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

司马懿在上方谷受挫,逃回营寨,坚守不出。吴主分三路兵乏魏败归。诸葛亮经过静思熟虑,设下一计,让士兵佯作运粮,天天在上方谷往来,故意被司马懿抓去,以示无备,魏军接连小胜。司马懿终于忍耐不住,大举进攻蜀军。诸葛亮将司马懿诱进上方谷,纵火焚烧。不料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三人逃回,从此坚守不出。孔明以巾帼女衣并侮辱之书信送司马懿,激他出战。司马懿大怒,却不出战。诸葛亮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终于积劳成疾,听说吴兵无功而返,晕倒于地。诸葛亮自知时

三国演义第103回500字概括

第103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零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司马懿中计被围在上方谷,差点被烧死,但一阵雨把他救了;诸葛亮感到身体欠佳,用禳星之术企图延长自己的寿命以完成伐魏大业。)

却说司马懿被张翼、廖化一阵杀败,匹马单枪,望密林间而走。张翼收住后军,廖化当先追赶。看看赶上,懿着慌,绕树而转。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随后赶出,却不知去向,但见树林之东,落下金盔一个。廖化取盔捎在马上,一直望东追赶。原来司马懿把金盔弃于林东,却反向西走去了。廖化追了一程,不见踪迹,奔出谷口,遇见姜维,同回寨见孔明。张嶷早驱木牛流马到寨,交割已毕,获粮万余石。廖化献上金盔,录为头功。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孔明只做不知。斋

却说曹睿闻孙权分兵三路而来,亦起兵三路迎之: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睿自与满宠率大军救合淝。满宠先引一军至巢湖口,望见东岸战船无数,旌旗整肃。宠入军中奏魏主曰:“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必得全胜。”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即令骁将张球领五千兵,各带火具,从湖口攻之;满宠引兵五千,从东岸攻之。是夜二更时分,张球、满宠各引军悄悄望湖口进发;将近水寨,一齐呐喊杀入。吴兵慌乱,不战而走;被魏军四下举火,烧毁战船、粮草、器具不计其数。诸葛瑾率败兵逃走沔口。魏兵大胜而回。知

次日,哨军报知陆逊。逊集诸将议曰:“吾当作表申奏主上,请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众服其言。陆逊即具表,遣一小校密地赍往新城。小校领命,赍着表文,行至渡口,不期被魏军伏路的捉住,解赴军中见魏主曹睿。睿搜出陆逊表文,览毕,叹曰:“东吴陆逊真妙算也!”遂命将吴卒监下,令刘劭谨防孙权后兵。却说诸葛瑾大败一阵,又值暑天,人马多生疾病;乃修书一封,令人转达陆逊,议欲撤兵还国。逊看书毕,谓来人曰:“拜上将军:吾自有主意。”使者回报诸葛瑾。瑾问:“陆将军作何举动?”使者曰:“但见陆将军催督众人于营外种豆菽,自与诸将在辕门射戏。”瑾大惊,亲自往陆逊营中,与逊相见,问曰:“今曹睿亲来,兵势甚盛,都督何以御之?”逊曰:“吾前遣人奉表于主上,不料为敌人所获。机谋既泄,彼必知备;与战无益,不如且退。已差人奉表约主上缓缓退兵矣。”瑾曰:“都督既有此意,即宜速退,何又迟延?”逊曰:“吾军欲退,当徐徐而动。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势追赶:此取败之道也。足下宜先督船只诈为拒敌之意,吾悉以人马向襄阳而进,为疑敌之计,然后徐徐退归江东,魏兵自不敢近耳。”瑾依其计,辞逊归本营,整顿船只,预备起行。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主

却说孔明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司马师入告其父曰:“蜀兵劫去我许多粮米,今又令蜀兵与我民相杂屯田于渭滨,以为久计:似此真为国家大患。父亲何不与孔明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懿曰:“吾奉旨坚守,不可轻动。”正议间,忽报魏延将着元帅前日所失金盔,前来骂战。众将忿怒,俱欲出战。懿笑曰:“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诸将依令不出。魏延辱骂良久方回。孔明见司马懿不肯出战,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马岱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讨战,务要诱司马懿出战。不可取胜,只可诈败。懿必追赶,汝却望七星旗处而入;若是夜间,则望七盏灯处而走。只要引得司马懿入葫芦谷内,吾自有擒之之计。”魏延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便是汝之功。”高翔领计,驱驾木牛流马去了。孔明将祁山兵一一调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别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自来,方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孔明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斋

却说孔明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司马师曰:“父亲何故反欲攻其后?”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司马师拜服。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且说孔明正在山上,望见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后顾盼,料必来取祁山大寨,乃密传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汝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众将各各听令。却说魏兵皆奔祁山寨来,蜀兵四下一齐呐喊奔走,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不想寨栅已被蜀兵夺了。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司马懿等引兵杀到,蜀兵退去。懿烧断浮桥,据住北岸。斋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霸引兵而去。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正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知

《三国演义》103

第103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从曹睿的手诏看,他在军事和谋略上也有过人之处,有他自己的想法。反观刘禅,好像军事上面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主见,在管理上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反倒是常常听信小人谗言,害得诸葛亮五出祁山却一无所获。

诸葛亮这次怎么会这么失策,让司马懿猜了个正着,结果一出师就大败而归,损失惨重。诸葛亮惨败后就会想到要东吴发兵攻打魏军,前几次出祁山都没有想到要联合东吴?

从蜀军和魏军的将才来看,蜀军确是必败。蜀军就那么几个老将在那里撑着,张苞、关兴都死了,又没有什么新人,魏延又是一个不太可靠的人,虽然诸葛亮一直重用他,因为他勇猛。而魏军那边却人才济济,虽然死了一些将领,但还有很多新的,如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还有夏侯渊的四个儿子都是文韬武略的将才。

诸葛亮确实是才智过人,竟然能制造出木牛流马,既节省人力,又节省粮食。司马懿也是聪明,人家费尽心事制作出来的东西,他拿过来稍加研究,就可以制造出一模一样的山寨版木牛流马,可惜他还不太懂其中的原理,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把它制作出来。结果又上了诸葛亮的当,反把自己的军粮拱手送给了蜀军,真叫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诸葛亮总是装神弄鬼搞一些小聪明才得以取胜。

三国演义第102至110回梗概

1、第102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已是鬓角班白的诸葛亮又上奏蜀主,要六出祁山。诸葛亮往昭烈庙拜谒先主刘备,立誓此次再出祁山,当竭力尽心,一举成功。

正当诸葛亮设台激励众将共破曹魏之时,忽然传来关兴病故的噩耗。诸葛亮强忍悲伤,命魏延、姜维为先锋杀出祁山。

司马懿调夏侯渊四子,率四十万大军迎战蜀军。诸葛亮揣测司马懿的用兵意图后,决定乘虚攻北原,引司马懿领兵来救,而蜀军却暗取渭滨,乘竹筏顺流而下,放火烧断司马所搭浮桥以攻其后,再引一军去夺占司马的前营。

哪知被司马懿一一识破,蜀军大败,死伤万余人。诸葛亮叹曰:“司马懿老谋深算,处处设防,如想胜他,的确不易。看来,仅靠我军,其事难成!”

乃修书一封命费祎前往东吴,面呈孙权,请其念同盟之义,出兵夹击魏国。孙权允之,吴大帝嘉禾三年夏,吴起兵伐魏。

司马懿接到军情急报,心神不安,最终设下郑文诈降计。诸葛亮识破郑文诈降,迫使郑文修书让司马懿自来劫营。

司马懿接书大喜,正欲披挂出行,其子司马师力劝慎行,司马懿采纳师之建议,命秦朗率军先往,自为后应,结果均中诸葛亮之计。司马懿懊悔自责不已,自此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与蜀军在祁山脚下形成僵持局面。

魏蜀两军长期僵持,使远道而来的蜀军粮草接济十分不便,诸葛亮想尽办法引诱司马懿出战不成,便造出木牛流马转运粮草。

司马懿闻知有此灵便之物,非常震惊,立即派兵夺来木牛流马,并命营中工匠速速仿造,也用于搬运粮草。不想又中了诸葛亮之计,魏军所运粮草,尽成了蜀军囊中之物。

司马懿大怒,率兵追杀,却又中了蜀军埋伏,险些丧命。他机警地将头盔弃于林东,自己向林西逃遁,才得以生还。

2、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诸葛亮命魏延挑司马懿金盔在魏营前挑战,司马懿任其肆意辱骂,拒不出战。诸葛亮为作长久打算,只好令将士与当地居民一起种田以给军粮。

司马懿虽获知魏主曹叡已大胜吴军的喜讯,但仍坚守不出,亦不理会诸葛亮的祁山屯田,只待冬季大雪封山之时,蜀军不打自退。

诸葛亮对此深为忧虑,在明月高悬之时漫步营中,思及先主之志,感慨万千,萌生上方谷火攻一计,欲一举消灭司马懿,以直逼长安,挺进中原。

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壁固守、不肯出战,便分散建造营寨,以为长久之计;又密令马岱在上方谷暗伏精兵、虚搭窝棚,并备好柴草等引火之物,以待司马懿。

司马懿果然中计,尽起全寨之兵,奇袭蜀军祁山大营,直扑上方谷。诸葛亮见大计已成,命蜀军射出火箭。火箭入谷,烟火四起,烈焰熊熊。

司马懿惊呼中计,但为时已晚,谷内前后火起,父子三人陷于绝望之中。正当此时,忽然天降一场大雨,司马父子三人惊喜交集,突围出谷。诸葛亮眼见天不助人,功亏一篑,久久伫立在雨中,默然不语。

3、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蜀军西上五丈原扎营。大难不死的司马懿闻讯大喜,仍与蜀军隔河相峙,任凭诸葛亮以妇女服饰相辱,仍不动一兵一卒,坚守不战。蜀军难以进兵,诸葛亮也终因长期劳累过度,一病不起。

诸葛亮躺在病榻上,自知生命垂危,但由于大事未成,耿耿于怀,遂寄希望于禳星术,以延寿命,成其大业。

就在主命灯耀耀闪光,就要冲破生命之界之时,司马懿兵袭营寨,魏延惊闯诸葛亮大帐。一阵狂风将主命灯吹灭,诸葛亮欲冲破生命之界的努力终告失败。

诸葛亮自知不久于人世,请费祎速回成都将遗表转奏后主;召来姜维,将以平生所学著成的二十四篇兵法悉数传授;又先后传唤马岱、杨仪,授以魏延反叛之时应对之计。后主派尚书李福前来询问后事,诸葛亮在病榻上作了嘱咐。

夕阳如血,晚霞灿烂,诸葛亮强支病体出营帐,最后一次望着他的兵士们,深怀遗憾地闭上了双目。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八月二十三日,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终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按丞相遗嘱缓缓撤军,用孔明生前所塑的木雕像吓退司马懿的几十万追杀大军,司马懿不由得惊叹:“诸葛亮天下奇才,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4、第105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由于诸葛亮将兵权遗交于杨仪,使自恃武艺高强而行为傲慢的魏延大为不满,果然举兵造反。

就在他烧毁栈道,欲与杨仪大战一场,夺取兵权之时,杨仪按孔明锦囊所嘱,诱使魏延横刀立马连叫三声“谁敢杀我”,就在其话音未落之时,按孔明所授密计假意随魏延一起造反的马岱手起一刀,斩魏延于马下。魏延此时仍大睁着一双惊愕的双眼。

杨仪、姜维、马岱等蜀军将士共扶丞相之灵柩,同进成都,蜀都上下皆挂孝,文武百官、山林百姓,无不痛哭,举国上下哀声震地。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魏主曹叡身染重病,听从刘放、孙资二臣之言,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病危之时,又急召太尉司马懿还朝,效仿刘备托孤于诸葛孔明之举,将年方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于司马懿,言讫而死。司马懿与曹爽扶保曹芳即位,改元正始元年。

5、第106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何晏、李胜、桓范等人劝曹爽奏明圣上,尊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夺其掌兵之权。只顾玩耍的魏主曹芳准奏。自此,司马懿深居太傅府,不问时事,并诈病麻痹曹爽达十年之久。

已是权倾朝野的曹爽以为高枕无忧,不顾桓范的劝阻,每日饮宴吃酒、醉卧梦乡。一日,曹爽与弟曹羲、曹训驾鹰牵犬出城游猎,司马懿趁此机会,一举夺得兵权。

曹爽念念不忘城中娇妻美妾,智囊桓范纵有良策,也不为其所用,最后只好将大司马之印拱手交予司马懿。曹爽却被司马懿以结党谋反为由,按律问斩,诛灭三族。

魏主无奈,只好加司马懿“九锡”之赏。曹爽亲族夏侯霸反出雍州,投奔西蜀。

6、第107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秋八月,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被封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司马昭为骠骑大将军。自此,魏国朝政尽由司马氏专断。

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秋,西蜀大将姜维为继承诸葛武侯之遗志,匡扶汉室,以魏国降将夏侯霸为向导,起兵二十万,北伐中原。

姜维以夏侯霸为向导官伐魏,在牛头山被郭淮打败,姜维断后退到阳平关,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欲夺阳平关,姜维用武侯临终时所传“连弩”之法,一弩发十矢而击败司马师。

姜维领败兵回汉中。 司马懿病逝,次子司马昭趁孙权新亡南征东吴,东吴诸葛恪派丁奉往战,大败魏兵,诸葛恪一面发书求姜维进兵攻魏,一面驱兵至新城,被城中守将用缓兵之计击退。 孙峻与吴主孙亮请诸葛恪赴宴,峻就席间杀之,权归孙峻。 蜀姜维得诸葛恪书,发兵伐魏。

7、第108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姜维取雍州失败。司马师引兵五万追击,为武侯连弩埋伏杀退。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马懿病故,曹芳封司马师为大将军,司马昭为骠骑上将军。

此时东吴陆逊、诸葛瑾皆亡,权归于诸葛恪。太和二年四月,权病重而薨。诸葛恪立太子孙亮为帝,改元建兴元年。

司马师即令三十万大军起兵伐吴,分三路进发。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是年冬十月,兵至东吴边界,昭令征东将军胡遵为先锋。吴太傅诸葛恪闻魏兵三路而来,令平北将军丁奉引三千水兵从江中去,又令三万马步兵分三路接应。自引大兵后至。

胡遵渡过浮桥,急切攻打不下左右二城,屯军于东兴大堤。忽报水上有三十只战船来到。见船将次傍岸,每船上约有百人,遵遂还帐中谓诸将曰:“不过三千人耳,何足惧哉!”

只令部将哨探,仍前饮酒。丁奉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丁奉横刀当先,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砍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丁奉砍翻韩综、桓嘉,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

胡遵急上马夺路而走。魏兵齐奔上浮桥,浮桥已断,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司马昭得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

诸葛恪引兵乘势进取中原。连月攻打新城不破,遂勒兵还吴。魏镇南都督毋丘俭尽起大兵,随后掩杀。吴兵大败而归。恪甚羞惭,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

孙坚弟孙静之曾孙孙峻与滕胤入见吴主孙亮,密谋除去诸葛恪,以绝后患。设席召恪,诸葛恪应召而至,酒至数巡,吴主孙亮托事先起。孙峻下殿,手提利刃,上殿大呼曰:“天子有诏,诛逆贼!”

诸葛恪大惊,掷杯于地,欲拔剑迎之,头已落地。孙峻杀了诸葛恪,吴主孙亮封峻为丞相、大将军、富春侯,总督中外诸军事。自此权柄尽归孙峻。

8、第109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姜维在董亭与徐质交兵大败,姜维造木牛流马运粮诱杀了徐质,又于铁笼山围住了司马昭,但被郭淮使来的降魏羌兵杀败,在被包围时,用郭淮射来之箭射死郭淮,败回汉中。曹芳欲图司马师、司马昭,被师所废,立曹髦为帝。

9、第110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扬州都督毋丘俭与刺史文钦一起讨伐,文钦子文鸯与敌军阵营中左冲右突,司马师眼珠迸出。

毋丘俭兵败入慎县,被县令宗白所杀,司马师付印受弟司马昭,眼珠迸出而亡,从此大小事皆归司马昭,蜀将姜维趁魏内乱兴师讨伐,于佻水背水一战大破魏兵,又勒兵取狄道城,被邓艾设计杀败。

《三国演义》100~120回梗概

1、第100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魏延、陈式不听孔明防魏伏兵,不可轻进的命令,领兵出箕谷,被魏兵杀败。蜀兵劫曹真寨,司马懿救曹真。

孔明斩陈式留魏延。又作书送曹真,曹真见书疾重而亡。孔明与懿斗阵,大败魏军。后主中司马懿反间计,召孔明回成都。孔明增灶减兵而退,魏兵不敢追。

2、第101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孔明回成都追杀散布流言之宦官,孔明复回汉中,从杨仪计,分两路军兵,轮流荼魏。孔明至祁山,粮米不到,孔明使人尽割陇上之麦,送赴卤城打晒。

郭淮献计攻卤城,被孔明伏兵四面杀败;淮又献计调雍、凉诸郡人马业,自己奇袭剑阁,截蜀兵归路,亦被蜀兵击败。

永安李严书至,言东吴连魏伐蜀,孔明退兵,于剑阁木门道理伏,射杀追来的张合。孔明与后主谪妄言东吴连魏蜀李严为庶人。孔明养军三年,不顾劝阴,又要伐魏。

3、第102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太史谯周以种种异兆为由要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发誓六出祁山,剿灭汉贼,鞠躬尽谇,死而后已 。

孔明星夜至汉中,闻关兴亡,放声大哭。引三十万兵,姜维、魏延为先锋,分五路至祁山。司马懿荐夏侯渊四子为先锋,行军司马,又令郭淮,孙礼总督西兵马,于北原下寨,不予出战。

孔明虚攻北原,暗取渭滨,司马懿识破而用兵,蜀兵大败。懿派郑文诈降孔明,被孔明识破,魏兵劫寨大败。

孔明在上方谷(葫芦谷)作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司马懿依样制造,搬运粮草,被孔明所劫。

4、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吴主分三路兵伐魏败归 。孔明故意把木牛流马让魏劫去,又教兵士多次被俘,以示无备,赚懿出战,诱入上方谷中,雷炸火烧,忽大雨倾盆,火灭雷哑,懿父子三人逃回。

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以巾帼女衣并侮辱之书信送司马懿,懿本怒,却不出战。孔明听说吴兵无功而还,昏倒于地。

5、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象魏都督丧胆

孔明授兵书于姜维,强支病体,遍观各营,喟然长叹。孔明54岁身故,闰维、杨仪不敢举哀,安置翕中。魏延不服杨仪,口出不逊之言。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孔明木象,懿吓退。

7、第106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辽东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率兵前去平定,斩了公孙渊,辽东平定。魏景初三年春,曹睿病死。临终前,效法刘备托孤,把年幼的儿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并封曹真的儿子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司马懿和曹爽扶立曹芳登上帝位,二人辅佐曹芳执政。曹爽忌惮司马懿,入奏魏主曹芳,加封司马懿为太傅,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自此曹爽在朝廷专权,不听大臣劝谏。为避免曹爽谋害,司马懿韬光养晦,装病卧床,两个儿子也退职闲居。但曹爽仍对司马懿有所忌讳,司马懿为消除曹爽的戒心,诈作重病,使曹爽消除了疑心。

8、第107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司马懿发动政变夺曹爽兵权并斩之,魏主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司马懿欲杀曹氏宗族夏侯霸,夏侯霸被逼造反,败于郭淮与陈泰,只得投汉中降姜维。

姜维以夏侯霸为向导官伐魏,在牛头山被郭淮打败,姜维断后退到阳平关,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欲夺阳平关,姜维用武侯临终时所传“连弩”之法,一弩发十矢而击败司马师。

姜维领败兵回汉中。 司马懿病逝,次子司马昭趁孙权新亡南征东吴,东吴诸葛恪派丁奉往战,大败魏兵,诸葛恪一面发书求姜维进兵攻魏,一面驱兵至新城,被城中守将用缓兵之计击退。 孙峻与吴主孙亮请诸葛恪赴宴,峻就席间杀之,权归孙峻。 蜀姜维得诸葛恪书,发兵伐魏。

9、第108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司马懿病卒,司马师、司马昭掌管魏国大权。吴主孙权亡,孙亮继立,司马昭乘机伐吴,吴将丁奉率领步卒上敌船,一举击败魏国船队。吴国皇族孙峻对太傅诸葛恪不满,设计谋杀诸葛恪,掌握吴国兵权。

姜维二伐中原,斩魏将徐质,将司马昭困在铁笼山上,但救兵来到,司马昭乘机下山。魏兵请羌兵来助,姜维退走,郭淮来追,被姜维射杀。

10、第109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姜维在董亭与徐质交兵大败,姜维造木牛流马运粮诱杀了徐质,又于铁笼山围住了司马昭,但被郭淮使来的降魏羌兵杀败,在被包围时,用郭淮射来之箭射死郭淮,败回汉中。曹芳欲图司马师、司马昭,被师所废,立曹髦为帝。

11、第110回:文鸳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扬州都督毋丘俭与刺史文钦一起讨伐,文钦子文鸯与敌军阵营中左冲右突,司马师眼珠迸出。

毋丘俭兵败入慎县,被县令宗白所杀,司马师付印受弟司马昭,眼珠迸出而亡,从此大小事皆归司马昭,蜀将姜维趁魏内乱兴师讨伐,于佻水背水一战大破魏兵,又勒兵取狄道城,被邓艾设计杀败。

12、第111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四伐中原,邓艾料敌如神,已经作好了准备。姜维布下疑兵,去攻南安,又被邓艾识破,在段谷中了邓艾的埋伏,张嶷(yí)阵亡,姜维退回汉中,仿诸葛亮兵败自贬的旧例,上表白贬为右将军。

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不满于司马昭的行为,便送子质于吴,联合东吴征讨司马昭。东吴大将军孙綝派兵援救,司马昭迫使曹髦御驾亲征,双方对峙于寿春。

13、第112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

钟会献计于司马昭,利用东吴军和诸葛诞军贪利这一点设下埋伏,大破诸葛诞军。东吴孙綝指挥不当,行事暴虐,擅斩大将,以至溃败。诸葛诞被困寿春城中,鲁莽斩杀文钦失去军心,钟会趁势攻城,诸葛诞及所有部下,东吴将领于诠等被杀,起义宣告失败。

姜维不听谯周体恤军民的劝告,执意选拔川将第五次北伐,攻打长城,略占上风。后与邓艾僵持,邓艾连用缓兵之计固守城寨,拒不出战,想耗尽蜀军粮草。姜维想与东吴夹攻魏国,却不想东吴兵败,司马昭领兵来协助邓艾,姜维无奈只得收兵回国。

14、第113回:丁奉定计斩孙林 姜维斗阵破邓艾

东吴孙林废孙亮而立孙休,孙休与老将丁奉合谋杀孙林,刘禅派人作贺,吴主派人还礼,吴使薛羽跟吴主说,蜀国大厦将焚。

姜维第六次伐魏,在祁山安寨,与邓艾斗阵,将邓艾围在垓心,二次斗阵,邓艾欲从后刺杀,都被姜维识破,最后被姜维大败。

司马望与邓艾派人让中常侍黄皓散布姜维对刘禅有怨言,并且要投靠魏国的流言,于是刘禅召姜维回来,伐魏功败垂成。

15、第114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魏主曹髦不满司马昭的大权,率兵讨伐,司马昭部下武士成济杀了曹髦。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姜维假借问罪之名七伐中原,邓艾遣王瓘前去诈降,却被姜维识破,击败魏军,但同时蜀军也因此损失重大,只得退军。

16、第115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姜维不听劝阻,八伐中原,导致夏侯霸阵亡。姜维设计在祁山寨围困邓艾。刘禅听宦官黄皓之言,召回姜维,姜维因此对黄皓恨之入骨。姜维为避灾祸,请求前往沓中屯田。司马昭派邓艾、钟会兵分两路,去取西蜀。

17、第116回: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的九伐中原成了困兽犹斗,司马昭派出了两路大军。钟会连续的进攻已经让蜀军无力抵抗。尽管兵锋正盛,但定军山的诸葛显灵,傅佥的死战,姜维的坚守,也让钟会选择了从长计议,步步为营。姜维与邓艾交战节节败退,是姜维选择了退守剑阁的唯一办法。

18、第117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钟会死攻剑阁不下,一时间也乱了方寸。姜维本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怎么也没想到邓艾会去偷渡阴平,直捣成都。

19、第118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邓艾绕过了姜维的剑阁,奇袭成都。兵临城下,成都乱作一团,刘禅到底是无能之辈,没有办法,只得听从建议,选择了投降。虽然夺下了成都,但邓艾却也骄横起来,司马昭灵机一动,借钟会之手,二虎相争

20、第119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姜维不甘心蜀国灭亡,他投降钟会,企图谋反来东山再起。司马昭早派卫瓘星夜逮捕邓艾,并以此来震慑钟会。

21、第120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三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称帝后的司马炎,再起三路大军,借着吴主孙皓暴政,希望一统天下。朝廷奸臣当道,吴军已经士气甚衰。人民渴望统一。

吴国军队节节败退,但是丞相张悌等人仍作垂死挣扎,怎奈寡不敌众。最终孙皓投降。三国的割据就此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