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是如今的湖南岳阳北城陵矶的附近,古代因处岷江、沅江、湘江汇合处,故名三江口。

在历史上,这里是水军争夺的要地。据《三国演义》说,三国时,曹操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及后来火烧赤壁,孙权、刘备二支水师追击曹军,都从这里经过。

三国时期的三江口在哪里?

在江苏吴江县北,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之口也。(吴越春秋)吴太子友曰,越王将选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又范蠡辞越王,乘扁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

从屈原流放,登上龟山西望,到毛泽东驻足凝望龟蛇锁着的长江,历史整整跨越了2205年,龟山、蛇山,大江(长江)、夏水(汉江)见证了他们对祖国、民族同样的忧思。

楚国有国800余年,其中以纪为郢(纪郢,即首都。今江陵纪南城)计400余年。今天我们还能听到江夏这个词,江即长江,古称大江;夏指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省沙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

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还有夏首、夏口这两个词,想来,当时的人们的概念里,并不是以汉江的整体来定义河流的,因为夏水自国都附近流出,以国都为头,于是起点就叫夏首,而汇入长江处就是夏口了。

扩展资料

历史

在清代末期、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便发生在这里。

武汉其行政区划沿革非常具有历史特色,可以说是从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的一个缩影。武汉在湖北省位置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县(汉阳)的合并(故有“武汉三镇”之说)。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

在1927年到1949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过去的直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因此,武汉可以说是一个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一个县的紧密联合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口

三国演义的三江囗是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的三江囗是湖南省岳阳市三江口

从岳阳楼下乘旅游船北行7公里,即达岷江(今荆江)、沅江、湘江汇合处——三江口,也就是洞庭湖入长江之口,位于城陵矶附近。城陵矶,为长江的三矶之一,“大江环其东北,洞庭瞰其西南”。

三江口水面宽畅,百舸争流,水鸟翔集,常有江豚、白鳍豚嬉戏浮游。在历史上,这里是水军争夺的要地。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孙权、刘备二支水师追击曹军,都从这里经过。

诸葛亮出使东吴过的什么江,现在遗址在哪里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当时刘备新败,逃难到了江夏。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但夏口既没有聚集成市,也不是今天的汉口之所在。
柴桑: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三江口就是今天武汉市的武昌,汉水在这里注入长江。在黄州上游15公里处,长江主流分为3条,中间夹着两个大沙洲,在三条江流合为一处的下游,人们称其为三江口。三江口位于湖北省汉口西。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孔明欣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帆樯,迤逦望 夏口 而进。 离三江口 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

三国赤壁时鏖兵三江口在哪?

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之口。

《水经注》说,太湖之水由淞江(今吴淞江最上游)东北流至三江口,仍然保持东北流向的是东江,折向东南流的便是娄江。在遥远的古史中,禹继承父亲鲧的事业,在治水中变壅塞为疏导,太湖流域始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局面。

震泽,是太湖的古名;三江,指的是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主要泄水通道——东江(公元八世纪已经逐渐淤塞)、娄江(上承太湖胥口,下接太仓浏河)和淞江(今吴淞江最上游)。

扩展资料

1、吴淞江

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 ,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以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今上海市黄浦公园北侧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与东江、娄江共称“太湖三江”。

2、娄江

娄江,西起苏州娄门,东至昆山、太仓交界的草芦村,下接浏河,流经虎丘区娄葑街道、吴县(今吴中区、相城区)跨塘镇、斜塘街道、唯亭街道和昆山,全长53.13公里。其中吴县21.63公里,昆山28公里、苏州市区及虎丘区3.5公里。横穿苏州境域腹地,河北为阳澄区,河南为淀泖区,两岸支流港浦众多,水网发达,为苏州市腹部一条重要的引排调节河道。

3、东江

东江在公元八世纪已经逐渐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