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孙策所败。王朗在逃亡失败后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谁被诸葛亮骂死的

被诸葛亮骂死的是王朗,这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艺术效果所杜撰的情节。

王朗,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被举孝廉,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孙策所败。王朗在逃亡失败后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诸葛亮骂死了谁?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是谁?

诸葛亮骂死王朗之说

《三国演义》第93回写到诸葛亮首次北伐,夺得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之后,魏主曹睿急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率领20万大军抵御蜀军。两军对阵之前,王朗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不料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尽管王朗大谈“天命”,要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却丝毫说不动诸葛亮,反而被诸葛亮痛斥一番,被骂成依附叛逆、罪恶深重、不知羞耻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诸葛亮还严厉质问他:“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又羞又怒,竟“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其实,这个情节完全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和《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即“一出祁山”),而扬言要由斜谷道取d城,命赵云、邓芝出箕谷以为疑军。魏国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抵御赵云,魏明帝曹睿亲镇长安,命右将军(按:据《三国志・魏书・张A传》,应为“左将军”)张A抵御诸葛亮。张A大败蜀军前锋马谡,诸葛亮撤回汉中。由此可见,“一出祁山”时,曹真根本没有与诸葛亮交过锋。

?其次,《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云:“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从“出秦川”三字来看,当是指建兴六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陈仓。这一次,战事由曹真指挥,但在第一线抵御蜀军的是陈仓守将郝昭,前去增援的则是曹真部将费曜等;曹真身边倒是有军师,但军师却是杜袭,而王朗则已在这年的十一月去世了。

?再次,综观王朗的一生经历,不仅从未任过曹真的军师,而且从未与蜀军对阵,更谈不上与诸葛亮进行舌战了。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史实来看,都不存在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可能性。

?不过,罗贯中虚构这个情节,也不是毫无因由的。原来,王朗在曹丕篡汉之际,曾积极上表劝进;曹魏建立后,他更是官运亨通,先后任司空、司徒,位居三公。他自以为攀龙附凤,卖力地吹嘘曹魏代天受命,堪称“正统”。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他曾写信给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又以老朋友的身份写信给蜀汉司徒许靖(其实许靖这时已经去世),要许靖说动刘禅,“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三国志・蜀书・许靖传》注引《魏略》)。为此,诸葛亮曾写了一篇《正议》,严厉驳斥了王朗和魏国其他大臣的劝降之辞。在“拥刘贬曹”的罗贯中看来,王朗为虎作伥,应该不得好死;加之王朗恰好死于诸葛亮首次北伐那一年,于是信手拈来,巧加点染,为王朗安排了一个极不光彩的结局。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死的是谁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死的是哪个

1、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七十六岁高龄,与大都督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2、诸葛亮骂王朗的对白: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诸葛:正是。

3、王: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4、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5、王: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6、诸葛: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7、王: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命所归也。

8、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9、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10、诸葛: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

11、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12、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13、王:诸葛村夫,你敢。

14、诸葛: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15、王:我、我、我。

16、诸葛: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17、王: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真正被诸葛亮骂死的人,不是演义中的王朗,而是历史中的谁?

随着了解《三国志》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骂死王朗,那么历史上真正被诸葛亮骂死的人是谁,答案是在历史上诸葛亮没有骂死过任何一个人。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羞死曹真,气死周瑜,可以说是口若悬河,舌如利刃,不用一兵一卒就能置对方于死地的厉害角色,特别是小说中间部分,诸葛亮上识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甚至能够呼风唤雨未卜先知,很多展现诸葛亮才能和智慧的片段都脍炙人口,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所以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王朗和他的儿子王肃都是三国时期的经学大师,王朗的性格严谨而又慷慨,乐善好施,言论喜欢引经据典,他和诸葛亮之间没有什么瓜葛,唯一把他和诸葛亮记录在一起的地方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当时诸葛亮出兵遭到朝中一些人的非议,诸葛亮驳斥这些观点时用到过王朗的例子,他在表中说到“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意思就是刘繇王朗这些人张口就引用圣人的话,蛊惑人心,排斥战争,导致孙策越来越强大,最终大败王朗和刘繇,夺取了江东六郡。

孙策脱离袁术平定江东时,王朗担任会稽太守,王朗部下的功曹虞翻认为打不过孙策,不如弃城而逃,但是王朗要与城池共存亡,结果被孙策打败,会稽落入孙策之手,孙策还数落了王朗一番,如果说历史上真的有骂王朗这件事,也勉强可以算做孙策骂王朗,因为王朗是当时的名士,孙策也没敢加害他,王朗最终逃到了北方,被曹操重用,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臣。

诸葛亮引用王朗这些言论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王朗也是出于批判态度的,觉得他引经据典,惑乱人心,贻误战机,坐等敌方强大,诸葛亮用王朗的例子意在驳斥朝中那些反对北伐的人,而这段话其实就是小说描写诸葛亮骂王朗的原始脚本。王朗死于公元228年,也就是诸葛亮首次北伐那一年,作为一个主管司法的文官,王朗并没有到前线去,更没有被诸葛亮骂死,而是病死于家中,后世对王朗的评价也大都是正面评论,曹丕曾评价他为一代伟人,曹植说他英辩博通,王沈说他高才博雅,慷慨节俭,陈寿说他文博富赡,一时之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