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方面诸葛亮肯定排第一,他不仅仅提出统一的口号,而且纵横刘蜀政坛,深得刘氏父子信任。

统军方面,司马懿、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都治军严明,并在军中都有崇高的威信,使军队能听从主帅指挥,军纪严明。

谋略方面,司马懿、曹操、郭嘉较为过人。

治国方面,诸葛亮算是出类拔萃的。

而从计谋方面,司马懿、曹操总能出奇制胜,郭嘉、贾诩能过看透大局,都是比较出类拔萃的。

总之,三国人才辈出,英雄群起,是非功过,信者信之,不信者毁之,孰优孰劣,孰强孰莠,任人

三国时期,文官、武官和侯爵的各个职级是怎么排列的?

武官:

大将军是全军最高统帅,执掌朝政的人都有大将军的封号。
第二等的是: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车骑将军。叫做“五子良将”。
第三等的是:征西将军、征东将军、征北将军、征南将军,叫做“四征”。

第四等的是:镇西将军、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叫做“四镇”。
其他的将军,叫做“杂号将军”:奋威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俾将军、等等。
将军以下的武官就是都尉、校尉了。

文官:

最尊贵的是太傅、太师。
最有权的是丞相。依次是: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侍中、大中大夫。

法官:

司隶校尉、侍御史。

爵位:

三国时期,王、公、侯,爵位最常见。
一字王,最高贵:魏王曹操、晋王司马炎。
二字王,差一点:临淄王曹植。

公爵:一个字的最尊贵:魏公、晋公。两个字差一点:山阳公刘辩、安乐公刘禅。
侯爵,有封地的:费城亭侯曹操、汉寿亭侯关羽、陈仓侯马岱,南郑侯魏延,等等。

扩展资料:


三国官职列表

三公之上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三国皆置丞相,以蜀汉丞相权位最重。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_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

大司马: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_。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

上大将军:

“吴于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这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而新设的。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吕岱、施绩曾任此职(孙权黄龙四年,吕岱迁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建兴元年,吕岱拜大司马。

元兴元年八月,上大将军施绩迁左大司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设此职,如或唐高祖李渊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为“天策上将”。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第二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_、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三公

太尉: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九卿之上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官制

三国演义十大文臣、十大武将排名(有理由)

如下:

文:

1诸葛亮:神机妙算无疑(我只说三国演义)。

2司马懿:诸葛亮的劲敌,但仍然不足。

3郭嘉:如果还活着也许比得过诸葛亮。

5庞统:本与诸葛亮并列,但死的太早,没表现机会。

4周瑜:火烧赤壁,也许行。

5陆逊:打败枭雄刘备。

6徐庶:孝子啊,聪明没有话说。

7贾诩:冷酷的谋士。

8陈宫:三国演义没有太大表现。

9姜维:文武双全,诸葛亮徒弟。

10马谡:纸上谈兵。

武:

1吕布:有勇无谋。

2赵云:一生未吃败仗,一生未有伤痕。

3关羽:人称武圣,斩颜良诛文丑。

4张飞:万人敌。

5典韦:已经很厉害了。

6马超:骑术很好,五虎将之一。

7颜良&文丑:表现不大啊,可惜。

8黄忠:字汉升(一说汉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将领。

9吕蒙:有勇有谋,谋不是很多。

10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三国时代官职大小顺序

1.文官:丞相太尉光禄勋大司农廷尉卫尉尚书令大鸿胪太仆太常御史中丞执金吾少府侍中散骑常侍武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镇将军(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安将军(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四平将军(平东平南平西平北)杂号将军(如龙骧将军、虎翼将军、扬武将军、奋威将军、折冲将军、横野将军、安汉将军、辅国将军、安国将军、辅汉将军等等)另有曹魏五营,分别是:游击、骁骑、武卫、中坚、中垒,这些将军之位只能由曹氏或夏侯氏的亲族担任。

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文官官职一品丞相:可分设左右三公。二品(九卿)卫尉。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四品(九卿辅官)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三品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长秋,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

文官官职一品丞相:可分设左右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

二品(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

三品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长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

四品(九卿辅官)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

五品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主薄,丞相长史,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礼官大夫,黄门侍郎,从事中郎。

六品议郎,郡史,赞飨,食监,祭酒,御史员,右都侯,左都侯,左仆射,右仆射。

七品(五史五掾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

从五官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

八品(十辅丞)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

从中书丞,符节丞,尚书丞,明堂丞,灵台丞。

九品县尉,县丞,县史,县长,县令,钟官,导官,主事,御府,尚方。

从议曹,主谋议事辞曹,主评讼事奏曹,主章奏事决曹,主罪法事集曹,主簿计曹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仓曹,主仓谷事金曹,主钱币盐铁事侍曹,主通报事。

武将官职一品大将军,大都督。

从左都督,右都督,卫将军。

二品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

从辅国将军,镇国将军,辅军将军,镇军将军。

三品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四品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从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

五品安南将军,安东将军,安北将军,安西将军。

从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平西将军。

六品军师将军,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都护将军(都护),骁骑将军,越骑将军。

从伏波将军,厉锋将军,武卫将军,荡寇将军,讨寇将军,灭寇将军,游击将军,扬武将军,立义将军,秉忠将军,翊军将军,镇远将军,奉义将军,横江将军,威烈将军,讨逆将军,征虏将军,讨虏将军,扬威将军。

七品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绥南郎将,五官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郎将。

从偏将军,裨将军,门下督,将帅府属官,帐下督,军祭酒。

八品(汉武八校尉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屯骑校尉,掌屯骑,越骑校尉,掌越骑,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中垒校尉,掌中垒,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虎贲校尉,掌轻车。

从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左军校尉,助军左校尉,助军右校尉。

九品谒者仆射(大谒者),宾赞谒者,监冶谒者,郎中谒者,中宫谒者,给事谒者,通事谒者,中书谒者,持书谒者,持节谒者。

从都尉,郡尉,散骑,黄门,武库,洗马,督邮,若卢,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