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陆逊死的时候虚岁63岁,实岁62岁。陆逊183年出生,245年3月19日去世,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陆逊怎么死的

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是被孙权反覆的责备气死的。
陆逊卷入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他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而得罪了孙权。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
陆逊卷入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他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而得罪了孙权。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

三国中陆逊是怎么死的?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刚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陆逊长子陆延早夭,由次子陆抗袭爵。陆逊去世时陆抗时年20岁,被孙权任命为建武校尉,领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陆抗葬父于苏州,还都谢恩时,孙权拿出杨竺告发陆逊的20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孙权听了陆抗之言,渐渐消除了对陆逊的怒气 。

太元元年(251年),陆抗还都治病,等到要离开,孙权对他说道:“我过去听用谗言,违背了正道,辜负了你父亲。我前后责问的材料,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与之泣别。

吴景帝孙休年间,追谥陆逊为昭侯。

东吴一共有四任都督,周瑜吕蒙太史慈都早逝,陆逊活到了几岁?

陆逊活到了63岁,他是四任都督中活的时间最久的一个,只不过去世的原因是非常冤的,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想陆逊应该能活得更久。

东吴一共有四任都督,周瑜、吕蒙、太史慈、陆逊,这四个人周瑜、吕蒙、太史慈都是英年早逝。只有陆逊活得最长久,享年63岁。

我们先看看前三任都督是如何英年早逝的,周瑜因为自己身体有旧疾,加上被诸葛亮气得急火攻心,英年早逝;吕蒙因为自己私自斩杀关羽,导致东吴迎来几场不必要的战争,被孙权用酒毒害而死;太史慈因病去世,享年41岁。

他们的死各有各的原因,其实用我们现代人来看周瑜和太史慈有可能和当时的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病放在现在应该都有生还的可能,只是当时的医疗水平太一般了,导致两位都督的早逝。


陆逊是一个儒生,他开始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只是做一些文秘工作。由于自己祖父和父亲都是江东的大官,陆逊便自告奋勇做了一名武将,到处征战。

陆逊根据自己所学的和所积累的实战经验,很快成了东吴的军师,孙权有任何的大事小事都会找陆逊商议。孙权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陆逊,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陆逊了。

可是君臣关系太好了,并不是一件好事,陆逊最后竟然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储君之争。这可是犯了君臣大忌的,孙权一直怀疑陆逊的想法,一直怀疑陆逊在下面和自己对着干,不支持自己的想法。

对陆逊的手下开始严加拷问,对陆逊进行谩骂,陆逊因为孙权的不信任,非常伤心和生气,最后陆逊因为气愤而猝死。这种死法应该是其他三位都督中最冤的一个了。

揭秘陆逊之死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公元245年,东吴地一代名臣陆逊,死了,准确的说,他是被气死的,《三国志·陆逊传》载: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实诚的说,六十三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也不算短寿,可是堂堂东吴丞相被气死,这好像完全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

但如果我们翻看整个过程,就会发现,陆逊的死,几乎就是一出必然的悲剧!

因素一:仇恨的种子

首先我们得说说,仇恨的种子。

三国的三股势力是怎么崛起的,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尤其东吴这块地盘,是孙坚、孙策拿刀砍出来的天地。虽然在汉末这个时代,多数有实力的地方官早就割据一方,自成体系了,但毕竟还有些“漏网之鱼”始终认为自己是大汉的臣属,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别说,这种人还真不少,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再比如东吴的陆康、陆绩父子。

陆康是当时的庐江太守,不但是东吴本土实力派,而且有义烈之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大汉的子民,绝不同流合污。

而这,就为自己招来了祸患:

称雄东南的袁术,因为军队缺粮,就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这心怀鬼胎的袁术,当然难入陆康的法眼——你个叛逆,我不削你就不错了,还敢来要粮食!陆康不但不借粮,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结果,袁术就派遣了孙策出马,攻打庐江。

陆康是很有气节,但在猛人孙策面前,军事素质就比不上了。 即便如此,孙策也是猛攻了两年,才拿下庐江。年近70的陆康病逝,而在这艰难守城的两年中,陆家宗族一百余人,死了将近一半。

这个陆康,正是陆逊的大爷爷,庐江失陷的时候,陆逊刚12岁,而陆康幼子陆绩则年仅7岁,他们俩因为年幼,被早早送到吴郡避乱,也因此得以幸免。

陆绩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很少,仅仅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作为配角打了个酱油,而在真实的 历史 上,他的戏份虽然也不多,但却很耀眼。

作为陆康的儿子,陆绩继承了父亲义烈的基因。虽然孙家、陆家的仇恨属于上一代,在孙家彻底控制江东之后,很多陆家人已经成了孙家门下的臣属,但对于陆绩来说,杀父与灭族之仇,却永难释怀! 所以,尽管人在屋檐下,陆绩却仍然不愿低头!

作为吴郡陆家的新任家主,陆绩对孙家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而不是什么“吴臣”。这种态度,对于孙家来说,当然不能忍。于是,公元209年,年仅22岁的陆绩便被派往广西玉林担任郁林太守——说白了就是流放!而这也导致陆绩的早逝:公元219年,年仅32岁的陆绩,就因水土不服埋下的隐疾发作而死。

一句话,孙家和陆家,表面看合作无间。但挖开看,两家的仇恨,其实埋得很深。

有这层微妙的关系,对于出身陆家的陆逊,孙权内心毫无芥蒂,那才是怪事!

因素二:失败的联姻

如果说孙陆两家仇恨的主角是陆康、陆绩, 那么第二个猜忌之因,就完全是孙权自己种下的。

眼看陆绩根本不配合,为了拉拢陆家,孙权决定“联姻”:公元204年,孙权做主,把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

这在当时看来,是毫无问题的: 这种联姻,既表达了对陆逊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哥哥遗孤的关爱。

可是,人是会变的!这种变化表现在孙权对哥哥孙策的态度上:江东这块基业基本上算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他孙权可以说是“坐领江东”,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军事能力,远远比不上哥哥孙策。但是,东吴既然已经到了他孙权的时代,就不能始终让臣属停留在孙策的影响之下。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孙权对哥哥孙策的心态极为复杂。

具体表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对孙策的追封——长沙王。孙权自己称帝,却对打下江山的孙策只追封为王。 对比一下人家司马家:司马懿(宣皇帝)、司马师(景皇帝)、司马昭(文皇帝)都有帝号。这可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二件事是对孙策儿子孙绍的封赏方面——先是吴候,后是上虞侯。 孙权自己几个儿子都是王爵,但对孙绍却只是个侯爵,这不能不惹人议论。

甚至,连孙权自己也觉得对不住哥哥孙策,在他晚年染病的时候,还让太子孙和去长沙王庙给自己祈福。这俨然就是做了亏心事的节奏!

孙权对哥哥孙策的这种矛盾心态,自然也会转移给陆逊,毕竟孙策才是陆逊的亲老丈人!万一哥哥孙策一脉出来夺权,那么陆逊会不会一屁股坐过去呢?

对于功高震主,能力超强的陆逊,孙权的这份猜忌,就更重了。

因素三:势力庞大的陆家

东吴这块地盘,姓孙。但其实还有四个姓,分别是:陆、顾、朱、张。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吴四姓”。

孙家往上数其实就是草根——他爷爷一辈就是个瓜农,也就从他父亲孙坚这一代才因为“乱世出英雄”而崛起。

但陆、顾、朱、张这几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东吴地界的传统大佬,早几代就在东吴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了。比如:顾家有顾雍、顾谭、顾荣、顾恺、顾邵等人,朱家有朱桓、朱据、朱异等人,张家则有张温等人,至于陆家就更不得了了,有陆逊、陆抗、陆绩、陆凯、陆云、陆机……

这吴四姓不但势力庞大,而且人才辈出,四大家“郡吏常有千数”。 换句话说,这四大家就是东吴地界的地头蛇。

面对底蕴深厚的四大家,作为暴发户的孙权,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东吴到底姓不姓孙?

这个问题,对于年富力强的孙权来说,那就不是个问题。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一辈起家的周瑜、鲁肃、吕蒙又都纷纷凋零,东吴的实权又逐渐回归四大家族,这个问题, 对孙权来说,就逐渐尖锐起来!

尤其作为四家之首的陆家,陆逊还是一人之下的丞相,陆凯、陆云、陆机等人也都身居要职,简直就是“孙与陆共天下”。

面对这个难题,打压陆逊,就成了孙权的必然选项。

结语:帝王心术

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打压陆逊,而只在于如何打压陆逊!

但真要打压陆逊太难了!因为陆逊的各方面太优秀,他不但深谋远虑,而且谨小慎微、忠诚耿直。这样的臣子,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那么打压的结局绝对得不偿失。

多重因素在孙权内心种下的猜忌之果已然成熟,陆逊的危机已然来临。

所以,借着陆逊维护太子孙和的所谓“契机”,孙权一次又一次写信责难陆逊,让陆逊深刻检讨。

前路茫茫,孙权留给陆逊的其实只有一条路——死路。陆逊不死,孙权的帝王心术只会没完没了。

甚至,在陆逊死后,孙权还派人拿出以前杨竺告发陆逊的20条罪状,找陆逊的儿子陆抗核实。由此可见,孙权除掉陆逊的决心——连死都不能释怀!

对于自己面临的危机,以陆逊的智慧,能看不透吗?恐怕未必,作为周瑜之后,东吴第一猛人的陆逊,他岂能看不透。或许,他更多的是无奈,既是身为陆家人的无奈,也是身为臣子的无奈。

陆逊之死,在东吴那个特殊的体制下,在孙权的帝王心术下,成了一种必然的悲剧。 而这,也开启了东吴的衰败。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拓展链接:

鸦片战争时,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隋朝独孤皇后,不仅与皇帝一生一世一双人,还和佛教发展有着联系

三国陆逊生卒年,究竟是183一254,还是183一245?

183一245
陆逊的资料
字 伯言
生卒 183 — 245(63岁) 终属 吴
籍贯 扬州吴郡吴县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上大将军 右都护 丞相 谥昭侯
家族资料 父亲 陆骏
母亲 未知
配偶 孙策之女孙氏
子女 陆延 陆抗
兄弟姐妹 陆瑁
陆逊字伯言(183-245),汉族。本名陆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江东大都督。少孤,为从祖康纲纪门户。经典之战:彝陵之战

陆逊的死因是什么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不睦,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一再上疏规谏,他说:“太子正统,应有磐石之固,而鲁王为藩臣,他们在尊卑俸秩上当高下有差,这样才能使他们彼此得所,也使上下安定。”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接着,孙权连连派遣内廷使者谴责陆逊。赤乌八年(245年)二月陆逊饮恨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分别几岁死?

王允(137年—192年)55岁
刘表(142年—208年)66岁
曹操(155年—220年)66岁
荀彧(163年—212年)49岁
郭嘉(170年—207年)37岁
曹仁(168年—223年)55岁
张辽(169年—222年)53岁
曹丕(187年—226年)39岁
曹植(192年—232年)40岁
曹睿(202年—238年)36岁
曹髦(241年—260年)19岁
曹奂(246年—302年)56岁
邓艾(197年—264年)67岁
钟会(225年—264年)39岁
孔融(153年—208年)55岁
杨修(175年—219年)44岁
弥衡(173年—198年)25岁
华佗(142年—208年)66岁
刘备(161年—223年)63岁
刘禅(207年—272年)65岁
诸葛亮(181年—234年)53岁
诸葛瞻(227年—264年)37岁
关羽(162年—219年)59岁
黄忠(149年—220年)72岁
张飞(167年—221年)55岁
赵云(167年—229年)61岁
马良 (187年—222年) 36岁
马谡(190年—228年)30岁
庞统(179年—214年)35岁
法正(176年—219年)43岁
马超(176年—222年)46岁
姜维(202年—264年)62岁
孙坚(155年—192年)37岁
孙策(175年—200年)25岁
孙权(182年—252年)70岁
孙皓(242年—284年)42岁
周瑜(175年—210年)35岁
鲁肃(172年—217年)45岁
张昭(156年—236年)80岁
顾雍(168年—243年)75岁
太史慈(166年—206年)40岁
吕蒙(178年—220年)42岁
陆逊(183年—245年)67岁
凌统(189年—227年)38岁
司马懿(179年—251年)72岁
司马师(208年—256年)48岁
司马昭(211年—264年)53岁
司马炎(236年—290年)54岁

,贾诩 .郭嘉~周瑜.陆逊.马超.张辽死的时候多大

贾诩 贾文和(147—224),终年77岁,三国志中记载贾诩于224年病无法愈而亡。郭嘉 郭奉孝(170-207),终年38岁,三国志中记载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周瑜 周公瑾(175—210,终年36岁,三国志中记载210年周瑜奉孙权之命伐蜀,中途在巴丘病死。马超 马孟起(176-222),终年47岁,三国志中记载222年马超病逝。具体无记载。陆逊 陆伯言(183-245),终年63岁,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张辽 张文远(169—222),终年54岁,222年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