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简介:

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2、《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在什么时候?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在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罗贯中是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社会影响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侍卫被擢拔为荆州将军,家人皆大喜祝贺,唯此人不乐反哭,众人奇怪,问原因,此人答道:荆州这地方,连关公关爷爷尚且守不住,现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这则载录于《竹叶亭杂记》中的趣闻,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三国演义》对后人精神世界影响之深,都已经让这位老兄拎不清文学与现实了。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在明隆庆三年(1569)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

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什么时候所写的?

三国演义写于元末明初,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具体年份不详。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发生在什么时期?

《三国演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演义故事主体起于黄巾起义(公元184年至公元188年), 终于孙皓归降司马炎(公元280年),至此三家归晋,天下重归一统。

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三国的结束: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公元265年,已在2年前灭亡蜀国的曹魏政权,被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取了皇位。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曹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三国时代,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建国后的西晋并没有因为此前的篡位而内部动荡,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励精图治。

他一面以怀柔的策略安抚蜀国遗老遗少,减少征服带来的矛盾。一面安排能臣强将羊祜、卫瓘、司马伷到荆州-临淄-徐州等军镇要处,准备南征东吴。

在这些人中,又以羊祜最为积极。他镇守荆州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卒、积极备战,还用计谋使吴国解除了距离襄阳700多里的石城守卫。

这使晋军得以解放一半的士卒用于屯田,收获了可以供应10年的储备粮。不但如此,他还制定了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攻吴的策略,献给晋武帝。

晋武帝满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让本该回京的益州刺史王濬继续留任备办舟船、训练水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演义是什么时期的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掌权,黄巾军起义。 三国鼎立形势图公元189年,震惊朝野的董卓之乱爆发,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中,一代枭雄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重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两家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军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烧死溺死者甚重,不得不放弃荆州,退守北方。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日后三国的格局。后占据荆州的刘备又夺取了益州,而孙权则从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13年,曹操称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封地。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公元220年,曹丕废黜了汉献帝,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王朝灭亡,历史正式进入了三国时期。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登基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公元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大权尽落于司马氏之手。公元263年,掌握了军政大权的司马昭下令伐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了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南下伐吴,孙皓出降,东吴灭亡。
可以看一下央视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还有最近热播的新版三国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是个大问题,这里简明地说一下核心脉络。
首先提一头一尾两个概念。一头是指祖本,即罗贯中原作,这个现在是见不到的,连其出现朝代都难以确定,很遗憾。一尾是指毛本,即现在市面上通行的120回本,这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本子,绝大部分读者读的就是毛本。
然后说两大分支。演义的版本源流中含有两个大的分支,一是《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以嘉靖壬午本为代表,后者以叶逢春本为代表。嘉靖壬午本、叶逢春本也恰好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两个本子,都刊行于明代嘉靖年间,嘉靖壬午本比叶逢春本还要早几十年,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传承关系。很多学者认为,《三国志传》系统的源头本子,比《通俗演义》系统的源头本子,还要更接近祖本。
有些网友认为「嘉靖壬午本=祖本」,这一认知是错的,把嘉靖壬午本称为「罗本」也是不确切的。嘉靖壬午本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完整本子不假,但其内容与祖本的差别可能相当大,比叶逢春本内容与祖本的差别还大。演义爱好者如果认为嘉靖壬午本比通行本(毛本)更接近祖本,那是正确的,但如果认为嘉靖壬午本在目前能见到的所有本子中最接近祖本,那就不对了。
评本是《通俗演义》系统流传到晚期时的产物,在评本的小家族中,李卓吾评本相对较早,毛评本、李笠翁评本、钟敬伯评本是李卓吾评本之后的分流。毛宗岗评本在出现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市面上最流行的版本,现在书店里卖的四大名著,其中的《三国演义》都是毛本。
因为毛氏父子对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以至于在有的情节上,嘉靖壬午本、叶逢春本、黄正甫本内容是一致的,而毛本内容与之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