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他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

《三国演义》谁写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但是并不是他原创的,而是将民间流传的关于三国的故事,并更具正史,揣摩言辞等等,重新编撰而成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在里面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观念等等。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小说主题: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三国演义》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三国演义作者详细讲解

罗贯中的作品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国演义》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他根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讲史平话等资料加工编写而成。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三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矛盾斗争过程。

这部小说的思想倾向是“尊刘抑曹”,反映了作家的正统观念,但更主要是由于曹和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不同的路线和策略。

《三国演义》的作品理念

《三国演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寡廉鲜耻,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战胜了孝悌礼让、忠诚信义等伦理观念;暴政强奸了仁政,兽性代替了人性;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道德关系不得不让位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市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