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即晋宣帝,字仲达,是河内温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是哪个国

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军事上,司马懿击吴获胜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受命屯于宛,负责荆州和豫州地区的军政大事。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

司马懿是哪个朝代的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下面是关于司马懿是哪个朝代的的内容,欢迎阅读!

司马懿是哪个朝代的

东汉末年,三国魏, 晋宣帝。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

司马懿故事

司马懿二次装病

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河南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都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马懿年轻时,就已显露出才干。冀州别驾崔琰非常欣赏他,对其兄司马朗说:“令弟聪明果断,有胆识,有才干,非您所及呀!”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他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

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言。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怀疑和警惕。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在公元220年初病死,他的长子曹丕继为魏王。同年秋,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曹丕做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官至抚军大将军,尚书事,参与了曹魏统治集团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曹丕的重臣。公元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遗诏,由司马懿和曹休、曹真、陈群等辅佐朝政。太子曹睿即位,史称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又迁骠骑大将军。

公元231年曹真死后,司马懿总管军事,同东吴蜀汉对峙。他老谋深算,深谙用兵之道,连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战术成功地遏止了蜀汉的进攻,致使诸葛亮北伐中原接连失利,含恨病死五丈原。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用兵,可谓变化若神,所向无敌。”在频繁的用兵中,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成为最有权势的大臣。

公元237年,割据辽东(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中游地区)的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司马懿奉命率40万大军远征,历经艰难,平定辽东。公元239年1月,他胜利班师。军至河内(今河南沁阳)时,遇到了皇帝特派的驿骑,要他火速赶回京师。司马懿疑京师有变,快马加鞭,疾趋入朝,直奔内宫。原来,魏明帝自上月病重,此时已在垂危之际。见了司马懿,魏明帝就拉着他的手说:“我病得很厉害,把后事托付给你。希望你和曹爽一起辅佐幼主。我还能见到你,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魏明帝当天就咽了气,曹芳继立为帝,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二人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官位同样是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事,每人各领兵三千,轮流护卫皇宫。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与司马懿的精明能干、富于谋略相反,曹爽是个毫无政治军事才能的庸才。当中书监刘放等人推荐曹爽辅佐朝政时,魏明帝问他:“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吗?”曹爽不知如何回答,急得满头大汗。后经刘放在旁边轻声提示,才回答了一句:“臣愿以死报效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庸才,却与何晏等人结成死党,组成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何晏崇尚玄学,与邓扬、权胜、丁谧、毕轨等都是有声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华,皆抑黜之”。曹爽掌权后,把他们引为心腹,委以重任,何晏等人则怂恿曹爽排斥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于公元239年2月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颁发诏书,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实际是给司马懿一个虚名,剥夺了他的实权。与此同时,曹爽以何晏、邓扬和丁谧为处理朝廷政务的尚书,毕轨为管理京师及其周围地区的司棣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曹爽的几个弟弟统率禁军,抓住兵权。这样,曹爽一伙就完全排斥了司马懿,独揽了军政大权。

起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非常尊敬,遇事请教不敢过分专行。自从何晏、邓扬、丁谧等人弄权后,他处理政务不再找司马懿,双方的隔阂也日渐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懿极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等待时机,清除曹爽集团,他作了暂时的退让,公元247年5月,司马懿上书曹芳,请求告老养病。获准后,他一面在家装病,一面暗地联络心腹,以待时机。

对司马懿告老还乡,曹爽并不放心,这一年冬天,曹爽的心腹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以告辞为名,前去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得知李胜要来,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躺在床上,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来后,司马懿有气无力地倚坐在床上接见客人。

在同李胜谈话时,他有意装聋作哑,说话显得语无伦次。婢女侍候他穿衣服,他抖抖索索地抓不住,衣服也掉在地上;婢女服侍他喝粥,只见他难以下咽,粥都从他嘴角流了下来,洒满了前胸。李胜说:“当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听说明公的旧病复发,没想到如此严重。如今我承蒙皇恩,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任刺史,特来向您告辞。”

司马懿故作气喘吁吁状,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州,并州靠近胡地,可要好好防范。恐怕我们再不能相见了。”李胜纠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假装糊涂,说:“您要到并州,请努力自爱。”李胜又重复一遍:“我是回荆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装作刚刚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的话。您调回荆州,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最后,司马懿推心置腹地拜托李胜,请李胜好好地照顾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这场表演非常出色,李胜竟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将其所见所闻详告曹爽,并说:“司马公言语错乱,指南为北,已经形神离散,不过是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等听后,非常高兴,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做梦也未想到,“重病在身”的司马懿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政变。

公元249年1月6日,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过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游玩,其同乡、大司徒桓范曾规劝过他:“总理万机和率禁军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倘若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应你们进城呢?”但曹爽不以为然,并自信地说:“谁敢这样做!”

结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这次曹爽外出,司马懿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接管控制了曹魏政权。

魏王朝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哪个国家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世时辅佐了魏国三代君主,同时也在暗中架空了魏国的整体实力,使魏国成为三国之中第一个被西晋取代的王室(注意:三国灭亡的顺序是魏→蜀→吴,在吴国灭亡之后三国的历史时期才是正式结束,从此迈入西晋王朝),后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受禅登基后,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懿是魏蜀吴哪国的人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1]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知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道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回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答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妻子 张春华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儿子 司马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儿子 司马师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儿子 司马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父亲 司马防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孙子 司马炎


好友 陈群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兄弟 司马朗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怎样一个人?

司马懿(206年-251年),字子元,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他出生于长平郡陈留(今河南省许昌市),家境富裕,拥有高超的文学和武艺才能,从小就被认为是杰出的才子。
司马懿最初作为汉室臣子,先后为汉青州刺史、荡寇将军、巷令等职,但数次辞官未就。曹魏建立后,他任太尉、太傅等职,并被封为魏王。在其政治生涯中,司马懿屡次为魏国出谋划策,一度担任过摄政王,严谨而明晰的思想,出色的管理能力和大胆果敢的经济政策,使得魏国政治和经济逐渐复苏,使其成为三国时期北方的霸主。
在军事方面,司马懿擅长使用弓箭、剑刃和各种战术,也善于利用自然地形和敌军情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他曾多次参与对抗蜀汉和东吴的战争,亲自领兵征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尤其是他在夷陵之战中精心策划,击败了蜀汉名将诸葛亮,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实力,魏国也因此成为当时东汉时期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
司马懿性格谨慎、实际、冷静和无私,同时也容忍、温和并懂得以柔克刚,他的才能和胆略不仅为魏国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三国司马懿老家

司马懿老家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司马懿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jùn]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yǎn]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司马懿少年时和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因与同郡的周生等人结怨而被谋害,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在崤[xiáo]山渑池之间找到周生一行,请求他们放过司马懿,周生开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诚意最终还是感动了他,救下司马懿。

司马懿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懿资料介绍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64]  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66]  ,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我们看看曹家的人是如何评价司马懿的: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植: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曹叡: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所以说,历史上的司马懿和三国演义中是完全不同的。

三国演义的司马义是那里人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三国司马懿简介,历史上的司马懿是怎么死的呢?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个人年表

公元179年出生

建安十三年,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次子司马昭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另一说法为司马懿是被箭射死的),夜间常梦见贾逵、王凌为崇。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晋武帝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的结局是什么?

司马懿最后病死了。
出处:《三国演义》 战俆塘吴魏交兵
于是掬山城中,蜀将句安见援兵不至,乃开门降魏。姜维折兵数万,回汉中讫,收聚军马,托疾不出。司马师折兵极多,自还洛阳,管理朝政。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马懿染病至重,遂唤二子至榻前,嘱曰:“吾事魏厉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言讫而逝。后有人诗曰:“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吨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