的兵器历来都有争议,演义中的“方天画戟”已经深入人心。在正史记载中,吕布虽然有两次用“戟”的记录,但他用的都是手戟,而且都是短兵相接。

《汉末英雄记》记载:“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可见,吕布的兵器实际是后汉三国使用最普遍的长兵器---矛!

那么这样算来,吕布的形象就全了:胯骑骏马,弯弓别箭,小戟随身,手持长矛,全身贯束。

吕布用的什么兵器?叫什么名字?

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原也不是吕布的拿手武器,他是持矛的。《后汉书·董卓传》说:“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勒令进,遂入门。(李)肃以戟刺之,郸裹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那么,“辕门射戟”的戟是谁的?《三国演义》说:“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来!”这无非是小说家的点缀。《三国志·吕布传》不然。此书说:“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那显然不是吕布自己用的戟。 吕布的矛,在郑德辉《三战吕布》中变成方天画戟;和他对阵的张飞拿的是丈八矛(《三国志》已有张飞持矛的记载),关云长是三停刀,刘备是双股剑,同《三国演义》写的差不多一样了。这也许便是宋、元的说书人或编剧家的创造。这种演进是合理的,因为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姿采生动。

吕布用什么武器

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

其中引用英雄记曰:郭汜在城北。激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可见历史上吕布的武器并无什么特别,也仅是“矛”而已。后来在通俗演义中吕布被刻画成方天画戟的形象。

另外,吕布的马到是有案可查的:

三国志魏书七: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一]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

遂破燕军。另引曹瞒传曰: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用的什么兵器

真实的吕布用的是矛,这也是三国时期大部分武将普遍用的武器,并不像小说里面描述的,有各种各样的独门兵器,方天画戟那时候只是仪仗队搞仪式时用的仪仗武器,不能用来打仗。

吕布历史上真正用什么兵器

应该是长矛

吕布用的是什么武器?

方天画戟,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只是它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九城网页游戏热血无双中详尽的描述了此事

吕布用的武器叫什么名字

吕布 吕布字奉先,擅长骑射,武力过人,闻名于幷州;刺史丁原用布为主簿。董卓入京后,诱使吕布杀死丁原,率其众来投。董卓大见亲侍,令布为骑都尉,随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杀布,布惧,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杀掉了董卓。卓党李傕等啸聚为贼,攻打长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后投靠袁术、袁绍、张杨,最后在张邈、陈宫的策划下入主兖州,与曹操展开数度激烈的争夺战,先胜后败,投靠徐州的刘备,屯兵小沛。吕布趁刘备攻袁术之机夺取了徐州,后在曹操的调解下与备和解。袁术攻打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为赌注,使袁军退却。袁术起兵伐吕布,为布大败。但后曹操和刘备联军攻打,困守下邳。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纳群下之言。曹操堑围三月,吕布军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吕布亦就缚,与陈宫、高顺被戮于白门楼。吕布性情轻狡反复,唯利是图,注定了其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大业的命运。 看过三国戏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吕布年少英俊,白面无须,手中方天戟,纵横驰骋,英勇无敌。舞台上虽然不曾出现真马,也能想象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是如何神骏。 这里面就有真有假,教你一时分不清哪些是历史人物的原型,哪些又是文艺家的创造。 吕布当然也有过年轻的时候,不过那是汉灵帝初年的事。到献帝初平元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已是三十过外的人,没有资格当“小白脸”了。他死于建安三年,应该超过四十岁。证据是在“辕门射戟”那场喜剧中,吕布曾称刘备为弟,而建安三年刘备已经三十八岁。不过被张飞吓怕了,改称为兄。最后曹操大军水淹下邳城,吕布被擒,于白门楼上处死。 不论小说里还是舞台上,开头时,吕布都是挂著胡子的;也不管演《凤仪亭》还是《白门楼》,仍旧是这般扮相。有证据么?也有。 元代刻印的《三国志平话》有插图,其中一幅图《吕布刺董卓》,貂蝉站在院子里,吕布却手持宝剑,把董卓从床上拖下来,举剑砍去。那吕布就挂著三绺长须。另一幅是《水浸下邳擒吕布》,那吕布走出下邳城,中了关云长一箭,画面上还是那把胡子。 《孤本元明杂剧》里,元代剧作家郑德辉写的《虎牢关三战吕布》,后面注明吕布的打扮,正是“三叉冠雉鸡翎”加上“三髭髯”。 由“三髭髯”变成白面无须,很可能是首先出现在明代的舞台上以后继承下来,直至今日。 方天画戟原也不是吕布的拿手武器,他是持矛的。《后汉书·董卓传》说:“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勒令进,遂入门。(李)肃以戟刺之,卓裹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那么,“辕门射戟”的戟是谁的?《三国演义》说:“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来!”这无非是小说家的点缀。《三国志·吕布传》不然。此书说:“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那显然不是吕布自己用的戟。 吕布的矛,在郑德辉《三战吕布》中变成方天画戟;和他对阵的张飞拿的是丈八矛(《三国志》已有张飞持矛的记载),关云长是三停刀,刘备是双股剑,同《三国演义》写的差不多一样了。这也许便是宋、元的说书人或编剧家的创造。这种演进是合理的,因为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姿采生动。

三国时期战神吕布用的兵器叫什么名字啊?那套铠甲叫什么啊?

众所周知,方天画戟从来没有在实战中使用过,它只是一种仪仗用器具。可是,为什么汉末三国吕布使用方天画戟却深刻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呢?是罗贯中写错了吗,就如他写关羽的武器是汉代本没有的长柄青龙偃月刀一样?但是,罗贯中可能会将当时的武器,硬安在一千多年的汉朝,却不大可能把当时也不作为武器的方天画戟搬入演义。何况,《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精妙之处种种毕见,都可以体现出作者是比较了解军事和战争的,为什么会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呢?可以仅仅归结于罗贯中受民间传说的影响,故意不加甄别吗?还是让咱们来仔细整理一下演义,看看原文是怎样的。

演义中,从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到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鏊兵,白门楼吕布殒命”,其中吕布出现的情境下,经统计,提到吕布所使用的武器,共有“戟”字五十四处,其中“画戟”十四处——

1. 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2.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

3. 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

4. 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

5. 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

6. 卓抢了画戟,挺著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绩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

7. 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来。”布提画戟在手,纪灵、玄德尽皆失色。

8. 令左右接过画戟,去辕门外远远插定。

9. 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著!”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采。

10. 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11. 当下吕布射中画戟小枝,呵呵大笑,掷弓于地。

12. 布曰:“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

13. 宋宪赶退左右,先盗其画戟,便与魏续一齐动手,将吕布绳缠索绑,紧紧缚住。

14. 宋宪在城上掷下吕布画戟来,大开城门,曹兵一拥而入。

所谓画戟,可以解释为杆描彩绘的普通戟兵,应该是戟援上扬,演变为小枝的汉代戟式。而演义中提到“方天画戟”,或者简略写作“方天戟”的,只有三处——

1. 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2. 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倒拖画杆方天戟,乱散销金五彩幡。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

3.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除第一处外,后两处都出现在配合小说行文的诗和赞中。大家知道,《三国演义》中原创的诗词,都颇粗鄙,接近于民谣,可能其来源也是民间话本和说书,因此其中使用一些俗语,在武器名称上有讹误,是可以理解的。而第一处,出现在董卓、丁原对峙于温明殿上——这种朝廷会议,怎么可能允许官员的护卫携带兵器呢?吕布所执的,应该是,也只能是仪仗用戟,而非本身上阵使用的兵器。

综上所述,吕布并非使用仪仗用方天画戟上阵,就这个问题上,《三国演义》基本没有错误,只是市井相传,走错了方向而已。就如《西游记》中,沙僧使用的明明是无头的禅杖(看清代木刻插图本就可以清楚这一点),而现在人的印象中,都变成方便铲了一样。可惜手头没有罗本,如果发现那两首有“方天戟”字样的诗都是毛本自作主张添加的话,就更加可以肯定罗贯中......

吕布用的武器是方天画戟吗?

在很多小说作品中,那些武功高强的人,普通都会有一件趁手的兵器。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运用的武器是方天画戟。一人一戟,居然和关羽三兄弟斗上几百个回合也难分胜负,这个方天画戟终究是何来头?为什么会成为吕布的兵器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方天画戟原本的样子,史书中有记载方天画戟原来并不是一种兵器,它主要是在帝王出行的时分,随行的兵士手持的一种仪仗之物。皇帝出行的时分,队伍会排的很划一,兵士们人手一把方天画戟,和举着龙凤绣旗的兵士一同排成队,护送帝王出行。

再看这方天画戟的本来的外形,它的戟杆上有彩绘,主要是用来做装饰的。在戟的最上方,有一对月牙戟耳,成井字状。用这种兵器来做摆设,看上去特别威严奢华。所以在那个时分,方天画戟是很少用到战场上的。由于方天画戟关于运用者的请求比拟严厉,能将方天画戟使得很溜的,普通都是一些力拔山河的勇士。

再来说这方天画戟为什么能入得了吕布的法眼。方天画戟几乎就是神器,它有几大优势,首先它能够当枪使。在三国时分,很多人的兵器就是长枪。在战场上,比拟长的兵器是比拟占优势的。方天画戟就能够当枪使,它有着金属的枪尖儿,长度能到达3米,在战场上用起来特别随手;第二就是它能够当斧子运用,戟尖旁边的戟耳,就像月牙一样,这使得它自身的能力又增加了不少;第三就是能够当钩运用。大家都晓得钩子杀伤力十分凶猛,假如将钩子戳中敌人的身体,再拉出来的话,人的身体就会血流不止。所以说这个方天画戟是一种可攻可守的武器,汇合了多种兵器的优点,能力极大。

那么为什么在三国的战场上,运用方天画戟人不多呢?这个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了,想使得动方天画戟,力气和膂力都有极高的请求。而方天画戟由于结构的缘由,假如对方用一些精巧的武器锁住方天画戟的,会让方天画戟堕入被动,运用者也会受制于人,处于风险之中。

所以,普通人是不敢随便应战方天画戟了,也只要吕布这般武功高强、力大如牛之人,才干将方天画戟在战场上使得虎虎生风,假如换作其别人的话,可能不只不会发挥出方天画戟的优势,还可能霎时就被他人制住,小命难保了。

吕布的武器是什么

据《英雄记》记载,吕布的兵器最有可能是后汉三国时使用最普遍的长兵器——矛!那这样看下来,吕布的形象也有个七七八八了。大抵是胯骑骏马,小戟随身,手持长矛,全身贯束的英俊少年。扩展资料

看《三国演义》时,吕布给我们留下年少英俊,白面无须,手持方天画戟,纵横驰骋的印象。可见,吕布是耍戟的高手! 在《三国志平话》等书中所写,吕布的方天画戟有一丈二长,二十四斤重,戟杆上的彩绘装饰有“八荒火龙”般的`气势,十分霸气。

吕布使方天画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这个说法都出自话本。在正史中,虽然有两次提到吕布用“戟”的记录,但他都是用的手戟,是东汉末年常见的近战防身武器。而且,方天画戟这柄兵器在历史上通常用于祭祀礼仪,实战中则较少用到,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极高。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兵器叫什么名字

吕布:赤兔、方天画戟

赵云:白龙、龙胆

典韦:狂歌双戟

关羽:赤兔、青龙偃月刀

张飞:破军蛇矛

黄忠:旋风斩

诸葛亮:朱雀羽扇

魏延:乌骓、双极星

甘宁:霸江

周泰:晓

凌统:惊涛

陆逊:飞燕

张辽:青龙锔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