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

刘禅,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最后邓艾偷渡陈仓,蜀军大败,阿斗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乐不思蜀是为了保全跟随他的那批降臣。

刘备的儿子阿斗最后怎么样了

刘备的儿子阿斗在洛阳病逝。

刘禅,蜀汉孝怀皇帝,小名阿斗,223年至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出生于荆州,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禅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蜀汉章武三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三国啊斗怎样死的

阿斗(刘禅)最后安享晚年而死。

相关介绍: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享年64岁。

扩展资料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蜀汉亡国之君刘禅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20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由于洛阳市文物部门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致使刘禅之墓已经夷为平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禅

阿斗是怎么死的?

病逝。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

刘禅(shàn)(207年-271年) 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扩展资料: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禅

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后来被谁杀了

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在我国历史上并未被杀,而是得以善终。刘阿斗的本名叫刘婵,是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婵在蜀汉与曹魏的最后一战中投降,且是执意向曹魏的大将邓艾投降,为天下人所不耻。之后刘禅被押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他的子孙和大臣也都分了职位,此时刘禅很是感激魏国不杀之恩。

刘禅简介

刘禅(shàn)(207年-271年),男,汉族,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当上安乐公后,阿斗过得怎样,最后是什么结局?

景耀六年(263年),邓艾偷袭蜀国腹地,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刘禅得知诸葛瞻战败消息后很恐慌,立即把身在成都的文武大臣都召集起来商量应对办法。当时蜀国腹地虽有一定的抵御实力,而且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也向刘禅建议抵抗并请求背水一战,但光禄大夫谯周却极力怂恿刘禅向邓艾投降,在此期间,蜀汉驻守南中的安南将军霍弋也向刘禅提出率兵勤王,保卫成都的建议。作为蜀汉最高决策者的刘禅,综合当时蜀国的整体情况和成都附近的形势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听从谯周的投降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告诉霍弋“朝廷战略已定,不需前来勤王”。

受封安乐公:

刘禅在蜀汉内部还有一定抵抗实力的情况下,还是决定向邓艾投降。刘禅令姜维向钟会投降后,姜维虽然成功劝说钟会反魏自立,但事情泄露后,姜维、张翼等蜀将被杀,成都经过魏国乱军的一番洗劫后,逐渐趋于安定。刘禅也被司马昭下令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司马昭宴请刘禅时,刘禅通过“此间乐、不思蜀”的表演,安抚了司马昭父子的疑心,最终被封为安乐县公,过上了平静安定的生活。那么,刘禅当上安乐公后,又活了多少年?最后这些年他日子过得怎么样?结局好不好呢?

安乐公的安乐生活:

据《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记载,刘禅带领家眷搬到洛阳居住后,对司马氏的安排非常顺服,司马氏父子也给了他一定的待遇,赐给他大宅子居住,自此,刘禅就过上了比较安定太平的日子。刘禅被封安乐公后享受食邑万户的待遇,并被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这些物质条件的保障,虽然比在蜀国当皇帝时差远了,但作为一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这些也足够刘禅的生活用度了。

刘禅不仅物质生活得到优待,跟着他投降的子孙也享受到不错的待遇,史载其“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也就是说刘禅的子孙被封官,甚至被封侯的达到五十多人。由此可见,刘禅投降后确实受到了不一般的优待。除了刘禅本人及其子孙受益,连当初极力主张投降的一些蜀国大臣,也被司马氏父子给予了优待,“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除了这些被封侯的,另外跟着投降被封官的人可能就更多了,就连当初想率军救援成都的大将霍弋得知司马氏善待刘禅后,也率领南中六郡归降,受到司马昭的赞赏,被司马昭委派为南中都督,继续驻守那里,后来因平定交址、日南、九真三郡有功,也被封为列侯。

安乐公去世:

刘禅在洛阳虽没有人身自由,但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安稳富足的,就这样,刘禅平静的生活一直维持到泰始七年(271年),也就是投降后的第八年,才不幸去世,享年64岁。司马炎赐其谥号为思公,刘禅本以表明“不思蜀”,却以“思公”为谥号,不知司马炎是不是又一次对他的讥讽。但不管怎样,刘禅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苟且偷安的八年天平生活,也算是他的一种生存之道,只不过他这样去见父亲刘备时,不知刘备会对他说些什么,估计除了无语就只能哭泣了。

安乐公是在别人牺牲的基础上才安乐了自己:

估计看了刘禅及当初劝他投降的那些人的生活状况,很多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难道在敌兵压境的时候,早早投降真是最好的选择吗?这能成为令我们信服的价值观吗?当然不是,刘禅及当初主张投降的那些人,固然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好处,可这些却是建立在那些为抵抗敌人而付出生命的将士基础上的自私行为,他们忘了这样做,对不起那些曾经保障他们在蜀国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如果刘备、诸葛亮、姜维、张翼、诸葛瞻父子等,如果这些人也早早投降,恐怕享受蜀国投降效益的人,就轮不到谯周、郤正等人,甚至是刘禅了。所以,总得来说,刘禅在当时的情况下,决定投降并不是值得称赞的明智之举,最起码他对不起在成都动乱中,那些无辜被魏国乱军杀死的人,比如关羽家族后人惨遭庞会灭门,这难道和刘禅投降没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