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点:两人都是一表人才,出身显贵,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刘表是皇室宗亲,又是“八骏”之一,两人名气都很大。对于治理一州之地,麾下都有管理人才。

不同点:

1、性格不同:袁绍纨绔子弟,刚愎自用,目中无人,标准的伪君子。刘表谦谦君子,礼贤下士,道貌岸然。

2、袁绍号召力强,利用家族势力及影响召集人马,精兵强将,也有一些能干的谋士,权力很大。刘表的影响力差一些,主要依靠荆州士族起家,属于财团的代表,权力受限较大。

3、战略不同:袁绍要得取天下,做皇帝,对各路军

三国演义中刘表和袁绍的异同 刘表和袁绍的异同有哪些

1、刘表和袁绍的相似之处:出身高贵,众望所归。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阳袁氏,刘表是汉室宗亲。孤身赴任、白手起家。刘表被任命为荆州牧的时候,只有自己一人单骑赴任,后来刘表在襄阳县招揽到蒯良、蒯越兄弟二人作为军师,黄祖、蔡瑁等人作为武将,然后讨伐各地不服从的豪强,才终于实现割据荆州。袁绍同样是孤身赴任。董卓为安抚袁绍而任命他为渤海太守,袁绍顺势前往渤海发展势力,但是冀州牧韩馥是董卓的党羽,袁绍实际上只控制南皮一县,以后借讨伐董卓成为盟主,才开始一飞冲天。都有一个凶悍的后妻。而且后妻都偏爱少子,拥护少子反对长子,造成家族内争。都是在家族最需要他的时候死去。袁绍去世前,成功镇压了河北受曹操煽动发生的叛乱,稍微恢复了袁家的威势,使曹操不敢北伐。刘表去世前,曹操正准备倾尽中原之力讨伐刘表,走到路上才知道刘表死了,于是顺水推舟带着军队去打孙权,才造成了赤壁之战。

2、刘表和袁绍的不同之处:刘表多有防御战,而少有主动出击;袁绍多是主动出击。刘表看中名声,而袁绍看中实际利益。刘表对人才的看重有限,而袁绍比较能任用人才(虽然有臧洪的反例)。

三国演义中刘表和袁绍的异同

刘表和袁绍的相似之处:

出身高贵,众望所归。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阳袁氏,刘表是汉室宗亲。

孤身赴任、白手起家。刘表被任命为荆州牧的时候,只有自己一人单骑赴任,后来刘表在襄阳县招揽到蒯良、蒯越兄弟二人作为军师,黄祖、蔡瑁等人作为武将,然后讨伐各地不服从的豪强,才终于实现割据荆州。袁绍同样是孤身赴任。董卓为安抚袁绍而任命他为渤海太守,袁绍顺势前往渤海发展势力,但是冀州牧韩馥是董卓的党羽,袁绍实际上只控制南皮一县,以后借讨伐董卓成为盟主,才开始一飞冲天。

都有一个凶悍的后妻。而且后妻都偏爱少子,拥护少子反对长子,造成家族内争。

都是在家族最需要他的时候死去。袁绍去世前,成功镇压了河北受曹操煽动发生的叛乱,稍微恢复了袁家的威势,使曹操不敢北伐。刘表去世前,曹操正准备倾尽中原之力讨伐刘表,走到路上才知道刘表死了,于是顺水推舟带着军队去打孙权,才造成了赤壁之战。

刘表和袁绍的不同之处:

刘表多有防御战,而少有主动出击;袁绍多是主动出击。

刘表看中名声,而袁绍看中实际利益。

刘表对人才的看重有限,而袁绍比较能任用人才(虽然有臧洪的反例)。

历史上的袁绍,和三国演义中有何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袁绍并没有三国演义当中描述的那么表里不一,善妒人才和不堪一击。

三国演义当中对袁绍的描述是比较负面化的,说袁绍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善妒人才,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但是实际上历史中的袁绍口碑非常好,一生的功绩也非常高。

一、三国演义袁绍自负

三国演义当中对袁绍的描述是有一些偏颇的,袁绍的手下人才非常的多,所以袁绍才有了先天的优势,在讨伐董卓时被诸侯推向了领导地位,但是袁绍本人却比较的善妒,特别容忍不了自己的手下比自己更加聪明。小说当中也有对袁绍妒杀人才的一些描述,为的就是表达袁绍一无是处的形象特点,因为袁绍的外宽内妒的做法,让他损失了很多的才能将士,之后才在官渡之战中,因自负导致了自己兵败而归,被曹操诛杀。所以三国演义当中的袁绍除了一无是处之外,还非常的善妒,完全就是一个失败领袖的形象。

二、历史上袁绍政绩卓越,深受百姓爱戴

但是历史上的袁绍跟三国演义当中的描述是完全不一样的。袁绍是东汉末年的最强大的军阀统治者,并且他还有汉末群雄的称号,袁绍出身名门,文化修养和武力修养都非常的高。之后也是一度与董卓平分秋色,最终统一了河北,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了最高,袁绍在统治河北的时候治理河北的政策非常的宽松,为百姓办事,广招人才,所以历史上的袁绍绝对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领导。后来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病逝,河北的百姓也是全体悲痛,挥泪送别,说明袁绍本人在老百姓的心中口碑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历史上的袁绍勤政爱民,有勇有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领袖。

历史上的袁绍形象是非常正面的,他政绩卓越,爱护百姓,修养很高,但三国演义当中的袁绍自负自大,善妒才能,一无是处,所以这两个形象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性格,还是政绩,还是行事风格,三国演义中的袁绍都与历史上的形象不同。

袁绍和刘表因何事结怨?为什么要打刘表?

袁绍和刘表是一路的,和刘表有隙的是袁术 看下面

(袁术)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至于原因很简单啊 刘表是当荆州刺史时 袁术想借孙坚之手谋夺荆州 详情看下面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表曰:“宗贼甚盛,而众不附,袁术因之,祸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表顾问越,越曰:“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术等虽至,无能为也。”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论也。异度之计,臼犯之谋也。”遂使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其众,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南遂悉平

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

刘备先后投靠过曹操、袁绍、刘表等,他与反复无常的吕布又有何区别呢?

三国演义》是部读不完的厚黑大全,作为中国的经典代表作,留给世间太多的争议与遐想,诸多历史人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令人执笔赞叹。且不说曹操的白脸多奸诈,也不论红脸的关公有多忠义,夹杂在两者之间复杂性格的刘备吕布也是颇让人争议的。其实,翻看《三国演义》整部书,就能发现刘备与吕布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漂泊半生,反复无常。要知道,三国的主题就是忠义思想。而刘备吕布,却在里面的表现与之多有差池。先看刘备,自斩黄巾起义到吴蜀联盟。开始投奔的是公孙瓒,之后就是陶谦,然后又是曹操,接着袁绍,最后刘表,荆州覆亡之后,就与孙权联盟,赤壁之后,两家又在荆州问题上较劲,就不乏刘备的反复无常。

而吕布也较为典型,开始跟随丁原,接着又是董卓,后来事张杨,最后投奔刘备,下邳城破想投靠曹操,不成被杀。这样看来,其实刘备的前半生也是如吕布一样,属于反复无常型的。但是,为什么刘备的名声要吕布好呢?吕布的反复无常不仅给自己带来“三姓家奴”的小人名声,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而刘备的名声,却是被传颂千里,甚至有人杀妻供食,代表着大汉皇叔的厚恩威德。首先,从信方面,刘备与吕布都是站不住脚的。俩人曾事多主,在信德被人质疑的。吕布就不用说了,只见其利的小人,无信义可言。而刘备在当时是皇叔,这方面立不住脚的话,也就亏了半生奔波。在投靠袁绍时,冀州方面就对这位皇叔的信义表示了怀疑。

不过,刘备毕竟是皇叔,并且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名望,又是跟曹操作对的,袁绍还是收留了他。但,并不代表信任他,这就是刘备在之前的事多主行为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从情方面,这是对刘备最大的益处。刘备爱哭,所动就是情。在对待兄弟上,是手足之情;对待谋士上是三顾茅庐,完全计从的信任态度;对待爱将,就是甩儿子;对待老百姓,更是要投江谢罪了。

在徐州,是经过陶谦的三让,让大家知道了刘玄德的深明大义。在刘备所事的多主里,除了与曹操刘璋在后来直接做对外,其他的人,刘备几乎没有与之发生过冲突,而且曹操和所谓的兄弟刘璋并没有得到刘备的直接谋害。但吕布就不一样了,几乎都是在得过所害人的恩惠之后,而踩着原主的肩膀爬上去的。

丁原原是其义父,被一匹宝马和财宝所惑而成了其高升之路;董卓是其义父,却为了一个女人而将之杀死;刘备好心收留吕布,却反被其谋夺地盘。种种举端,皆为见利忘义的小人行径,情义对吕布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他挑战了中国最传统的价值观,而刘备在这一点做的相当到位,所以刘备的名声要比吕布好。第三,《三国演义》本以刘汉为正朔,其他皆为贼臣。曹操在统一中国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后人代汉,故也落得个白脸奸臣的名声罢了。

而吕布,本属于三国里的杂牌,靠不上三大势力的边,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更是令卫道士们嗤鼻。但是,刘备就不一样了。他是汉朝的皇叔,始终代表着正义的一方。本来就是刘家天下,刘备取西川做大是应该的。

天府之国这么个好地方,刘璋父子暗弱,应有德才者居之。最后的西川归属,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所以刘备在舆论上也是占领了风头,这是连曹操都无法企及的。所以说,刘备的反复无常事多主,是龙藏浮云间,包络宇宙而隐忍,属蹈光养晦,恃机待发。而吕布就是见利忘义,踩着原主的脑袋往上挤,实属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