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平时没有军权,战时要听从皇帝的命令,需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1、奉常。掌管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的一种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指的是什么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和太尉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扩展资料: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指的是什么?
从夏朝开始,三公九卿就成为一个国家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官职。
《礼记》中记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显而易见,在夏朝的文武百官里,三公属于顶尖级的官员,九卿紧随其后。在他们之后,才是大夫和元士。
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有的说法则是司马、司徒、司空。它们属于地位最尊、身份很贵、权力很大的三个官职,仅次于天子。
在有的朝代,如秦朝,三公演变成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掌握军权,能够按照天子的命令调动军队;御史大夫辅佐监察文武百官,相当于副丞相。
九卿,指的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这9种官职。
在具体工作分工上,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和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税收和官府手工业。在九卿之中,奉常排名第一。
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里,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也在不断地变化。通体而言,变化的大趋势是三公九卿的权力不断被架空,以至于后来手里没有什么权力,只剩下议事功能。
在清朝时,三公的官职依然保留,名称还是太师、太傅、太保。
只不过,这时候太师、太傅、太保已经成为了一种虚衔或荣誉职务,而且多用于功臣去世后的追赠。只有极少数人官员,在世时就获得三公的官职。曹振镛是其中之一。1827年,道光皇帝平定张格尔叛乱,并俘获张格尔后,对大臣论功行赏,72岁的曹振镛由太子太师晋升为太傅。
三公所负责的职能,则由殿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分担了。殿阁大学士官居正一品,位极人臣,但手中权力不大;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品级,但手里掌握实权。
至于九卿,它们的名称几经演变后,与以前大不相同了,而且只剩下5个,分别是: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鸿胪寺卿。
1862年,曾经救援过左宗棠的大臣潘祖荫,就被提拔为大理寺卿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职期间,潘祖荫奉命将历代帝王的政绩、史迹进行编辑、整理,与其他大臣共同汇集成册为《治平宝鉴》。慈禧太后很喜欢这本书,不但御赐书名,还经常召军机大臣为她讲解。
九卿的官职有了变化,它们负责的职能去了哪里呢?
从隋唐以后,朝廷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替代了九卿的大部分职权。其中,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
清朝依然设置了六部,职能方面也没有太大变化。不过,在清朝,人们一般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加上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大理寺长官大理寺卿,并称为九卿。
在官员品级上,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均为从一品,通政使、大理寺卿则为正三品,品级相差较大。
勇哥读史
三公九卿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du政府高级官职,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三公九卿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三公不包括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不包括什么
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不包括“廷尉”。
另外,三公九卿制创始于秦朝,为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和太尉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确立 皇帝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九卿具体指什么官衔
据《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可见,夏朝时期已经设立三公九卿之职。
然而,“三公九卿”具体为何职位,众说不一。西汉今文经学家认为,《礼记》所载“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朝变革官制,不设三公。“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因为秦代最高职位有三,后人遂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具体而言: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汉时期,在这三大职位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其中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随朝代的更替,“三公九卿”又有不同所指。如东汉确立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为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宋代以后,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东汉时的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到了明清时期,九卿则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以及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以前的九卿之官已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西汉时有“三公九卿”,其中三公指的是什么?
三公九卿是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高级官衔,三公就是指宰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边设定九卿。秦代的九卿就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单位的首长。汉代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三公是中国古时候最尊显的三个官衔的统称。周代已经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三公指诸葛,上官,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认为太傅,太师,太平洋人寿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宰相,另有最大军队首长太尉,但很久没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危害,宰相和太尉被称作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类规章制度,西汉初也看不到九卿名字。汉武帝刘彻之后因为儒家思想复古时尚观念的危害,大家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官员牵强附会成古时候九卿。
拓展材料:三公九卿规章制度的主要构造从秦代一直沿用到两晋,直到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构造上看来,也无从不拥有三公九卿制构造的身影。
自此,一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毁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立即对君主承担,中国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规章制度才算与世长辞。
三公九卿这一规章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构造上危害三省六部制,并上下中国古时候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朝宋元,在中国在历史上留下来了浓厚的一笔。